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的350美元比節省的350美元更多
20世紀70年代,信用卡在市面上開始出現,成為繼借記卡之外的另一種銀行新型支付方式。在當時情況下,信用卡公司會對每筆交易收取零售商1%交易額的費用。這顯然增加了零售商的成本。一些零售商想對使用現金和使用信用卡支付的客戶按不同價格收費,借此轉嫁需要支付給銀行1%的交易費用。信用卡公司為了避免這一現象,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
當然,信用卡公司的這一舉措威脅了零售商的利益。代表零售商利益的議會議員在國會提交了一項關于撤銷信用卡公司這一做法的提案。之后,信用卡公司的游說人員便在他們的措辭上下了工夫。他們建議政府規定,如果一家公司對現金支付和信用卡支付收取不同的費用,那么信用卡支付應當被設定為“正?!保J)模式,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將現金支付認定為正常默認模式。
雖然,決議最后的決定看似是信用卡公司作出了讓步,但是其實他們才是最大的贏家。通過將信用卡取代現金成為買賣交易的“正?!蹦J模式,信用卡公司獲得了實際的益處:人們不能像以前那樣采用現金支付,在多數情況下開始轉變采用信用卡進行結算。因此,信用卡的持有量大大增加。
許多問題的關鍵在于闡述的方式,信用卡公司對心理學家所稱的“措辭”有著深入的理解,依靠巧妙的措辭改變了顧客的默認選項,使顧客在結算方式的選擇上趨向于使用信用卡。
就目前而言,低碳節能已是社會的大勢所趨,讓我們來看一下下面的兩條關于節能的宣傳語:
(1)如果你采取節能措施,你將會每年節約350美元;
(2)如果你不采取節能措施,你將會每年浪費350美元。
事實證明,第二項宣傳語取得的效果遠遠好于第一條,原因是它是以損失為基本出發點的。“趨利避害”是人們在進行選擇時普遍的心理狀態,往往在一些情況下,“避害”的心態要大過“趨利”的心態?!澳銓磕旯澕s350美元”,這種描述并不能充分打動個人消費者,它具有一種抽象意義,并不會把350美元放到你的面前,因此缺乏鼓動。而“你將會每年浪費350美元”會使人們產生一種危機意識,時刻避免財產的減少。
措辭之所以會有效,是因為人們在做出決定時通常會懷有一種盲目和被動的心態,他們的理性思維系統往往懶得去變換一種說法,看是否會得出一個不同的結論。他們之所以不去這么做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推翻這種矛盾。
“損失厭惡”并不是造成惰性的唯一原因,諸多原因使人們總體上更傾向于保持現有的狀況。這一現象在很多情況下都會發生,因此在1988年,威廉姆·薩繆爾森和理查德·濟科豪瑟給它起了個“現狀偏見”的名字。多數教師都知道,學生們上課時傾向于每次坐在同一個座位上,即便是在沒有座次要求的情況下。
巧妙的措辭對人的引導作用
比如,一位患有心臟病的病人,在聽到醫生對手術同一成功率的不同描述時,會做出截然相反的反應。巧妙的措辭可以對個人產生一種無形的引導,從而利用人們的“現狀偏見”。

醫生說成功率是90%,恐怕你選擇做的幾率很大——聽起來,手術的風險不算很大,多數人在手術后活得很舒服。

醫生說死亡率是10%,大多數心臟病患者在聽到醫生這番話之后,會選擇放棄手術。
“100人中10人死亡”和“100人中90人生存下來”,盡管這兩種表述的含義是完全相同的,但面對兩種說法,即便是專家,人們也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現狀偏見是人們在進行選擇決策時的重要因素之一,“現狀偏見”很容易被利用。許多年以前,美國運通公司給桑斯坦寫了一封措辭友好的信。信中告訴桑斯坦說它們能夠連續3個月免費向他贈送他選中的5本雜志。免費贈送看上去是件不錯的事情,不管這些雜志有沒有閱讀價值,因此桑斯坦欣然選出了5本雜志。但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他在3個月之后仍然每月收到雜志,并且必須照價付款。直到最終他設法取消了雜志預訂。就這樣,在大約10年時間里,桑斯坦不得不為那些自己幾乎從來不看的雜志掏腰包。
“現狀偏見”的原因之一是用心程度不夠。許多人都會采取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一個很好的例子便是看電視時的延滯效應。網絡公司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考慮節目安排計劃,因為他們知道,晚上打開NBC節目的觀眾會傾向于不換臺而停在那里。遙控器已在這個國家普遍使用了數十年,要換臺所做的只不過是用大拇指按一下而已。然而,當一個節目結束,下一個節目接踵而至時,多數觀眾會想:“既來之,則安之,還是繼續看這個臺吧。”
很多時候,人們總是忙于應酬各類事務,無暇對自己的選擇進行深入思考,人們自以為是的經驗法則會使他們誤入歧途,他們由于太忙而忽略了一些事情,因此他們寧愿接受既有的現實而不去設法判斷在此情況下是否會有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