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圖解人生三好:好心態 好性格 好習慣作者名: 宿春禮本章字數: 8132字更新時間: 2019-10-12 19:04:54
第一節 樂觀心態:營造成功的心境
要想獲得樂觀心態,我們必須首先知道什么是樂觀。樂觀是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都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態,在厄運中依然能夠保持快樂的心境。樂觀者通常會用快樂去感染他周圍的環境。心理學家對快樂的定義是,一種主觀上安樂的狀態——平衡而滿足的內在感受。當我們擁有快樂的時候,會熱愛自己、熱愛生活,能夠從每一天當中得到樂趣。
◇樂觀源于自我肯定
許多看似與快樂聯系在一起的因素——財富、盛名和好運——其實只是假象。研究發現,財富與樂觀之間的相互聯系微乎其微——事實上幾乎沒有聯系。甚至連那些巨富也比普通人快樂不了多少。
真正的樂觀心態,其實與外在無關,它更多的是源于內心,源于對自己的自我肯定。
有這樣一則寓言:
一天,皇帝獨自在花園里散步,但他驚訝地發現,花園里所有的植物都枯萎了,一片荒涼。橡樹由于沒有松樹那么高大挺拔,輕生厭世死了;松樹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樣結許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嘆自己終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樹那樣開出美麗可愛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牽牛花也病倒了,因為它嘆息自己沒有紫丁香那樣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垂頭喪氣,沒精打采,只有細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長。
皇帝問道:“小小的心安草,別的植物都枯萎了,為什么你這么勇敢樂觀,毫不沮喪呢?”
心安草回答說:“皇帝啊,我一點兒也不灰心和失望,因為我知道,如果皇帝您想要一棵橡樹,或者一棵松樹、一叢葡萄、一株桃樹、一株牽?;ā⒁豢米隙∠愕?,您就會叫園丁把它們種上,而我知道,您希望于我的就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p>
正是由于心安草不自我貶低,肯定自我,才能夠在花園中快樂地成長。做人就應該像心安草這樣,而不是像園里的其他植物,一味地看到別人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而貶低自己。這種連自己都無法認清、失去自信的人,也就無法擁有樂觀的心態。
樂觀如此簡單,只要肯定自己,用自信驅走那些悲觀、那些遺憾,你就可以快樂地面對這個世界。
◇樂觀是正視現實,不畏困境
生活就像一座困境的圍城。也許在這座圍城中會遇到種種麻煩:目前從事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歡的,周圍的同事可能不喜歡你,自己努力做好了每一件事但上司就是沒有表揚你,而更為普遍的是對自己目前收入的抱怨。這個時候,想必你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很失望。
這樣的情緒很多人都曾體驗過,即使那些現在已經擁有一番事業的成功人士也一樣,他們也曾經抱怨過,但最后他們都能調整自己的心態,使自己變得樂觀。不要總是抱怨領導不懂得欣賞自己,同事、下屬素質低,家人不爭氣、拖自己的后腿;要正視現實,不要畏懼,要樂觀面對困境。
面對種種困境,你沒有時間去憐憫自己的不幸,更沒有時間去抱怨生活、抱怨失敗、抱怨別人對你的冷漠。既然你沒有辦法逃避,那就只能正視,學會去面對。你一定要打起精神,告訴自己:“既然已經來了,我就笑著迎接吧!”
《動物世界》里一頭駱駝步履蹣跚,艱難地在烈日下行走。
解說詞旁白:這是一頭生病的駱駝,它要獨自步行40千米,去沙漠深處的水源旁采食一種植物。據說吃下那種植物,駱駝的病很快就能好轉、痊愈!
