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開場:遠東硝煙

一、日本全面侵華

“二·二六”法西斯軍事政變

20世紀30年代,日本軍隊內部存在著很嚴重的斗爭。由于對政治的看法、理念不同,軍隊內部逐漸分成兩派:“皇道派”與“統制派”。統制派主要是陸軍中央機關內的軍官,“皇道派”的人多為野戰部隊的少壯派軍官。

“皇道派”認為,日本天皇已經被周圍的“奸人”包圍和蒙蔽,無法得知民間疾苦,所以必須起來“清君側”。其手段就是廢除內閣,讓天皇成為類似希特勒的直接軍事獨裁者。“統制派”則完全反對這種主張。不過兩派的政治主張雖迥異,目的卻都是要將日本進一步變為法西斯國家。

“皇道派”的代表人物是荒木貞夫、真崎甚三郎、岡村寧次、橋本欣五郎和相澤三郎等人。統制派的領袖則是宇垣一成、杉山元、永田鐵山、東條英機等人。兩派主張建立軍部法西斯獨裁的手段有很大區別。“皇道派”為實現目標不惜采用政變、暴動甚至暗殺等恐怖手段。統制派則主張運用合法手段,從事合法改革。統制派極力主張建立總體戰體制。兩派的對立還在于人員安排上的鉤心斗角和爭權奪利。兩派并不是明確的組織,每派內部的行動也往往并不統一。

兩派的斗爭影響到沒有實際權力的年輕軍官。1936年2月25日深夜,東京城降下百年不遇的大雪。26日凌晨5時左右,香田清貞大尉、安藤輝三大尉、河野壽大尉、野中四郎大尉等9名政變核心軍官率領1400余名官兵,從駐地武器庫中奪取了步槍、機槍等武器,然后從位于皇宮外西側三宅坂的第1師團駐地出發,分頭去刺殺“天皇周圍的壞人”。

這批“皇道派”的少壯派軍官,襲擊了首相官邸、警視廳(首都警察廳)等重要政府機關,殺死了內閣大臣、前首相齋藤實,藏相高橋是清,陸軍教育總監渡邊太郎,天皇的侍從長鈴木貫太郎也被打成重傷。他們試圖通過在首都東京發動軍事政變來建立軍部法西斯獨裁。

叛軍占領陸軍省、參謀本部、國會及首相官邸等一帶地區,要求陸軍上層對國家實行法西斯化改造。政變激怒了日本天皇,天皇敕令平叛。后來經過上層兩派勢力激烈斗爭后,暴亂在2月底被全部平定了。

軍部對政變的處理極其嚴厲。參加政變的青年軍官中兩人自殺,其余19人被起訴,此外被起訴的還有民間人士北一輝、西田稅等和士官,共123人。經過不到三個月的審理,7月5日作出了判決,政變的直接策劃組織者香田清貞等17人被判處死刑,其他相關人員也分別被判刑。

“二·二六兵變”之后,“統制派”借機對“皇道派”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和排斥,從此掌握了軍部內的主導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皇道派”發動政變時所設定的目標,在政變失敗后反而得以實現。他們的軍部獨裁、國家政權法西斯化等愿望被同屬法西斯派別的統制派逐步實現。統制派從此牢牢掌握了軍部大權,而且內閣也被以新首相廣田弘毅為首的文官法西斯集團所控制。

法西斯軍閥要挾政府說:“政治的主導權如不讓給軍部,就會發生第二、第三個‘二·二六’事件!”在軍部的強烈要求下,日本政府在1936年5月恢復了1900年制定,1913年一度廢止的陸海軍大臣、次官由大、中將現役軍人擔任的制度。為了縮小議會權限,消除政黨政治,法西斯軍閥還提出所謂改革政治制度的“計劃”,從而使議會完全變成軍部法西斯獨裁的附屬品。

