德國古典美學的高峰
喬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1770年~1831年),德國哲學家和教育家。
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其父是該城稅務局書記官。1777年,黑格爾進入斯圖加特城拉丁文學校學習古典語文。三年后,進入該城的文科中學。在當時的同學和老師眼里,他不算聰明,卻勤奮,為人老實,有點少年老成甚至迂腐。喜愛讀書的他被同學稱為“老頭”。這個時期的同學在他的紀念冊里,畫了一幅駝背拄雙拐的黑格爾的漫畫并寫道:“愿上帝保佑這個老頭。”
1788年10月,黑格爾到圖賓根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受康德、斯賓諾莎和盧梭等人的思想影響。
在這里黑格爾結識了兩個影響其一生的重要的人物:比他小5歲的“早熟的天才”謝林和天才詩人荷爾德林。
黑格爾要完成的偉大行為需要兩翼:一是對希臘世界的熱愛,一是對哲學的興趣。他的朋友中,最能促進前者的是荷爾德林,最能促進后者的是謝林。
1793年秋季,他完成學業。“神學有成績,他看來不是一名優秀的傳教士。”因為他不善辭令,沉默寡言。畢業后,他游歷了盧梭的故鄉瑞士,并給那里的一個貴族家庭的三個孩子當家庭教師。1797年,在荷爾德林的引薦下,黑格爾來到法蘭克福一個商人家當家庭教師。
1801年,黑格爾來到了當時德國哲學和文學的中心耶拿,開始了他一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階段。1801年初,他到耶拿一個貴族家任教。8月27日,在他31歲生日的時候,由謝林幫助,黑格爾成為耶拿大學編外講師。因為不善言辭,他上課時總是翻筆記,費勁地斟酌字眼。他給人的印象是木訥的,被叫作“木頭人黑格爾”。

黑格爾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絕對精神的布道者,在他看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及其發展過程都是非物質性的,他的哲學所提出的自我意識成了這些歷史發展過程的頂峰。同樣,他的美學思想也達到了德國古典美學的巔峰。
他好沉思,因此,一次下午三點的課,他兩點鐘就到了,這本來是另外一位教授的課,學生是另一批。但是他毫不知覺地開始講課了,另一位教授只好退走。等三點鐘,他自己的學生來的時候,他說:“諸位,感官的可靠性究竟是否真正可靠,首先取決于關于自身的意識經驗。我們一直認為感官是可靠的,本人在一小時以前卻對此有了一次特別的體驗。”說完,嘴角露出一絲笑意,但是馬上又消失了。

拿破侖的經歷為黑格爾在政治思索和國家理念方面起著連續不斷的參考作用。
1801年10月21日,他首次見到魏瑪公國樞密院大臣、大詩人歌德。從此開始了兩個人偉大的友誼。1805年獲得副教授職稱。1807年,他出版了《精神現象學》,但是他也不得不離開耶拿而去巴伐利亞州的班堡擔任《班堡日報》的編輯。因為在耶拿,他陷于經濟窘迫,而且也因為風流韻事弄得滿城風雨。他曾住過的一個房子的房東的女主人給黑格爾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孩子是這個女人的第三個孩子,取名為路德維希。這個只活了24歲的私生子在黑格爾去世前,死在戰爭中。
作為昔日神圣羅馬帝國的中心,在這個把歷史的深沉和自然的美景完美結合的小城班堡,在小城最美麗的季節——1807年的春天,37歲的黑格爾在河邊第一次遇到了拿破侖——那時的拿破侖皇帝正率領他那支不可一世的法國軍隊與普魯士征戰,身材矮小的拿破侖騎著高頭大馬,趾高氣揚地從黑格爾以及其他班堡市民面前經過時,站在街邊角落里的黑格爾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做人當如拿破侖!”與拿破侖不同的是,黑格爾創造了一個輝煌而廣闊的思想帝國,為暗淡的普魯士王國抹上永恒的光輝。
因為報紙得罪了當局而停辦,1808年黑格爾來到了紐倫堡。12月被任命為紐倫堡一個古典文科中學的校長,直到1816年。1811年,黑格爾同一位比他小20歲的姑娘瑪麗·馮·圖赫爾結婚。婚姻開始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對,因為他們想讓女兒高攀一位大教授而不是一個收入微薄的中學校長。由于許諾了將要成為埃爾蘭根大學教授,9月16日黑格爾結婚了。黑格爾說:“我終于完全實現了我塵世的夙愿:一有公職,二有愛妻,人生在世,夫復何求。”圖赫爾生了三個孩子,第一個女兒生下來不久就死了。兩個兒子,一個成為埃爾蘭根大學歷史學教授,一個成為勃蘭登堡省長。
1816年,黑格爾到海德堡任哲學教授,開始享有盛譽。1818年,普魯士國王任命黑格爾為柏林大學教授。1822年,黑格爾被任命為大學評議會委員。1829年10月,黑格爾被選為柏林大學校長并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爾被授予三級紅鷹勛章。
