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蘇軾提出“詩畫同一”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學(xu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詩、文、書、畫俱成大家,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罕見的全才。

美學(xué)辭典

唐宋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明初朱右選韓柳等八家古文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此書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又有“蘇門三學(xué)士”之稱。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文渙然如水之質(zhì),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他的詩內(nèi)容廣闊,風格多樣,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他抒發(fā)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表現(xiàn)出宋詩重理趣、好議論的特征,對后人影響也最大,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清人蔣兆蘭《詞說》說:“宋代詞家源出于唐五代,皆以婉約為宗。自東坡以浩瀚之氣行之,遂開豪邁一派。南宋辛稼軒運深沉之思于雄杰之中,遂以‘蘇辛’并稱。”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發(fā)揚光大,《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劉辰翁曾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他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他能畫竹,學(xué)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他和米芾一道,創(chuàng)造了中國的文人畫,是“湖州派”的中堅人物。

figure_0074_0061
▲蘇軾像

他的政治之路十分坎坷,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幾經(jīng)曲折。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祐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xué)士兼翰林侍讀學(xué)士,禮部尚書。神宗時蘇軾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被貶的蘇東坡正在密州知州任上。這一年的中秋節(jié)夜晚,皓月當空,蘇東坡與客人在新筑成的超然臺上賞月飲酒,即興寫成《水調(diào)歌頭》一首:丙辰中秋,歡飲達旦,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哲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哲宗紹圣年間(1094年~1097年)出知定州,后被御史謐其作詞“譏斥先朝”、“誹謗先帝”,被貶官惠州,再貶瓊州,徽宗即位后被放還,病卒于常州。南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詩畫同源

蘇軾“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謂然嘆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后讀釋氏書,深悟?qū)嵪螅瑓⒅啄┍鏌o礙,浩然不見其涯矣。”從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在心靈識見中產(chǎn)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觀。

蘇軾在《送參寥師》中說:“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在佛、道二教中,“空靜”“虛空”的要義,都是達到“無我”之境而得萬物之本。蘇軾反復(fù)強調(diào)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空靜”心態(tài),“天工清新”的審美原則都是來源于他對佛老之學(xué)的認識。如蘇軾在總結(jié)文與可的畫竹經(jīng)驗時說:“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疑神。”蘇軾《琴詩》中指出:“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琴詩》用典就是出于《楞嚴經(jīng)》“譬如琴瑟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fā)”。

figure_0075_0062
▲竹石圖卷 北宋 蘇軾

蘇軾善于繪畫枯木、叢竹,他認為畫竹不能只在竹節(jié)、竹葉上下功夫,要胸有成竹,一揮而就,這樣才能氣韻生動。

儒家的積極進取、浩然之氣,莊子的逍遙任性,魏晉名士的游心太玄,禪宗的空無為本,融合為蘇軾的獨特的精神天地。蘇軾出入儒道佛禪,兼容并采,靈活通脫,各有所用。“蘇軾一方面是忠君愛國,學(xué)優(yōu)而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甚至有時還帶有似乎難以想象的正統(tǒng)迂腐氣。要注意的是,蘇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的‘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因為如此,“蘇軾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在美學(xué)理論上,蘇軾海納百川且自成一家,可說是中國古典美學(xué)的一個典型。除了“儒家的底子”,還有“莊子的哲學(xué),陶淵明的詩理,佛家的解脫”。在中國美學(xué)史上,蘇軾最早研究探討藝術(shù)的本質(zhì)。蘇軾在其《書焉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中首次明確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學(xué)見解,詩文同宗,詩畫互見,書畫同源。原詩如下:

其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疏淡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

其二:瘦竹如幽人,幽花如處女,低昂枝上雀,搖蕩花間雨。雙翎決將起,眾葉紛自舉。可憐采花蜂,清蜜寄兩股。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懸知君能詩,寄聲求妙語。

繪畫、書法、詩不同形式的文學(xué)藝術(shù)具有共同的藝術(shù)本質(zhì)——“情感”,不論是詩還是畫,不融合表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就不具備審美價值。蘇軾“詩畫本一律”說,是對藝術(shù)本質(zhì)特征——“情”的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他說:“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而已。”