生病的駱駝,居然獨自走那么遠的路去找藥,屏幕上,駱駝默默無語地走著,四只腳秩序井然地抬起又沉重地落下,龐大的身軀忍受著熾熱的陽光的烤灼和病痛的折磨而緩緩前行。駱駝的眼睛,全然沒有一般人想象中痛苦絕望的跡象,除了倦怠,駱駝的臉上是一種平靜而怡然的神態。
單調的沙漠、沉悶的天空、炙熱的太陽,生病的駱駝終于走完了寂寞的路程,在水源旁邊找到了治病的植物。幾天之后,生病的駱駝完全康復了,它甩開蹄子在大沙漠上快樂地奔跑游玩,充分享受著自救帶來的幸福。
沙漠、病痛,對于人來說可能是生命的絕境,而駱駝卻可以坦然面對,沒有絕望和無助。駱駝這種樂觀頑強的精神給人很大的震撼和啟發。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如何保持樂觀是至關重要的。研究心理健康的專家一致認為,適應性強的人或心理健康的人,能以“正視現實”的心態和行為面對挑戰,而不是逃避問題,怨天尤人。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和行為面對挫折與挑戰其實并非易事。我們可以看到周圍有不少人,他們或因工作、事業中的挫折而苦惱抱怨,或因家庭、婚姻關系不和而心灰意冷,甚至有的因遭受重大打擊而產生輕生的念頭。
其實,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意外和不如意的事情,我們能否以樂觀的心態來面對是至關重要的。
◇擁有樂觀,快樂前行
關于悲觀和樂觀,非常經典的一個故事是:
有兩個人,一個悲觀,一個樂觀。有一天,他們在一起吃葡萄。悲觀者吃葡萄時,從大粒開始吃,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比上一粒小,所以,他心里充滿了失望。樂觀者吃葡萄時,從小的開始吃,所吃的每一粒都比上一粒大,所以他心里充滿了快樂。后來,悲觀者想換一種吃法,從小粒開始吃??墒窃谒磥?,他吃到的都是最小的,他還是快樂不起來。樂觀者也想換一種吃法,從大粒開始吃。在他看來,他吃到的都是最大的,他還是快樂的。
樂觀的人總是能夠從平凡和不幸中發現美,在他們的眼中,生活中處處都有朝陽。威廉·華茲華斯曾有一首詩道出了這份獨特心境:
我曾孤獨地徘徊/像一縷云/獨自飄蕩在峽谷小山之間/忽然一片花叢映入眼簾/一大片金黃色的水仙/我凝視著——凝視著——但從未去想/這景象給我帶來了什么財富/我的心從此充滿了喜悅/隨那黃水仙起舞翩躚。
生活中不乏陽光,陽光需要你用心去體會。伯特蘭·羅素認為:“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越多,快樂的機會也就越多,而受命運擺布的可能性便越小?!?/p>
在樂觀者眼中,所有的事都可以讓他們快樂,即使不幸,也只是幸福的另一種解釋。
在生活中,在遇到困難不幸的時候,我們可能沒有別人智慧地引導,但我們可以自己懷有樂觀心態,讓一切不幸煙消云散。
樂觀,一方面會受到客觀現實的影響,但更主要的則取決于認知、思維方式。如果覺得不幸福,就會感到不幸;相反,只要心里想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償。很多時候,快樂并不取決于你是誰、你在哪兒、你在干什么,而取決于你的想法。兩個人從同一個窗口往外看,一個人見到的是泥土,一個人見到的是星星。莎士比亞說:“事情的好壞,多半是出自想法。”伊壁鳩魯也說:“人類不是被問題本身所困擾,而是被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所困擾。”如果我們樂觀地看待一切,那么人生萬事萬物都能夠引起我們的快樂。
如果我們心懷朝陽,我們就能夠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們也知道星星仍在閃爍。一個樂觀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發現快樂,制造快樂,就能自覺而堅決地摒棄悲觀的想法,不與陰霾灰暗為伍。這個世界是我們創造的,因此,它屬于我們每一個人,而真正擁有這個世界的人,是那些熱愛生活、擁有快樂的人。也就是說,那些真正快樂的人才會真正擁有這個世界。
用心體會,快樂無處不在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去咀嚼。小小的快樂,讓我們得到生命中的陽光。做一個樂觀的小太陽,不僅照亮自己,還會照亮周圍的世界。
◇樂觀,讓你擁有好人緣
在物理學中有一種混沌效應原理:亞馬孫河的蝴蝶扇動一下翅膀,美國就有一場暴風雨。這種效應又叫作“蝴蝶效應”。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同樣有這種“蝴蝶效應”。人的情感具有傳染性,悲觀的人散發出來的憂郁會讓別人退避三舍,而樂觀者則會用快樂吸引更多的朋友,這個現象可以定義成“情感傳染的混沌效應”。
悲觀和樂觀心態都是情感散發的方式,都是給他人一個對你印象的“寫真”,并且讓他人了解到你是誰、你到底是什么樣的人、你在做什么、要到哪兒去。它是一種感覺、動作和思考的表現,透露出你的氣質、意見和個性。人有一種“向光性”,即都喜歡與樂觀的人做朋友,因為從他們那里可以受到快樂的感染。但是悲觀,則會散發出一種拒人千里的氣息,讓人退避三舍。
