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欣賞
楊子華在長安等地畫了很多的壁畫,據傳他在壁上所畫的馬甚至引起觀者夜間聽到馬索水草而嘶鳴的幻覺,其畫對唐代有很大影響,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其作品到今天大都已經了無蹤跡,《北齊校書圖》是我們唯一能見到的楊氏的卷軸畫。
圖卷所畫的是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遜和文士高干和等11人負責刊定國家收藏的《五經》諸史的情景。據宋人題跋,原為楊子華作,圖中共描繪三組人物,最右邊是一文士,身著長衫,面目清秀,雙手執卷,背對著其他人,正聚精會神地審讀,看那專注的眼神,世外其他的一切似乎此時已和他沒有關系。往左看出現了一個中心人物,他方臉寬額,滿臉胡須,身著淺紅衣袍,腳穿黑靴,坐于凳上,右手執筆,左手扶著書卷,好像是在給他面前文士批閱指點,而文士則彎著腰恭敬地手展書卷等待。在文士左邊有一人拿著筆似在苦苦冥思,在他后面有一穿淺紅衣服的書童背對著手拿物品正欲離去,另外有二侍女手拿物品在旁邊靜立而侍。中間有士大夫四人坐于方榻之上,榻上擺有餐盤,里面盛有菜肴,還有酒杯、硯臺、箭壺、琴等物品,四人上身均穿透明紗衫,著吊帶長袍,榻內正面一人大概是樊遜,正在認真地執筆書寫;其余三人,一人側身坐于榻邊,右手執毛筆,左手舉著似剛寫完的書絹在專心審閱;另一人是背面,盤膝而坐,一張古琴的一角搭在左腿上,一角搭在榻邊上,伸出右手拉住右邊一人的腰帶不讓他下榻;右邊此人似乎想要逃避喝酒正欲離開,用右手與人推搡,一個童仆正給他穿靴。榻旁圍列女侍五人,均穿曳地長裙,挽相同發髻,或捧杯,或執卷,或抱憑幾,或抱著靠墊,或提著酒壺,排列有致,顧盼生姿。畫左側有奚官三人,馬兩匹,一灰一黑,皆靜立側首觀望,奚官三人面目不一。
繪畫知識
壁畫
所謂壁畫也就是墻壁上的藝術,即人們直接畫在墻面上的畫,作為建筑物的附屬部分,它的裝飾和美化功能使它成為環境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壁畫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原始社會人類在洞壁上刻畫各種圖形,用以記事,是最早的壁畫。自魏晉到唐宋,佛、道兩教盛行,寺院道觀多有壁畫,敦煌壁畫保存了當時大量杰出的藝術作品,明清卷軸盛行,壁畫漸衰,1949年后,壁畫逐漸得到恢復與發展。

畫外音
此畫用筆細勁流暢,設色簡樸優美,畫風雖難免受宋人影響,但與北齊婁睿墓壁畫畫風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畫中人物神情都描繪得極為生動,畫家用筆細勁流動,細節描寫神情精微,設色簡樸優美,整個畫面既反映了北齊對古代文獻整理的史實,又不乏詼諧、隨意,給人一種輕松的藝術享受,畫中人物的特征,已不同于顧愷之等人的“秀骨清象”。畫中人物面孔都呈鵝蛋形,與出土的婁睿墓壁畫相吻合。據宋代黃庭堅《畫記》、黃伯思《東觀食話》等書記載,《北齊校書圖》是宋摹本殘卷,據畫卷題跋,原為楊子華所畫,唐代畫家閻立本再稿,因為楊子華善于畫壁畫,所以有人把1979年出土的北齊婁睿墓的壁畫推測為他的手筆。唐代閻立本評其畫曰:“自像人以來,曲盡其妙,簡易標美,多不可減,少不可踰,其唯子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