日本的軍部法西斯獨裁在“二·二六兵變”后,正式宣告確立。之后,日本軍部在國內推出了一連串的反動措施,對內加強“特別高等警察”;實行警察的特務統治;壓制言論思想自由;迫害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等等,加緊鎮壓日本人民;對外則加緊侵吞中國華北。繼1935年8月提出“廣田三原則”(對華外交方針三原則:1.中國方面要徹底取締反日言行;2.中國要承認“滿洲國”,在這之前日本和中國在華北方面實行經濟、文化的交流合作;3.日本和中國合作,在接近外蒙古的地區內排除共產主義)之后,1936年8月,日本政府通過了《第二次處理華北綱要》,進一步重申要使華北五省(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實現“特殊化”,以達到“華北分治”的侵略目標,意圖肢解華北,使其脫離中國,淪為第二個偽“滿洲國”。

日本由于國內長期存在軍國主義反動傳統,軍部又在天皇制統治機構中占有特殊地位,所以日本不需要像德國和意大利那樣組織法西斯政黨來奪權。日本法西斯主義的顯著特點是天皇制軍國主義的法西斯化。依靠和利用現存的天皇制統治機構,以建立軍部法西斯獨裁的方式來推行國家的法西斯化。“二·二六兵變”是日本軍部法西斯獨裁確立的標志。從此,日本整個國家體制完全納入戰爭和法西斯軌道。

盧溝橋上的槍聲

1936年日本制訂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后,全面侵華便成為日本的既定方針。1936年8月,日本參謀部就制訂了《1937年度對華作戰計劃》。1936年末,日本軍事當局在京都、名古屋地方由陸軍參謀本部參謀次長主持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對華戰爭的戰爭部署。

這次“演習”的目的是設想日本對中國和蘇聯開戰,而且從形勢上看是先打中國,后打蘇聯。在這次“演習”前后,日本軍事當局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軍事作戰問題已作了具體的研討。參加這次“演習”的有十多個現役和預備役將官,他們后來都參加了全面侵華戰爭,擔任兵團司令以上的職務。

與此同時,日本向中國東北大幅增兵,1936年的總兵力已超過1931年的4倍多,火炮增加3倍,飛機增加2倍,坦克增加9倍。這些兵力隨時可抽調到華北作戰。在華北,1937年春,關東軍一部進駐通縣及平津一帶。駐華北日軍兵力達1萬余人。

figure_0059_0034
▲日軍偵察兵

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軍事演習。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日軍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的軍事演習,并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隨后日方立即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

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拒絕了日方的無理要求。日軍一面因“士兵失蹤”與中國方面交涉,一面部屬戰斗。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失蹤”的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發動炮擊,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反擊。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了。

盧溝橋事變的爆發,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吁:“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蔣介石則提出了“不屈服,不擴大”和“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并致電宋哲元等人,命令他們堅守宛平城。

日軍在遭到盧溝橋守軍頑強抵抗后,分別在1937年7月9日、11日、19日與冀察當局三次達成所謂的“停戰協議”。

到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26日,日軍參謀部經天皇批準,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動攻擊,并增調國內5個師約20萬人到中國,并向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下達正式作戰任務:“負責攻打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7月28日上午,日軍按原計劃向北平發動總攻。

駐守北平的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英勇抵抗。最后,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戰死,不少軍訓團的學生也在戰斗中犧牲。28日夜,宋哲元撤離北平,29日,北平淪陷。7月30日,天津失守。平津地方完全被日寇占領。

攻占平津后,日軍的氣焰十分囂張,決定按照原計劃大規模入侵中國。他們一方面開始實行全國的戰時動員,另一方面以在華北地區的30萬兵力分四路向中國內地長驅直入:一路由平綏路進攻綏遠省;一路由津浦路、膠濟路進攻山東省;一路由平漢路進攻河南省;一路由平綏路、同浦路進攻山西省。日軍所到之處,中國遍遭蹂躪。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源市| 神农架林区| 洛阳市| 蓬溪县| 繁昌县| 金昌市| 康定县| 宣城市| 绥芬河市| 虞城县| 招远市| 宜黄县| 嘉荫县| 珠海市| 阜南县| 肥城市| 石台县| 麻江县| 博白县| 双峰县| 石狮市| 沽源县| 平泉县| 英山县| 荣昌县| 金秀| 孝昌县| 凌海市| 福贡县| 抚顺县| 丰顺县| 衡阳县| 仁寿县| 离岛区| 镇雄县| 安塞县| 德格县| 新源县| 东辽县| 沛县| 昭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