態度的兩個主要成分是投射和吸收。你的自我形象是經由你的態度傳遞或投射給其他人的。接下來,你所投射出去的訊息被別人接收,然后他們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如果你希望別人對你很友好,那么你對他們就必須要持有同樣樂觀友好的態度,而悲觀的態度所得到的響應會迥然相反。就像陽光可以使接觸到它的物體產生溫度,而冰塊則會讓物體冰冷一樣。人類同樣有著“熱感傳導”效應。當你投射出去的態度和別人接收的態度合二為一的時候,你就會變得很有吸引力,能夠吸引周圍的人做你的朋友。如果你總是表現出快樂的情緒,感染你周圍的人,別人便會產生共鳴,與你進行一種快樂的交流。
樂觀或悲觀態度是你將自我形象的思想和感覺投射在這世上的表現,檢查一下你的內在思想意識和你的內在感覺。如果它們不能互相協調,在你的態度中悲觀就會成為主角。你的悲觀態度被別人接收后,他們就會“自動防御”——遠離你。
態度的本身就決定了你的回報。樂觀、向上的態度將迎來明媚的陽光和快樂,而悲觀、陰暗的態度將迎來陰霾和苦楚。
每個人都可以用樂觀的態度向周圍散播快樂。無論做什么事都面帶笑容,那么別人看到你就會很開心,他們也會帶著笑容來工作,然后更多的人看到,就有更多的人開心,大家都帶著快樂的心情工作。帶著笑容做事,工作效率也會提高,大家合作起來就更容易,我們生活的環境也就會越來越美好。
你可能會想:如果我對他微笑,可是他還是板著臉,不肯理我,那我豈不是很尷尬?
在我們帶給大家快樂的同時,也同樣在給別人向我們提供快樂的機會??夏岬显f過:“如果一個人可以改變一件事,那么每個人都應該試試看?!币粋€人的力量雖然微薄,無法讓每個人都快樂,但擁有樂觀,我們就會贏得他人的好感,就會擁有好人緣,擁有很多好朋友。不能夠樂觀面對生活的人會遇到種種問題,甚至會產生人際交往的障礙。
心理學家發現,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悲觀狀態,缺乏與他人的積極交往,缺乏穩定、良好的人際關系,那么這個人往往有明顯的性格缺陷。在心理咨詢的實踐中也發現,絕大多數人的心理危機,都是因為缺乏樂觀的心態,不能與別人好好交往,從而引發的心理疾病。
那些生活在沒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心理交往氛圍的悲觀者,常常顯示出壓抑、敏感、自我防衛、難以合作等悲觀情緒,對生活的滿意程度較低。而人際關系比較融洽的樂觀者,則常常表現出愉快、輕松、健康向上的樂觀心態,在行為上也以注重成就、樂于與人交往和幫助別人為主。可見,人的心態和性格狀況,直接受到與別人的交往關系的影響。樂觀的人,不是被動地在生活中應付人際關系,而是把與人交往當成一種快樂,這種主動自然會讓他們擁有更多的友誼。
好的人緣總是與健康樂觀心態相伴隨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與別人的交往越積極,越符合社會的期望,與別人的關系也越密切。心理學家高爾頓和奧爾波特發現,擁有樂觀心態的人能夠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和融洽的關系。他們很體諒別人,給人以快樂、溫暖、關懷和愛。這種能力成為他們擁有好人緣的制勝法寶。
◇樂觀者快樂工作,享受生活
很多人總會陷入這樣一種境地,工作厭煩,生活無味,人生就像一團解不開的亂麻,糟糕透頂。
小張在公司已經工作5年了,每次一見他,他都會很煩惱地說:“真的,太累了。我真的不想干了?!毙埖母袊@恐怕道出了許多上班人的心聲。是的,面對堆在桌子上等待處理的文件,看著電腦上飛快閃動的數字,還有讓人心煩意亂的工作電話,硬著頭皮去見一個自己并不怎么想見的客戶,真的感覺到很累甚至想辭職不干,像古代的隱士一樣躲到深山老林,可是,這樣真的可行嗎?
朋友小李和小張見面,當小張像以往那樣發出感嘆的時候,小李笑著問道:“如果真的感到很累就不要干了?!?/p>
“說得輕松!”小張說道,“如果能辭早就辭了。找工作也是個麻煩,何況新工作不一定比現在的好?!?/p>
“其實,也用不著這么累的!”小李說道。
“算了吧!我不干活兒還差不多?!毙堈f道。
“你如果在做事情的時候不去考慮這些工作是任務,而是把它當作一種興趣,不就可以快樂工作了?”小李笑著說道。
工作和生活是相通的,如果工作處理不好,生活也會變得一團糟。
要判斷一個人生活質量的好壞,只要看他工作時的精神和態度就可以了。如果對工作沒有興趣,只是被動地像奴隸在主人的皮鞭督促之下一樣;如果對工作感覺到厭惡,無法使工作成為一種享受,只覺得是一種苦役,那這個人絕對享受不到工作的快樂,不能得到認可,生活也會因此黯淡。
如果你對工作存在著抱怨、悲觀的想法,把工作看成是苦役,那么,你對工作的興趣和創造力就無法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也很難說你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你只不過是在“過日子”或者“混日子”罷了!
