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工資水平與勞動工資差異
辛迪·克勞馥,這個16歲還在路邊賣玉米的小姑娘,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年收入650萬美元的超級名模,《財富》雜志將她評選為20世紀收入最高的模特,但奇怪的是,對于同樣的超級名模,如果是男的,不僅知名度低,而且收入也無法與女模特相比,這是為什么呢?
經濟學家研究發現,就如同小麥和地租的關系一樣,模特們的收入與時裝的銷售額密切相關。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女人花在衣服上的錢遠遠高于男人,這也為女裝公司帶來了高額的利潤,為了擴大他們的品牌,女裝公司自然愿意向模特支付更高的工資。但是,男人們在選擇服裝時往往很少關注模特們的廣告,因此男模特的收入就會低很多。
勞動的確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商品,因為人是有頭腦、感覺和意識的動物,很多因素都能提高勞動的績效。研究發現,如果公司將員工的工資設定到較高的水平,可以為公司帶來了許多潛在的好處。
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指出,“工資等高線”能夠影響勞動強度,如果人們認為他們得到了公平對待,他們不僅會有工作滿足感,并且能夠更賣力地為雇主工作。相反,當等高線被破壞的時候,員工就會感覺到不公平,出現離職和消極怠工的情況,低工資絕不等同于廉價勞動力。
勞動不是抽象的生產要素。經濟,說道底,還是一種組織體現形式:為那些既是消費者又是工作者的人服務。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們才關心人們工作的質量和數量,失業率也才成為社會所關注的中心話題。勞動市場,也叫“勞工市場”,往往是利益爭端、社會沖突和政治騷動的源泉。過去的一個世紀世人目睹了勞資雙方在工資水平、工作條件和組織權力等方面的長期而又激烈的斗爭。現在,婦女和少數民族也在為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更加公平的工資報酬而奮爭。
在分析勞動的收入時,經濟學家經常考查平均實際工資(realwage),它代表1小時工作所得的實際購買力,或是除以了生活費用(指數)的貨幣工資,這就是所謂的一般工資水平。用這個標準來看,現在大多數國家的工資水平要比100年前好很多。以美國為例:

圖中顯示的是做了通貨膨脹調整之后的平均小時工資和每周平均的工作時間,可以明顯看出美國勞工今天比100多年前生活得要好得多。隨著技術進步和資本商品改善,美國工人的工作時間縮短,但工資卻上升了。在過去20年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放慢,實際工資的增長也放慢了。
勞工生活水平顯著改善的成就幾乎在每一個工業國都可以看到。西歐、日本和東亞新興工業國的勞工在食品、服裝、房屋等方面的購買力,還有健康水平和壽命等,長期以來都在穩步地提高。在歐洲和美國,這種增長始于19世紀初,它是工業革命和社會技術變革的伴隨物。而在那以前,實際工資雖然不時升降,但長期看并無明顯的增長。
西歐各國、日本和美國是高工資國家,而印度小時工資僅是美國的很小一部分。一般的工資水平是由供求決定的,在供求背后還有勞動、資本和資源的相對豐富程度和勞工技能以及技術等因素。所有這些因素都影響著邊際生產率的高低。

這個分析也可以幫助解釋為什么像韓國和泰國這樣的亞洲國家的工資上升得很快。這些國家和地區將其產出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教育、新資本品的投資和進口最先進的技術上。結果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實際工資在過去20年中增加了1倍,而在那些投資和經濟政策設計得不那么好的國家,工資水平就一直處于停滯狀態。
討論一般工資,對于比較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的工資水平很重要。不過我們還經常希望理解工資的差異問題。實際上人們的工資差別很大,普通工資就像普通人一樣難以定義。汽車公司總裁一年掙400萬美元,而辦事員僅掙15000美元;農場工人掙12000美元;醫生的收入是一個救生員的15~20倍,雖然兩者的工作都是拯救生命。在同一工廠內,熟練技工每周掙500美元,而沒有技術的門衛只掙200美元。婦女一周掙300美元,而同等能力的男子掙400美元。
工資差別懸殊還表現在各種不同的產業中。小型的非工會化部門,如農業、零售業的工資偏低,而在制造業中大企業支付的工資是前者的兩倍。此外,在大的產業部門之間工資差異也很大,這取決于勞工的熟練程度和市場條件等因素。快餐工人的收入比醫生少得多,雖然他們都提供服務。
造成工資差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人力資本數量的差異。人力資本依靠教育和訓練——在現代經濟中至少與以廠房和機器形式體現的實物資本同樣重要。不同的人“包含”人力資本的數量非常不同,具有更多數量人力資本的人一般會通過生產具有更高價格的產品來產生更大的邊際產品價值。所以人力資本的差異解釋了工資的實質差異。具備高水平人力資本的人,例如熟練的外科醫生或工程師,通常都有很高的工資。
勞動工資差異
每個人實際收到的工資都是有所差異的,有的人一周可得4000元,有的人卻只有400元。那么,影響工資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呢?

意識到正規教育并非人力資本的唯一來源,工作中的訓練和經驗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在1999年國家科學基金會關于男性和女性工程師收入差異的一份報告中得以證明。對男女收入差距的關注引發了這項研究:平均而言,獲工程學學位的男性比獲同等學位的女性收入高25%。研究發現,從事工程工作的女性年齡平均比男性小,而且她們的經驗比男性同事少得多。根據研究,這種年齡和經驗上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收入的差異。工作年限和經驗上的差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在所有的種族中,任一個特定教育水平上女性的收入中位數都少于男性。
但強調這一點也很重要,即由于人力資本差異而產生的收入差異不一定“公平”。在某個社會中,非白種人的小孩通常因為居住在沒有經費的學區而受很少的教育,然后因為受教育少而繼續賺取低工資,而在這樣的社會中也許有充分符合邊際生產率理論的勞動市場,但仍有許多人認為這種收入分配結果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