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刮痧療法的歷史與發展

刮痧療法,起于民間,其確切的發明年代及發明人,難以考證。元代醫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較早地記載了這一療法,他在撰寫的《世醫得效方》卷二“沙證”(當時用“沙”字而未用“痧”字)一節中說:“沙證,古方不載……所感如傷寒,頭痛嘔惡,渾身壯熱,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悶亂,須臾能殺人”,又說:“心腹絞痛,冷汗出,脹悶欲絕,俗謂攪腸沙,今考之,此證乃名干霍亂,此亦由山嵐瘴氣,或因饑飽失時、陰陽暴亂而致。”“沙”從這段來看是指一種病癥,具體地說“攪腸沙”就是指心腹絞痛、高熱頭痛、吐瀉不得、煩悶難耐、冷汗自出、手足發涼,在較短時間內就可以致人死命的霍亂證。類似于現代醫學所說的細菌性食物中毒、沙門氏菌屬感染,乃至烈性傳染病霍亂、副霍亂等病癥。到了明代“沙”字在醫書里就都作“痧”字了。

figure_0017_0001
◎刮痧療法起于民間,以中醫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指導。

對于“痧證”的治療,除藥物治療外,在《世醫得效方》里提到了3種外治法。

一是“近世只看頭額上、胸前兩邊,有小紅點在于皮膚者,用紙捻或大燈草,微蘸香油,燈上點燒,于紅點上,峻爆者是。”是說痧證病人,往往在頭額和胸脅出現散在的小出血點或小充血點(這應該就是把這些證候叫作痧證的原因),用紙捻或大個的燈草蘸上少量香油點燃,然后用火頭直接淬到痧點上,火頭爆出一聲響即熄滅,再點燃去淬燒其他痧點。這就是后世所說的“淬痧法”。

二是“如腹痛不止,又用針于兩下十指近甲,稍針出血即愈”“兩足墜痛,亦名水沙,可于兩腳屈膝內兩筋兩骨,間刺出血愈,名委中穴。”是說痧證腹痛不止的,可以在十指尖放血,兩腿沉重疼痛的,可以在委中穴處放血。這就是后世所說的“放痧法”,也叫刺血療法或放血療法。

三是“又法治沙證,但用苧麻蘸水,于頸項兩肘臂兩膝腕等處戛掠,見得血凝皮膚中,紅點如粟粒狀,然后蓋復衣被,吃少粥湯或蔥豉湯,或清油個蔥茶,得汗即愈”“此皆使皮膚腠理開發松利,誠不藥之良法也。”是說治痧證,可以用苧麻纖維團,蘸水在頸項、肘臂、膝腕等部位進行“戛掠”。唐朝人李周翰注說:“戛,歷刮也。”可見“戛掠”就是刮掠,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結成像米粒樣的紅點為上,然后通過蓋衣被保暖,喝粥、湯、茶等發汗,使汗孔張開、痧毒外泄。這就是后來所說的“刮痧法”。

figure_0018_0002
◎刮痧是用器物刮拭皮膚,直到皮下出血凝結成像米粒樣的紅點。

以后在明清的醫學著作中,不僅繼承了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在痧證及刮痧療法方面的知識,而且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清代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郭右陶所撰的《痧脹玉衡》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痧證辨治專著。該書對刮痧療法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論述,包括痧證的病因、病機分類、癥狀表現及治法用方,還包括刮痧、放痧、淬痧等的具體方法和適應證。

從痧證的病因病機和癥狀來看,《痧脹玉衡》認為:“痧脹(因痧證有遍身腫脹、疼痛難忍的癥狀,故郭氏也稱其為痧脹)或因穢氣所觸,或因暑氣所感,或動時行不正之氣,或乘伏寒伏熱過時而來,總不外于外傷風熱,故肌表必實,實則熱毒之氣既脹于胸腹腸胃之中,若更用熱飲用熱氣,適助其腫脹,元從而泄。故犯此者,有立時脹死之害”“痧證先吐瀉而心腹絞痛者,從穢氣痧發者多;先心腹絞痛而吐瀉者,從暑氣痧發者多;心胸昏悶,痰涎膠結,從傷暑伏熱痧發者多;遍身腫脹,疼痛難忍,四肢不舉,舌強不言,從寒氣冰伏,過時郁為火毒而發痧者多”。可見這里所說的“痧”,是指人體感受風寒暑濕燥火、疫氣、穢濁之氣后,毒邪內郁外發所造成的多種證候,主要可以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病毒或細菌所引起的多種傳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除前面提到的細菌性食物中毒、沙門氏菌屬感染、霍亂、副霍亂外,像病毒性感冒、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猩紅熱、敗血癥、白喉、流行性出血熱、流腦、乙腦等,還有氣候因素所導致的疾病如中暑,以及誤吸毒氣、穢氣所造成的肺水腫、暈厥等,都可以歸屬痧證的范疇。