一些人認為只要準時上班、不遲到、不早退就是完成工作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領薪水。可是,他們沒有想到,踩著點上下班,整個工作氛圍和生活空間都是死氣沉沉的、被動的。
因此,在任何時候,都要學會樂觀面對工作,別把工作看成是苦役。
即使你在選擇工作時出現了偏差,所從事的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也不要自暴自棄,而是應當設法從乏味的工作中找出興趣。對工作表現出樂觀向上的態度,可以使任何工作都變得有意義、變得輕松愉快。
只要你在心中將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種享受,看成是一個獲得成功的機會,那么,工作上的厭惡和痛苦的感覺就會消失。
保持良好的情緒,樂觀面對工作與生活
保持良好的情緒,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學習或休息,就是最快樂的人生,也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舞蹈藝術家鄧肯將自己的身心融入了舞蹈的韻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把數學化為猜想,音樂大師貝多芬將整個生命化作音符,所有的困難,統統被他們拋到九霄云外。大發明家愛迪生曾經說:“我一生中從未工作過一天。”因為他把研究發明當成樂趣。
工作其實可以說是生活的一個方面或者是縮影,懂得工作的人才懂得生活。
生活的真諦就是懂得享受生活,而享受生活的真正目的就是使自己的心情達到一種舒暢或平靜的狀態,做事完全是自覺、自愿而且帶著興趣的。隨心所欲并不是指金錢和方位的改變,而是指心靈的自由。
這個時代,競爭的壓力、生活的繁忙,以及噪音和空氣污染等,都很令人煩心。其實,即使寧靜的田園生活,如果你不會用樂觀去面對,還是會被悲觀所傳染。
生命對每個人而言只有一次,而且人的一生時光短暫,因此,活著的時候,就應該快樂工作、享受生活。當生活結束的時候,你能夠自豪地說:“我的使命已經完成,不再有缺憾了!”那么,這樣的人生就是最快樂的人生。
◇活在當下,別透支煩惱
威廉爵士年輕時曾對未來感到迷茫,但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一生:“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期望模糊的未來,而是重視清楚的現在。”
多年之后,成為著名醫學家的威廉爵士在耶魯大學作了一場有名的演講。他告訴那些大學生,或許在別人眼里,功成名就的他應該擁有“特殊的頭腦”,可是,他的好朋友們都知道,他其實也是個普通人。他的成功只是因為遵照了一句名言:“不要為明天的事煩惱,明天自有明天的事。只要全力以赴地過好今天就行了。”
許多人都覺得這句話難以實行,他們認為為了明天的生活有保障,為了家人,為了將來出人頭地,必須做好準備。我們當然應該為明天制訂計劃,可是卻完全沒有必要失去當下的快樂,而擔心模糊的未來。這就是樂觀和悲觀的區別。
樂觀的思考態度,讓你活在當下,走向明天;而悲觀的態度,則讓你一直留在沮喪的昨天。太多的人總是生活在下一個時刻。我們總是急著等待節假日的來臨,總是盼望孩子快快長大,自己趕快退休。等我們真的老了時,又時刻擔心生命會在下一分鐘結束。我們總是忙不迭地過日子,一刻也不停地忙活。我們總是透支生活中的煩惱,不是為昨天的逝去而懊喪,就是為明天的到來而擔憂,根本沒有時間享受當下的生活。
“生活在此刻”,就是享受你正在做的,而不是將要做的。必須擺脫對“下一刻”的迷戀和幻想,它們大多數不切實際,有的雖然最終會得到,卻剝奪了我們此刻的生活。不要一邊吃飯一邊想著辦公室中的工作,不要一邊工作又一邊擔心下班會不會塞車。在當下,有很多值得我們體會的美好事情。我們可以為每一天的日出欣喜不已。我們可以享受與家人、朋友相處時的甜蜜。我們可以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去聆聽海浪之聲,去仰望璀璨的星空。人的腦子所能承載的很有限,不要讓欲望和煩惱擠掉你的快樂。為什么有太多的人不能活在當下,而是不停地透支煩惱?
