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生活中的博弈論
- 歐俊
- 2012字
- 2020-07-07 16:22:02
史玉柱燒錢做廣告:買的沒有賣的精
知名作家李福亮有一篇文章叫《小心鹿》,在開頭說道:“鹿實在是美麗得讓人心動。我一直感到,形容女孩子可愛最有表現力的一句話就是‘她的眼睛像一只受驚的小鹿’。那年在小興安嶺參觀鹿苑,一行作家全都被悠閑漫步在青青草坡上的梅花鹿群迷住了。大鹿儀態萬千,氣質高貴,小鹿精致乖巧,溫馴整潔。”由衷地表達了自己對鹿的喜愛之情。
然而隨著李福亮閱歷的增長,他發現事實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事實上,鹿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動物。如勞倫茲的《所羅門王的指環》里所說的:“這是我所知道的一種最惡毒的動物。同時它還有一對使用起來絕不留情的兇器——角。大自然所以沒有賦予它約束自己的能力,是因為在自然的環境里,就是最弱的雌鹿也可以逃開最強的公鹿的攻擊。只有在極大的園場里,我們才能將公鹿、雌鹿放在一起,不然,公鹿遲早會將它的同伴母鹿、小鹿一起趕到角落里抵死。”
由此可見,在現實生活中,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問題并沒有讓經濟人得到真正理性的認識,鹿的外表和內在,都是信息不充分的示例。所以,我們今后在消費的時候,在面對那些煽情的廠家宣傳的時候,就要特別留意。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在全國電視媒體上狂轟濫炸,幾乎所有人都熟知腦白金的廣告。即使在2009年,“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的廣告還在沖擊消費者的生活。而我們不僅要看廣告,還要為腦白金廣告付費——去購買腦白金。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從古到今,中國人一直崇尚禮儀,“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更論證了中國人的禮品情結,腦白金廣告將一個保健品提升到禮品的高度,大大拓展了自己的市場范圍。
廣告是為了某種特定的需要,通過一定形式的媒體,公開而廣泛地向公眾傳遞信息的宣傳手段。“廣告”一詞,據考證是一外來語。它源于拉丁文advertere,其意為注意、誘導。中古英語時代(約公元1300~1475年),演變為Advertise,其含義衍化為“使某人注意到某件事”,或“通知別人某件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17世紀末,英國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商業活動。這時,“廣告”一詞便流行并被開始使用。此時的“廣告”,已不單指一則廣告,而指一系列的廣告活動。
廣告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打開電視機,鋪天蓋地的電視廣告;翻開報紙,迎面而來的是平面廣告;走在大街上,充斥視野的是各種立體廣告……廣告已經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形影不離。它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威力,主要是它能把消息、資料傳遞給可能購買的顧客,激起人們購買的欲望。
但是,廣告有時也會產生一些壞的影響,成為市場毒藥,特別是有些企業借明星的臉吹牛騙人,以欺騙方式進行不真實的廣告宣傳。樓盤、汽車、手機、飲料、皮包、服裝、藥品、食品,幾乎各類商品都會找明星進行宣傳。明星作為公眾人物,代言某一產品,消費者就不自覺地把對明星的仰慕轉移到商品上,明星在很大程度上引領消費趨向。
從影星到歌星,再到體育明星……代言人群體不斷擴大,明星廣告愈演愈烈。同時,人們對明星代言的廣告產品投訴量呈日漸上升的趨勢。一場場的明星“代言風波”被媒體報道后,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中國廣告協會公布,又有一位名人和虛假廣告聯系在一起了,他就是侯耀華。他涉及的虛假廣告高達10條,澳鯊寶伯爵養生膠囊、康大夫茶愈膠囊、加拿大V6膠囊、方舟降壓儀……這些被點名譴責的電視廣告吹噓的產品五花八門,但人們在其中卻看到了同一位代言人的身影——演員侯耀華。
學會分辨虛假廣告
消費者在看到明星臉的時候,雖然感到親切,但更應該注意這些熟臉背后的謊言,否則一不小心上了虛假廣告的當。

侯耀華:今天我們將向大家展示一個受益于海洋科技,徹底顛覆傳統補腎方法的最新成果。
大家可記好了,這康大夫茶愈膠囊和普通藥品相比有三大優勢。
已經有這些現象的男性朋友,應該盡早地服用原裝進口的加拿大V6膠囊。
侯耀華代言的另一個產品是方舟降壓儀,在一段長約12分鐘的方舟降壓儀的廣告,侯耀華不僅提到了方舟降壓儀名字,當拿手表做實驗證明該儀器所具有的磁場時,侯耀華還走到現場觀眾面前去展示效果。
記者:“你是名人確實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
侯耀華:“不,我覺得名人在廣告當中起的作用就是引起別人注意。”
記者:“對于廣告的監管還有什么想法?”
侯耀華:“既然是廣告,就是告訴您有了一個新的東西出來,選擇權在您自個,因為您是花錢的,但是這些廣告是不是真實的,有沒有超出它本身真正效果的言辭,這就要您判斷了。可以說全世界的廣告,都有夸張的成分在里面,因為要不夸張就不叫廣告,就是說希望大家別光偏聽偏信廣告,比如說您身邊有家長、朋友、醫生、專家,您去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見再決定。”
煽動性的語言、夸張的治療效果,當明星的臉出現在廣告里的時候,很顯然是在向消費者推薦一種產品,他就成了這個產品的推銷員。有很多人可能因為他是侯耀華,所以覺得可以信任,最終買了明星代言的產品。
“不夸張不叫廣告”,這是侯耀華的邏輯。可過分的夸張卻是利用了消費者的感情,騙取消費者的信任,而最終是自己形象的損害,這在博弈中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