這些疾病在其病程中,由于病毒的侵害、細菌毒素或毒物毒性的作用,大多可見到黏膜、肌膚之下呈現出血點或充血點,狀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聚積成片,或融合成斑塊,因此中醫就以“痧”字來命名這些病癥,并統稱“痧證”,還把這些毒素叫“痧毒”。由于痧證是包含了許多疾病的一個統稱,所以根據不同疾病有不同癥狀表現,在《痧脹玉衡》及其后的一些醫書中,就有了許多痧證名稱,像暑痧、瘟痧、斑痧、烏痧、丹痧、疫痧、爛喉痧、抽筋痧、吊腳痧等等。只不過隨著科學和醫學的發展,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和辨別更加精確,像“痧證”這樣籠統的、包括范圍很廣的病癥名稱,才漸漸淘汰不用了。但治療痧證的一些外治法,如淬痧法、放痧法、刮痧法等,卻被保留了下來。

figure_0019_0003
◎“痧證”是包含了許多疾病的一個統稱,根據不同疾病有不同癥狀表現。

痧證是很重的病癥,并不是單靠上述外治法就可以治愈的,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這些外治法,《痧脹玉衡》說:“痧在肌膚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凡氣分有痧,宜用刮;血分有痧,宜用放,此不易之法,至臟腑經絡有痧,若昏迷不醒等癥,非放刮所得治,兼用藥療之,無足怪也”。也就是說,刮痧療法適用于痧證初起,痧毒表淺,在肌膚、氣分的病癥;而放痧療法則適用于痧毒在血肉、血分的病癥。若痧毒深入臟腑,就必須靠藥物來治療了。

刮痧、放痧的目的,《痧脹玉衡》說得也很清楚,這就是“肌膚痧,用油鹽刮之,則痧毒不內攻,血肉痧有青紫筋(主要指肘彎、膝彎部的青紫筋,也叫痧筋),刺之則痧毒有所泄,”也就是說,刮痧、放痧的目的是為了排泄體內的痧毒或說是毒素,使體內毒素得以外排,從而達到治愈痧證的目的。

刮痧所用的工具和刮拭的部位,《痧脹玉衡》載:“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癥,用銅錢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刨子腳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之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軟肉內之痧,用食鹽以手擦之。”可見所刮拭的部位,涉及頭額項背胸腹及上、下肢全身,所用工具則根據皮膚粗厚、柔嫩的不同,肌肉脂肪豐厚、寡薄的差別,分別選用堅硬、柔軟的刮具,并且還可以用手指做刮具。

刮痧法作為一種簡便易行的外治法,或說是物理療法,以其有立竿見影的療效,既在民間流傳不衰,也被醫家廣泛重視。明清直至近代,許多醫書中都收載了這一方法,而且還有專門的《刮痧療法》一類的小冊子問世。主要用于治療感冒、發熱、中暑、急性胃腸炎、其他傳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等一類病癥。所用刮具及潤滑劑也有發展,刮具用到了瓷器類如瓷勺、瓷碗邊、瓷盤邊、瓷酒杯;金屬類如銅板、銅幣、銀元、銅勺、鋁合金硬幣;動植物類如光滑的嫩竹板、小蚌殼、毛發團、棉紗團、麻線團,鹿、牛、羊的角等。潤滑劑則用到了香油和其他植物油以及水、白酒等。這都可以看成是對刮痧療法的繼承和發展。

淬痧療法也流傳了下來,被收入了許多醫書中。近代曾有人專門對這一方法進行了研究和發掘,并在有關雜志上撰文進行了介紹和推廣。

放痧療法,實際是流傳久遠的放血療法在痧證治療方面的應用。作為人類醫學史上最古老的一種療法,放血療法在古代也叫“啟脈”法或“刺絡”法。遠在石器時代華夏先人就學會了使用專門制作的石制放血器具—砭石來治病,隨著金屬的冶煉和應用,才使用了金屬的針具來放血。《痧脹玉衡》將放血療法用于治痧證,并改名叫“放痧”,除了在十指指尖點刺擠血的方法外,主要突出了在肘彎、腿彎(即肘窩、膝窩)靜脈處放血的方法。書中把痧證病程中,在肘窩、腿窩出現的怒張的靜脈叫“痧筋”,或呈深青色,或呈紫色,或呈暗紅色。并認為痧筋現者,毒入血分者多;乍隱乍現者,毒入營分者多;微現者,毒阻于氣分者多;伏而不現者,毒結于血分者多。用三棱針刺痧筋出血,可以達到排泄痧毒的效果。所以民間醫生或是醫院大夫,在治療此類痧證時,總是刮痧療法和放痧療法并用的。

其實放血療法并不僅僅局限在治療痧證,在古代和現代都廣泛用于治療各種外感病和內科、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等病癥。放血的部位也不僅僅局限在十指尖和肘窩、腿窩,而是引入了經絡腧穴和經外奇穴主治知識,運用了辨證、辨病選穴方法,在所選穴位的部位尋找表淺的或比較隱伏的怒張的靜脈或小靜脈團。局部嚴格消毒后,用鋒利的三棱針刺破靜脈,放出適量的瘀紫的靜脈血。當血流將止時,再用火罐拔吸在針孔處,使滲入皮下的瘀血盡皆排出體外。

另外在按摩手法中,有撮、擰、提、拉等法,即用手指撮捏提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出現出血點,此法若用于治療痧癥,則叫撮痧法。直到今日,人們仍常用此法治療頭痛、咽痛、實證的胃脘痛等證。因這種撮法可以歸屬按摩推拿等手法中,故本書不詳加介紹。

figure_0020_0004
◎用手指撮捏提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出現出血點,為撮痧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凭祥市| 井陉县| 扎鲁特旗| 东台市| 南通市| 平安县| 寿阳县| 甘孜县| 河北区| 万年县| 石河子市| 广东省| 富蕴县| 襄汾县| 涟源市| 高碑店市| 建瓯市| 华池县| 泰兴市| 进贤县| 钟祥市| 南阳市| 鄂伦春自治旗| 肃南| 丰镇市| 丹阳市| 富川| 克拉玛依市| 奉新县| 霍州市| 天水市| 理塘县| 诸暨市| 科尔| 富宁县| 巩义市| 定西市| 阳原县| 纳雍县| 民县| 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