據說,黑格爾有一次為了思考一個問題,竟然在同一個地方站了一天一夜;還有一次,他邊散步邊思索,一只鞋子陷入爛泥中而不知曉,一只腳上只是穿著襪子,伴隨著他的觀念繼續往前走。
1831年11月14日,黑格爾因感染了流行的霍亂病突然去世。
恩格斯說:他和歌德一樣,在各自的領域中,都是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黑格爾成為德意志民族世代引以為傲的思想巨人。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其中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三部分)、《法哲學原理》、《美學》、《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講演錄》,等等。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黑格爾說:“對于我們來說,美和藝術的概念是由哲學系統提供給我們的一個假定。”黑格爾設定理念(絕對精神)為宇宙的基本前提與全部內容。羅素說的黑格爾的理念是“一位教授眼中的神”。
黑格爾繼承了柏拉圖關于“理念”的一些說法。他說:“柏拉圖是第一個對哲學研究提出更深刻的要求的人,他要求哲學對于對象(事物)應該認識的不是它們的特殊性,而是它們的普遍性,它們的類性,它們的自在自為的本體。”但是,黑格爾批評說:“柏拉圖的理念是空洞無內容的,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現代心靈的更豐富的哲學要求。”所以黑格爾的理念是:“一般說來,理念不是別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實在,以及這二者的統一。”理念是普遍性和現實事物的特殊性、一般和特殊、抽象和現實的統一,而且理念本質上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理念按照正(自我意識)反(現實)合(回來自身)的矛盾模式向前發展。
黑格爾在他的自傳中承認,他所創造的正反合辯證邏輯定律正是得自《易經》的啟發。并且在《哲學史講演錄》上贊嘆《易經》,他感慨地說:“《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據說,這位西方哲學家后來曾經感嘆地說,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完全學透中國的《易經》!

阿布辛拜勒神廟由古埃及國王拉美西斯二世建造,坐落于尼羅河西岸,開羅以南。神殿臨砂巖絕崖鑿嵌而成,俯瞰河水。神殿正門兩邊,各矗立一對對稱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圍守著中央門戶。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第一道光芒會先照到鑲嵌在門戶上方壁龕中的頭像上。神廟中法老的巨像安詳、威嚴,神圣不可侵犯。整個神廟是象征型藝術的杰作,也是黑格爾“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的美學觀點的真實體現。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精神哲學又分成各個歷史部門來進行,如歷史哲學、法哲學、宗教哲學、哲學史、美學,等等——在所有這些不同的歷史領域中,黑格爾都力圖找出并指出貫穿這些領域的發展線索。在美學領域的發展線索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同時,因為他不僅是一個富于創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物,所以他在每一個領域中都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對于美的定義即“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是整個黑格爾美學體系的核心與基礎,是開啟黑格爾美學大廈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黑格爾關于美的定義是:“美就是理念,所以從一方面看,美與真是一回事。這就是說,美本身必須是真的。但從另一方面看,說得更嚴格一點,真和美卻是有分別的。說理念是真的,就是說它作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質和普遍性的,而且是作為符合自在本身與普遍性的東西來思考的。