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不是有錢人的專有游戲
許多人認為投資只是富人的專利,與自己毫無關系,北大投資課告訴我們,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投資不在于你錢多錢少,而在于你是否具有投資意識,是否懂投資、愿意去投資。在很多情況下,越是貧窮的人,越應該學會合理地投資。
有不少人在生活中遭遇著資產不斷縮水的困惑:自己工作努力、生活節儉,生活壓力卻變得越來越大,手中的錢不斷縮水,就拿買房子來說:原本可以買一套兩居室的錢,放在手里,幾年之后就買不了當初看中的房子了。雖然看起來每月薪水尚有盈余,隨著時間的推移,手頭余錢卻總也不見增長。出現這種情況,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投資理財,他們不懂得利用手頭的錢生錢,從而讓自己的錢財在慢慢地貶值。可以說,投資并不是有錢人的專利,通過投資致富,普通人照樣可以做得到。
老李是上海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在房地產暴漲之前,每每看到別人買房,他都不愿跟風。但他有一個朋友,此人姓張,在某大學主要講授一些投資學的內容。老李后來說:“我買房多虧了張教授,當時他開車帶我去看他買的新房,正巧附近的房子有人掛出牌子要出售,他極力動員我買下,于是,我們便成了鄰居。”那套房子,當時售價70萬元,現在早已經翻了好幾倍了。
說起張教授這個人,他也并不是一開始就懂得如何投資。20多年前的張教授剛剛畢業,工資也不高,但他的優點在于,不僅懂理論,還善于實踐。短短20年的時間,在拿著他自己的固定工資外,依靠投資他竟然成為了大富翁。
1991年年底,股票還是個新鮮事物,當時上海發行股票認購證。一天,年輕的張教授騎自行車到交通銀行去購買有獎儲蓄,這也是當時的一種投資方式。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見有很多人圍著一張桌子,他走進人群一看,原來是銀行設攤推銷股票認購證。
張教授問多少錢一張,回答30元一張。這個價格并不算低,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張教授心里想:難道我只會教書,不會炒股,我為什么不能試試?他戰戰兢兢地從口袋里掏出300元,買了10張認購證。
張教授認購結束后,正值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上海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上海第二批上市的股票就是用這次股票認購證搖號發行的。沒有想到,當初的300元竟然瘋漲到了至少有五六萬。
也許有讀者會說,張教授的投資具有時代的偶然性,并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有他這樣的“運氣”。事實上,投資是一種理念,相信張教授即使沒有這一次的經歷,他照樣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途徑。
著名的投資人士楊百萬就是一個依靠投資成為著名“股神”的人。楊百萬并不是生來就是“股神”,生來就是“百萬”。他原名叫楊懷定。1988年以前他是上海鐵合金廠的一個普通職工,有一次,他管的倉庫被盜,他因出手“大方”,常買煙請廠里的工友們抽而被懷疑是監守自盜,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自尊心很強的楊懷定,他一橫心就辭職了。
辭職后的楊懷定沒有事做,在那個投資渠道匱乏的年代,楊懷定開始從訂閱的幾十份報紙信息中埋頭搜尋致富的機會。4月的一天,一條“上海將開放國債交易”的消息引起了楊懷定的關注,他在4月21日開市第一天一早,買了10000元3年期國庫券?!般y行利率5.4%,3年期國庫券年利率超過15%,為什么不買?”等到下午,很多人明白過來開始紛紛買入時,價格一下漲到112元,楊懷定拋掉了。半天時間,他賺到了以前一年的工資——800元。
當時,購買國庫券是一個投資途徑。1989年,賺到了“第一桶金”的楊懷定,轉身投入股市。楊懷定的第一只股票是“電真空”。半年后,股票大漲,楊懷定在800元以上價位拋掉,凈賺150多萬元,“楊百萬”的外號,就此不脛而走,從此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有錢人。
我們可以看到,投資并不是有錢人的專利,通過投資普通人也可以成為有錢人。對于普通工薪階層的人來說,投資并不是不可能的。太多時候只是我們把自己局限在了現有的生活水平上,其實只要有想法,敢于去實施,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實現的。不論大錢還是小錢,都能用來投資,所不同的只不過是投資方式的選擇。對于手里持有的小錢,我們所需要做的只是先將小錢積累起來,逐漸進行投資,任何的成功都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的,投資也不例外。當我們對小錢投資都異常精熟時,資金也達到了一定的積累,對于投資的掌控能力也會有很大提升。
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投資,首先要從端正投資理財觀念開始,消除固有的對投資的錯誤理解,積極了解投資理財的知識,主動尋求合理投資途徑,走出投資理財的第一步。在低利率時代,“投資理財”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生活內容。
投資理財的課程也開始從北大等大學課堂延伸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投資理財的人群從以前專業的投資者發展到上班族、家庭主婦、學生等更廣闊的人群。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過去傳統單一的儲蓄式理財方式已無法滿足一般人的需求,各種新的投資產品層出不窮,也為投資者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投資無疑成為我們提高生活水平,使自己財富增值保值的最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