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匈奴覺察出漢朝又有出兵的跡象,便派使者來求和,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了。漢武帝為了答復匈奴的善意,派中郎將蘇武持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漢朝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獻上禮物。在等單于寫回信讓他回去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兒。
原來,以前有個漢人使者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單于特別器重他,封他為王。衛律有一個部下叫虞常,對衛律很不滿,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是故友。虞常和張勝見了面,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再劫持單于的母親,逃回中原去。由于虞常辦事不夠嚴密,泄露了計劃,被單于抓起來,交給衛律去審問。
事情發生后,張勝害怕了,才把虞常跟他密謀的經過告訴了蘇武。衛律審問虞常,用盡了各種酷刑。虞常經受不住折磨,把和張勝密謀的事供了出來。因為張勝是蘇武的副使,單于命令衛律去叫蘇武來受審。蘇武對常惠等人說:“我們這次出使匈奴,是為了漢朝與匈奴和好。如今我出庭去受審,使漢朝受到侮辱,我還有什么臉面回到漢朝去呢?”說著,拔出佩刀向自己身上砍去。衛律急忙把他抱住,可是蘇武已經把自己砍成了重傷,血流如注,暈過去了。
單于佩服蘇武是個有骨氣的人,他希望蘇武能夠投降,像衛律一樣為他效勞。他每天都派人來問候蘇武,想要軟化蘇武,勸他投降。
后來,衛律奉單于之命,用盡了威脅利誘的手段,都不能使蘇武投降,就只好報告單于。單于聽說蘇武這樣堅定,更希望蘇武投降。他下令把蘇武關在一個大地窖里,不給飯吃,不給水喝,想用饑餓來迫使蘇武投降。但是,意志堅強的蘇武卻毫不動搖。
匈奴單于實在拿蘇武沒有辦法,就只好命令把蘇武送到北海邊上(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去牧羊。單于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漢朝去!”
北海這個地方,終年白雪皚皚,荒無人煙,連鳥獸都很稀少。每天,蘇武一面牧羊,一面撫摸著出使時漢武帝親手交給他的旌節。日子長了,旌節上的毛都脫落了,蘇武還是緊緊地抱著那根光禿禿的旌節,艱苦地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單于死了,匈奴發生了內亂,分成三個國家。這時候,漢武帝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打聽蘇武的消息,匈奴謊稱蘇武死了,漢朝使者也就相信了。
后來,漢使者又去匈奴,蘇武的隨從常惠當時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了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又驚又喜,他想出一個主意,見了單于,他嚴厲地責備說:“匈奴既然有心同漢朝和好,就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里射下一只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而且在北海牧羊,你怎么說死了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跳,他還真以為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都代他傳達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還活著,我們馬上就放他回去。”
蘇武到匈奴的時候才40歲,在匈奴遭受了19年的摧殘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百姓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看見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里還拿著光禿禿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都說他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蘇武牧羊圖 清 任頤
特別專題
獨步世界的中國漆器
美麗的紋飾、亮麗的色彩、別致的造型,它那風情萬種而又變化多端的風格,總能讓人為之著迷。它是生活中的日用品,也是理想的裝飾物,更是頗具收藏價值的藝術品。它的名字叫作漆器。
漆器在中國可謂歷史悠久,工藝先進。
漆器的使用,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到了堯、舜、禹時代,漆器工藝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經有了特定的著色規定,如在漆里加進黑或紅色顏料。《韓非子·十過》中記載有:“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流漆墨其上……舜禪天下而傳入禹。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到了商代,漆器工藝更是日趨成熟,制作的漆器相當精美。考古出土的漆器殘片上繪有精美的花紋,有的還鑲著綠松石。
春秋戰國時期,漆器工藝已達到很高水平,藝術性也大大提高了。這時的漆器大都胎質堅挺,形象精美,加上細膩的花紋,鮮艷調和的色彩,簡直就是美輪美奐的藝術精品,到了戰國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荏油的性能,并且把這種特殊的干性油作為稀釋劑摻到漆里面。通過兩者結合,既改善了繪飾的性能,又降低了成本,真可謂一舉兩得。從大量出土的文物中,我們看到戰國的漆器彩繪中,遍布紅、黃、藍、白、黑五色以及各種復色。而且人們所用顏料的來源也極其復雜,包括藍靛等植物性染料以及丹砂、雄黃、雌黃、石黃、紅土等礦物性染料。將漆器上好油漆之后,人們通常會把它放置在專門的較為陰濕密閉的蔭室里,以使油漆在器物表面聚合成膜,達到干后不出現裂紋的目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漆器精品,以1984年在湖北省隨縣出土的大型編鐘架和1957年、1958年在河南省信陽市長臺關楚墓出土的漆木鼓架最具有代表性。

鴛鴦形漆盒
據考證,早在7000多年以前,在中國江南地區就有漆器。漆器是以木、竹、金屬、織物等材料做胎骨,在表里涂以漆料層的器物。漆器具有堅實輕便、耐熱耐酸、抗潮防腐等特點,因此,漆器在古代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用品。漆器美觀大方、經濟實用,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重大發明。
秦漢時期,漆器工藝發展到了高峰,無論是其制作工藝,還是生產規模,都更上了一層樓。由于漆器業的興盛,無論是官方還是私人都加入到了這個行當,漆園的規模與財富等同而論。司馬遷說:“陳、夏千畝漆”,業者“富與千戶侯等”。在漢代,朝廷在10個郡縣設立漆器工官來專門從事漆器的制作,其興盛可見一斑。漢代漆器的制作工序如下:素工(做內胎)、髹工和上工(上油漆)、黃涂工(在銅質附飾件上鎏金)、畫工(描繪油彩紋飾)、汨工(雕刻銘文等)、清工(最后修整)。分工精細,井然有序,形成一條漆器制作的生產線。另外,除了制作的工人之外,還有供工(負責供給材料的人)、造工(負責全面管理的工師)以及各種監造的工官,各盡其能,保證了生產過程的有序進行,真可謂“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秦漢時期的漆器精品,以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精美漆器為代表。

漆器的制作工序
西周漆器制作要經過制胎、施漆灰、髹漆、裝飾等工藝流程。木胎制作多結合斫制與挖制的方法,有些器物的木胎,例如缶、壺等,要用雕、鑿等方法制作。木胎制成后,經過打磨,先在表面上施一層漆灰(這種工藝一直沿用至今),然后再在漆器表面髹上褐、黑、朱三種顏色的油漆,最后以彩繪、鑲嵌、貼金箔、雕鏤等手法裝飾。
秦漢以后,作為實用物品的漆器逐漸被隨后發展起來的廉價耐用的瓷器所取代,但是作為工藝品其技術仍然向前發展。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完善的脫胎工藝、唐代的剔紅技術、唐宋時用桐油替代荏油做稀釋劑的工藝,都是漆器工藝上的發展和進步。
木胎漆器的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