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經濟學一本通
- 欒振芳
- 2208字
- 2020-07-07 16:45:37
薄利多銷與谷賤傷農的區別
中國有句古語叫“谷賤傷農”,意思是豐收了,由于糧價下跌,農民的收入減少。其原因就在于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價格彈性小。也就是說,人們不因為糧食便宜而多吃糧食,由于豐收而造成糧價下跌,并不會使糧食需求量同比例地增加,從而使總收入減少,農民蒙受損失。
市場經濟中,出現諸如把牛奶倒掉的現象,究其原因也在于農產品的需求缺乏彈性,降價不會使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因而會減少總收益,所以企業把過剩的農產品毀掉反而會因供給的減少而維持價格,從而維持利潤。
事實上,關于過剩的解釋,經濟學上有“絕對過剩”和“相對過剩”這兩個概念。絕對過剩是指,社會生產出來的東西,在讓所有需要它的人的需求都得到最大的滿足之后,還有所剩余。相對過剩是指該種商品的過剩是相對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而言的,是相對于人們的購買能力的過剩。也就是說,社會的供給超過了具有購買能力的人的需求,而與此同時,還存在許多買不起該種商品的人。我們說,絕對過剩是以社會生產力的極度發展為基礎的,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而相對過剩則是時常出現的情況。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存在相對過剩的現象。牛奶的過剩,就屬于相對過剩。
香煙是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小的商品,對于吸煙上癮的人來說,價格上漲不會減少消費,對不吸煙的人來說,香煙的價格再低他也不會消費。吸煙對本人、對社會都是不利的,因此,為限制香煙的消費,政府對香煙征收重稅,但是煙廠的利潤依然相當可觀,因為消費者對香煙有依賴,生產者因此可以將其稅負轉嫁給消費者,結果香煙的稅主要由消費者來承擔。
家用電器是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大的商品,價格上漲會減少消費,價格下跌會增加消費。在當前買方市場的情況下,各個家電企業競爭非常激烈,如果稅負轉嫁給消費者,就會使價格上漲,價格上漲會減少消費,不利于提高市場占有率,因此家電產品的稅負主要由生產者負擔。由此得出,需求富有彈性則稅負主要由生產者負擔,需求缺乏彈性則稅負主要由消費者負擔。
我們說,物品之所以成為商品,不一定在于它本身具有多大價值,而更主要是看它是否存在一定的需求和供給。沒有供給的商品是沒有意義的,同樣,沒有需求的東西是沒有價格的,因為根本沒有人去花錢買它。所以,商品的價格是由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共同決定的。水的需求大,但是供給也是大的,這樣,需求價格彈性和供給價格彈性共同作用,導致水的價格低廉。
鉆石是一種奢侈性消費品,對人們正常的生活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它的需求價格彈性很大。價格提高一點,人們就有可能放棄這種需求。由于鉆石在地球上的含量極少以及開采困難,鉆石的供給也是十分困難的,供給的價格彈性很小。這樣一來,很大的需求價格彈性和較小的供給價格彈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鉆石市場價相對的十分高昂。
1962年,沃爾頓在羅杰斯城創辦了第一家沃爾瑪折扣百貨店,營業面積為1500平方米,第一年的營業額就達到70萬美元,并最終于1969年10月31日成立沃爾瑪百貨有限公司。
沃爾頓曾經說過:“亨利賣女褲,1條只賣2美元。我們從同一地點購進同樣的褲子,1條賣2.5美元。我們發現,如果按亨利的賣價,褲子的銷量會猛增。于是我學到了一個看似非常簡單的道理:如果我用單價80美分買進東西,以1美元的價格出售。其銷量竟然是以2美元出售的3倍,單從一件商品上看,我少賺了一半的錢,但我賣出了3倍的商品,總利潤實際上大多了。”“女褲理論”是沃爾瑪營銷策略的最好說明。沃爾瑪的經典名言就是:“薄利多銷,天天平價。”
對于煙臺的果農來說,最殘忍的就是“豐產不豐收”。2003年,煙臺蘋果可以說是取得了大豐收,但果農們反而更加惆悵了。當時,煙臺一等蘋果的價格為每公斤2.6~2.8元,二等蘋果的價格為每公斤1.6元,殘次果的價格每公斤在1元以下;而2002年同期,對應的價格分別為每公斤3.6~3.8元、2.4元和2元。
在煙臺,有一半以上的農民從事果品種植業,60%的鄉鎮以果品產業為主。2003年煙臺的蘋果產量比前一年翻了一番,達到400多萬噸。紅溝村一個果農說,他家總共有9分2厘地,全部種了蘋果,今年蘋果共賣了2500元。在種植過程中,用掉蘋果套袋1.5萬個,每個5分錢,花費750元;用掉6袋化肥,花去400元;農藥花費200元。扣除這些成本和每年136元的稅錢,剩余1014元。這個果農一年買糧食需要350元,菜是自家門前種的,忽略不計,不算其他生活開銷,他這一年僅能剩下664元。而這筆錢連明年的種植啟動金都不夠。
上述兩個例子就是我們常說的“薄利多銷”和“谷賤傷農”。為什么在市場上,同樣是價格降低,有的商品在價格下降后,會吸引大批的消費者來購買,使商家的銷售收入迅速增加,實現薄利多銷;而有的商品,例如農產品,價格下降后,只吸引少量的消費者前來購買,使商家的銷售收入減少?其根本原因就是兩種商品的需求彈性不同。
回到開頭的“谷賤傷農”,本來說,農業豐收了,農民的收入應該會更高些,應該高興才對。可是,由于全體農業的豐收,造成了糧食產量的增加,供給急劇上升,超過了需求量,糧食市場處于供大于求的時,糧食的價格就會下降,農民的收入反而減少了。這是由農業生產周期性造成的。由于農產品的儲存、加工、保鮮等特殊問題,農產品一般都不能存放太長時間,這樣一來,在市場交易時,就給農民帶來了天然的討價還價的劣勢。買方會想“反正你一定要急著賣出去,否則就會壞掉。那么你對交易的要求比我要迫切”,于是利用這種心理,拼命地壓低價格。而在供給量相對過剩的情況下,農民達成交易的要求就會更迫切,價格就會被壓得更低。
谷賤傷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