所以作為思考對象的不是理念的感性的外在的存在,而是這種外在存在里面的普遍性的理念。但是這理念也要在外界實現自己,得到確定的現前的存在,即自然的或心靈的客觀存在。真,就它是真來說,也存在著。當真在它的這種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現象處于統一體時,理念就不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下這樣的定義: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美的內在的東西,即內容,就是理念;美的外在形式就是感性表現形式:“感性顯現就是直接呈現于感覺的外在形狀,就是表現方式。”只有當理性和感性達到統一,才能現出真正的美。黑格爾指出:“這就是說,美本身必須是真的。但是從另一方面看,說得更嚴格一點,真與美卻是有分別的。”“當真在它的這種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現于意識,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現象處于統一體時,理念就不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而且“人對藝術品的專心致志純粹是認識性的”。
黑格爾“絕對精神”的本質特征是自由。“美本身卻是無限的,自由的”。所以,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它讓對象保持它的自由和無限,不把它作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圖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對象既不顯得受我們人的壓迫和逼迫,又不顯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襲和征服。正因為美的理念與感性的直接統一融為一體,從而是一個獨立自在的精神的統一體,所以,美就有了無限的自由性特征。美就是拋棄了必然性的自由。
理念是宇宙的根據,以絕對理念的內在矛盾作為動力,整個現象是理念以否定原則外化出的等級系統。黑格爾從美的定義出發,將美的對象劃分為自然美與藝術美兩大類。理念的最淺近的客觀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種美就是自然美。理念高高在上,自然以其結構簡單垂首于下,人則因生命的復雜性較顯高貴;從礦物到植物到生命,各以接近理念程度的不同而領受一份不同的美的犒賞。
黑格爾認為,藝術美高于自然美,并且這里的高于不僅是一種相對的或量的分別,即藝術美在質上高于自然美。因為只有心靈才是真實的,只有心靈才涵蓋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這較高境界而且由這較高境界產生出來時,才真正是美的。就這個意義來說,自然美只是屬于心靈的那種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種不完全不完善的形體,而按照它的實體,這種形態原已包含在心靈里。
“自然美只是為其他對象而美,這就是說,為我們,為審美的意識而美。”黑格爾說,“鳥的五光十彩的羽毛無人看見也還是照耀著,它的歌聲也在無人聽見之中消逝了;曇花只在夜間一現而無人欣賞,就在南方荒野的森林里萎謝了。而這森林本身充滿著最美麗最茂盛的草木和最豐富最芬芳的香氣也悄然枯謝而無人享受。”自然美的頂峰是動物的生命。但是動物有靈魂卻沒有心靈、沒有精神,因而不能反觀自身,在本質上就是不自由的。
黑格爾認為:“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就藝術美來說的理念并不是專就理念本身來說的理念,即不是在哲學邏輯里作為絕對來了解的那種理念,而是化為符號現實的具體形象,而且與現實結合為直接的妥帖的統一體的那種理念。”藝術美的理想是具體的理念的感性顯現,因而是理性與感性、自由與必然、主體與客體、認識與實踐、一般與個別、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藝術與宗教、哲學同在一個領域,都是人的認識形式。藝術是感性顯現著的自我意識。無論是就內容還是形式來說,藝術都還不是心靈認識到它的真正旨趣的最高的絕對的方式。在藝術里,感性的東西經過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而顯現出來了。
黑格爾按照理念的感性顯現的不同程度和表現方式把藝術分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個類型。與象征型藝術相對應的主要是建筑,與古典型藝術相對應的主要是雕刻,與浪漫型藝術相對應的主要是繪畫、音樂、詩。
