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心悅目
目不暇接
接二連三
三緘其口
口不擇言
言而無信
信口雌黃
黃粱一夢
夢寐以求
求之不得
得寸進尺
尺蠖之屈
屈指可數
數一數二
二桃殺三士
士飽馬騰
成語釋義
賞心悅目:悅目:看著愉快。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目不暇接:暇:空閑。指東西多,眼睛都看不過來。
接二連三:一個接著一個,接連不斷。
三緘其口:緘:封。形容說話十分謹慎,不肯或不敢開口。
口不擇言:嘴里說出來的話不加思考選擇。指說話隨便,言詞不加考慮。
言而無信: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
信口雌黃:古時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涂抹改寫。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
黃粱一夢:黃米飯尚未蒸熟,一場好夢已醒。比喻虛幻不實的事。或指欲望的破滅猶如一夢。
夢寐以求:睡夢中都在尋找,追求。后用來形容愿望強烈、迫切。
求之不得:想找而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早就有此愿望。
得寸進尺: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心、不知足,有了小的,又想要大的。
尺蠖之屈:尺蠖用彎曲來求得伸展。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
屈指可數:形容數目很少,扳著手指頭就能數過來。
數一數二:不算第一,也算第二。形容突出。
二桃殺三士:兩個桃子賜給三個壯士,三個壯士因相爭而死。比喻用計謀殺人。
士飽馬騰:形容軍營中的糧餉充足,士氣旺盛。
故事鏈接
信口雌黃
魏晉時期,都城洛陽名士云集,人才輩出。但大家最喜歡研究的并非是經世之學,而是圍繞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展開清談。當時上層社會清談之風日盛,西晉大臣王衍就是一個出名的清談家,“信口雌黃”這個成語也因他而產生。
史料記載,王衍,字夷甫,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生于256年。他出身名門望族,父親曾任平北將軍,“竹林七賢”中的王戎為其堂兄。他少年時就伶牙俐齒,非常善于辯論。有一次,他到文學名家山濤府上做客。他以清秀的外貌、文雅的談吐,贏得四座贊賞。山濤卻看到了王衍只重言談而不重實際的弱點,感嘆地說道:“日后耽誤天下的,未必不是此人啊!”
王衍博覽群書,才華出眾,長大后步入仕途,頻頻提升,年紀輕輕就做了黃門侍郎。由于受到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他漸漸地迷上了玄學。他精通玄理,出口成章,為世人所傾慕。當時,人們清談時必定要手執一種用木條和獸毛做成的工具,名叫麈尾,它本是用于驅蟲、撣塵的,但相沿成習就成為一種名流雅器。王衍常常拿持在手的麈尾很特別,柄為白玉做成。每當清談的時候,人們一邊聽著他的高談闊論,一邊看著他那和麈尾玉柄一樣白皙的手,無不目瞪口呆。
可是王衍在義理講得有錯時,又隨口改正,毫不在乎別人的責難,有時甚至搞得連自己的話也前后矛盾。當時,人們用黃紙寫字,發現寫錯了,就拿雌黃來涂抹,然后再予以更正。大家見王衍這樣喜歡更改自己的言論,于是便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口中雌黃”,意思是說他隨口更正不恰當的話。
王衍不僅說話隨意,做事也經常拿不定主意,沒有長遠的眼光。他先把女兒嫁給太子,后來太子在皇族爭權的斗爭中遭到了陷害,他怕受牽累,趕快上奏請求解除婚約;等太子的冤案昭雪后,他卻因為沒有能夠堅守氣節,而被太子囚禁起來。
西晉皇族爭權斗爭愈演愈烈,歷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就發生在這個時候,王衍在動亂中被兩位得勢王爺看中,委以重任。但他顛三倒四的習性不改,身居要職卻不以天下為念,只顧擴張自己的權勢。西晉王朝敗亡,王衍卻推卸責任,說自己一向不干預朝政,罪不在自己。可是他在動亂中也沒有逃過劫難,他被敵軍俘去監禁在民舍內。半夜,敵將下令推倒屋墻,把他活埋在瓦礫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