人總是有欲望的,如果得不到我們想要的,就會不停地去想我們所沒有的,并且產生一種空虛感。即使得到我們想要的,我們還是會在新的欲望下產生同樣的想法。因此,盡管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我們仍舊不高興。當我們被欲望控制時,是得不到幸福的。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最普遍的和最具破壞性的傾向之一就是集中精力于我們所想要的,而不是我們所擁有的。我們不斷地擴充自己的欲望名單,這就形成了我們的不滿足感。我們的心理機制說:“當這項欲望得到滿足時,我就會快樂起來?!钡谟玫綕M足后,一個新的欲望又會產生,這種心理作用也就不斷重復。
有這樣一則有趣的小故事:
一個富翁上山采貨,看見一個樵夫正躺在樹下乘涼。富翁見狀忍不住問那樵夫:“你怎么躺在這兒,為什么不去砍柴呢?”樵夫不解地問:“為什么非要砍柴呢?”富翁說:“砍來的柴可以賣錢呀!”樵夫又問:“賣了錢又有什么用呢?”富翁滿懷憧憬地說:“有了錢就可以享受生活了?!遍苑蚵牶笮α耍f:“那你認為我此刻在做什么?”
沒完沒了的欲望是一個大陷阱,讓人不斷往下跳。我們該如何樂觀地面對生活,享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快樂?
◇“心境轉移”,找尋你的快樂
在英國有一個快樂的流浪漢,從不祈禱上帝,這令上帝很不開心,因為上帝的權威受到了挑戰。他死后,為了懲罰他,上帝便把他關在很熱的房間里。7天后,上帝去看望這位樂觀的流浪漢,看見他非常開心。上帝便問:“身處如此悶熱的房間7天,難道你一點兒也不辛苦?”樂觀的流浪漢說:
“待在這間房子里,我便想起在公園里曬太陽,當然十分開心啦!”英國一年難得有好天氣,一旦晴天,人們都喜歡去公園曬太陽。上帝不開心,便把這位快樂的流浪漢關在一間寒冷的房間。7天過去了,上帝看到這位快樂的流浪漢依然很開心,便問他:“這次你為什么開心呢?”流浪漢回答說:“待在這寒冷的房間,便讓我聯想起圣誕節快到了,這就可以收很多圣誕禮物,能不開心嗎?”上帝又不開心,便把他關在一間又陰暗又潮濕的房間。7天又過去了,流浪漢仍然很高興,這時上帝有點困惑不解,便說:“這次你能說出一個讓我信服的理由,我便不為難你。”這個快樂的人說:
“我是一個足球迷,但我喜歡的足球隊很少有機會贏。但有一次贏了,當時就是這樣的天氣。所以每遇到這樣的天氣,我都會高興,因為這會讓我想起我喜歡的足球隊贏了?!鄙系蹮o話可說,給了這位流浪漢自由。
轉移心境的四種方法

在不同的環境中,流浪漢總能找到快樂的事,即使他面臨的是困境,也不會把注意力放到嚴苛的現實上——“悶熱的房間”、“寒冷的房間”、“陰暗又潮濕的房間”,而是轉移到與之相關的快樂方面——在公園曬太陽、過圣誕節、贏球的天氣——快樂總會隨行而至。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方法叫作“心境轉移”。心境轉移就是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情緒轉移到另一個方向上去,使情緒得以緩解。在情緒不安的情況下,可以嘗試轉移心理活動指向的對象,變換情境,從而得到好的心情,保持一個不錯的心理狀態。遇到挫折或意外打擊時怒火中燒、悲憤難忍,可以暫時離開引起這種情緒的環境,找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散步、看電影、看報紙雜志、下棋、打球、唱歌、聽音樂,或者到街上或市場上去看看,買一點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樣就可以從精神上得到安慰,情緒上得到緩和、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住在底特律的家庭主婦發現,消除憂慮的好辦法,就是讓自己忙著,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這個主婦的兒子在珍珠港事件后加入空軍。她每時每刻都擔心她的兒子,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自己的健康大大受損。他在什么地方?他是不是安全呢?他會不會受傷、陣亡?最初她希望能靠做家務事使自己忙起來,從而減少對兒子的思念,可是這沒有多少用處。因為做起家務事來幾乎是機械化的,完全不用思考,當她鋪床和洗碟子的時候,還是一直為兒子擔心著。她發現,她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才能使身心都忙碌起來,于是她到一家大商場里去當售貨員。這時,她馬上發現自己好像掉進了一個繁忙的大旋渦里:顧客擠在她的四周,問她關于價錢、尺碼、顏色等問題,沒有一秒鐘能讓她去想工作以外的事情。到了晚上,她也只能想怎么樣才可以讓自己那雙痛腳休息一下。等她吃完晚飯之后,爬上床,馬上就睡著了,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再去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