從“詩言志”到“詩緣情”,詩都從未與情志意蘊斷過聯(lián)系。詩因情而發(fā),“發(fā)乎情,止乎禮義”。審美情感中情感是藝術(shù)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在蘇軾詩畫中,“詩”是指能夠為觀賞者所體悟到的情志意蘊,可稱為“詩意”。在這里,“詩”是一個美學(xué)范疇。蘇軾“詩中有畫”要求的就是詩歌要有“畫境”,唯有“畫境”的融入,詩的情志方才有所附麗,才不至于陷入虛空。詩的意境緣于詩的“畫境”。

figure_0076_0063
▲《東坡樂府》(北宋蘇軾著)書影

“畫中有詩”也是蘇軾畫論的一貫主張。他明確地講自己的詩書、文畫是因情而發(fā),有感于其中的“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畫從物質(zhì)性的形色物象升華到精神性的情志意蘊,從實到虛,這也是一種與中國哲學(xué)精神相一致的藝術(shù)精神。

詩畫都是源于和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須對事物作形象的描摹,達到“形似”的要求。但要傳達出事物的內(nèi)在神韻,這就是“神似”。在藝術(shù)上做到既真實自然,又氣韻生動,形神俱佳,達到形似與神似的高度統(tǒng)一。

在蘇軾看來,詩歌創(chuàng)作要做到“意在筆先”,而且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既要注重形似,更要做到神似,追求形神兼?zhèn)洌@樣的藝術(shù)作品才會給人以美感,才會使作品有巨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和長久的生命力。他明確地提出了詩貴傳神。畫家要“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蘇軾主張以形傳神,“盡物之態(tài)”,表現(xiàn)事物的內(nèi)在本質(zhì)。他說:“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fā),看數(shù)只許便倦。”畫馬應(yīng)能概括天下馬,表現(xiàn)其“俊發(fā)”的精神,而不能停留在局部形似。他引文與可論畫竹木:“于形既不可失,而理更當知”,做到“形理兩全,然后可言曉畫”。“形理兩全”指達到形似與神似的統(tǒng)一。他贊同顧愷之所說“傳形寫影,都在阿睹中”,即人的眼睛最能體現(xiàn)人的精神。

“重理”,是宋詩也是蘇軾詩歌批評、審美理論的核心。藝術(shù)不僅要有出人意料的真情“新意”,也要寓含客觀事物的“妙理”。蘇軾指出文藝作品不能只停留在能避免“常形之失”上,而是要能含物之“常理”。“理”是“成物之文也”,通常指條理、準則和規(guī)律,就是自然萬物、社會生活的千變?nèi)f化的本質(zhì)規(guī)律。蘇軾在《上曾丞相書》中指明:“幽居默處,而觀萬物之變,盡其自然之理。”在蘇軾看來,“天地與人一理也”。“理”,通過美的意象、形象表現(xiàn)出來。如欲畫馬,則應(yīng)“胸中有千駟”,欲畫竹,則首先觀眼前之竹,再達到“胸有萬桿竹”的融合。蘇軾稱贊文與可的畫:“與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謂得其理者矣。”他稱贊吳道子的畫:“道子畫人物如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cè)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shù)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謂游刃余,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

蘇軾的散文“其文渙然如水之質(zhì),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達到了“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的藝術(shù)境界。“文理自然”則是其達理的藝術(shù)標準與要求,也是“隨物賦形”的目的所在。“隨物賦形”是蘇軾達理的藝術(shù)途徑和藝術(shù)手段。“隨物賦形”就是既要形似,更要神似,唯此才能使詩歌“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乃為天工,是為上乘。他在《書辨才次韻參寥詩》中說:“平生不學(xué)作詩,如風吹水,自成文理。而參寥與吾輩詩,乃如巧人織繡耳。”可見其審美中的自然飄逸之情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原县| 河西区| 仪陇县| 凭祥市| 麟游县| 玛多县| 应用必备| 宁乡县| 沅江市| 克山县| 金门县| 商城县| 济源市| 三门县| 遂昌县| 三河市| 康马县| 惠东县| 娄底市| 梧州市| 天台县| 石嘴山市| 卢氏县| 泰顺县| 鄂尔多斯市| 突泉县| 从化市| 宝清县| 易门县| 梅河口市| 长白| 呼图壁县| 年辖:市辖区| 仲巴县| 合川市| 兰坪| 缙云县| 安塞县| 宿松县| 宜章县| 蓝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