黑格爾把象征型藝術稱為藝術前的藝術。因為在象征型藝術中,這種理念越出有限事物的形象,就形成崇高的一般性格,因此,象征型藝術一般具有崇高這一特性。象征型藝術的代表是東方各民族(埃及、波斯、印度)的藝術。黑格爾把崇高作為真正神圣藝術的標志。因為象征的藝術由于用神性的東西作為作品的內容,崇高的藝術只贊頌神的偉大和莊嚴,是真正的神圣藝術。然而崇高是和人自身有限以及神高不可攀的感覺聯系在一起的,人在神的面前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他只有在對神的恐懼以及在神的息怒之下的顫抖中才得到提高。顯然象征型藝術是理念與形象顯現不統一的藝術,所以,藝術由象征型向古典型過渡,由崇高的矛盾達到了美的和諧,即人走向了真正的統一和自由。
黑格爾認為,古典型藝術是真正的藝術。它體現在古希臘藝術中,特別是其雕刻。古典型藝術用恰當的表現方式實現了按照藝術概念創作的真正藝術,因為在古典型藝術中內容和完全適合內容的形式達到獨立完整的統一,因而形成一種自由的整體,這就是藝術的中心。黑格爾把古典型藝術作為真正的美和藝術,這種美和藝術的中心和內容是有關人類的東西,而古希臘的藝術就是古典理想的實現。美的感覺,這種幸運的和諧所含的意義和精神,貫穿在一切作品里,在這些作品里希臘人的自由變成了自覺的,它認識到自己的本質。因此,希臘人的世界觀正處在一種中心,從這個中心上美開始顯示出它的真正生活和建立它的明朗的王國。

▲黑格爾把現實的歷史過程,即絕對精神朝著自我意識的過程,比作基督的受難、死亡和復活。
黑格爾把美當作古典型藝術的理想,即理念的感性顯現的完滿實現,及其顯示出來的和諧。黑格爾說:“古典型藝術是理想的符合本質的表現,是美的國度達到金甌無缺的情況。沒有什么比它更美,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他說:“但是到了完滿的內容完滿地表現于藝術形象了,朝更遠地方瞭望的心靈就要擺脫這種客觀現象而轉回到它的內心生活。這樣一個時期就是我們的現在。我們盡管可以希望藝術還會蒸蒸日上,日趨完善,但是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心靈的最高需要了。”這樣,理念是獨立自由的絕對精神,那么它就要離開外在世界而退回到它本身,這就產生了浪漫型藝術。
浪漫型藝術的真正內容是絕對的內心生活,相應的形式是精神的主體性,亦即主體對自己的獨立自由的認識。浪漫型的美不再涉及對客觀形象的理想化,而只涉及靈魂本身的內在形象,它是一種親切情感的美,它只按照一種內容在主體內心里形成和發展的樣子,無須過問精神所滲透的外在方面。因此,浪漫型的旨趣不再關心使實際存在現出古典型的統一,而是集中在一個與此相反的目的上,就是用一種新的美的氣息灌注到精神本身的內在形象里,所以藝術從此就不大關心外在的東西,它只把當前現成的外在的東西信手拈來,讓它愛取什么樣的形狀就取什么樣的形狀。
藝術演變的過程就是精神逐漸克服物質的過程。他認為音樂已經擺脫了物質材料的空間性和物質性,所以就比繪畫更自由。作為美的藝術,音樂須滿足精神方面的要求,要節制情感本身以及它們的表現,以免流于直接發泄情欲的酒神式的狂哮和喧嚷,或是停留在絕望中的分裂,而是無論在狂歡還是極端痛苦中都保持住自由,在這些情感的流露中感到幸福。黑格爾認為真正的理想的音樂聽起來應該像云雀在高空中歌唱的那種歡樂的聲音,這就是在一切藝術里都聽得到的那種甜蜜和諧的歌調。(音樂)大師在作品里永遠保持住靈魂的安靜、愁苦之樂固然也往往出現,但總是終于達到和解;顯而易見的比例勻稱的樂調順流下去,從來不走極端;一切都很緊湊,歡樂從來不流于粗獷的狂哮,就連哀怨之聲也產生最幸福的安靜。
詩歌作為浪漫型藝術的最后一個階段,又可分為三個小的階段:悲劇、正劇和喜劇。“詩藝術是心靈的普遍藝術,這種心靈是本身已得到自由的,不受為表現用的外在感性材料束縛的,只在思想和情感的內在空間與內在時間里逍遙游蕩。”藝術到了詩的階段,到了這最高的階段,藝術又超越了自己,因為它放棄了心靈借感性因素達到和諧表現的原則,由表現想象的詩變成表現思想的散文了。浪漫型藝術就是解體的藝術。藝術最終要被沒有感性束縛的宗教和哲學代替。
黑格爾認為,藝術并不是一種單純的娛樂、效用或游戲的勾當,而是要把精神從有限世界的內容和形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要使絕對真理顯現和寄托于感性現象,總之,要展現真理……這種真理的展現可以形成世界史的最美好的方面,也可以提供最珍貴的報酬,來酬勞追求真理的辛勤勞動。
“我們的宗教和理性文化,就已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哲學是“絕對心靈的自由的思考”,哲學的繁榮是“絕對精神”勝利的象征,這時“絕對理念”就完全認識了自己,實現了自己,回復到意味著歷史“終結”的純粹的精神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