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漢武帝從投降過來的匈奴人那里,得知了有關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說有一個被匈奴打敗的月氏國,向西遷移到西域一帶。
漢武帝想,月氏在匈奴西邊,如果漢朝能跟月氏聯合起來,斷絕匈奴跟西域各國的交往,這不是等于斷了匈奴的右臂嗎?于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征求能到月氏去聯絡的人。
有個年輕的郎中(官名)張騫,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便自告奮勇去應征。隨后又有100多名勇士應征,其中有個叫堂邑父的匈奴族人,也愿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應征的100多個人出發了。但是要到月氏,中途必須經過匈奴占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給發現了,全都做了俘虜。
他們被匈奴扣押了10多年。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么嚴了。張騫偷偷找到堂邑父,兩人商量了一下,乘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走了。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歷盡千辛萬苦,逃出了匈奴地界,進入了一個叫大宛(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的國家。

張騫像
字子文,西漢成固人。漢武帝時,張騫以軍功受封為博望侯,后又拜為中郎將。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能聽懂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便用匈奴話與大宛人交談起來。大宛人給他們引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聽說漢朝的使者到了,非常高興,后來,又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敗以后,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至印度河流域)附近,在那里建立了大月氏國。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來意,不感興趣,因為他們不想再跟匈奴結仇。但是張騫畢竟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了他。
·絲綢之路·
西漢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西域的烏孫、月氏、匈奴所占據,漢與西方的交通受到了阻隔。張騫通西域以后,漢朝在從敦煌至鹽澤的通道上修筑了很多的烽火亭障,以防止匈奴南侵。從此,漢朝的使節和商人源源不斷地向西行進,大量的絲綢錦繡輸入了西方;西域各國的奇珍異物也向東輸入中原地區。這條路被后世稱為“絲綢之路”。兩漢時期的絲綢之路東起長安,經過河西走廊,到了敦煌后分為南北兩道:南道向西南出陽關至樓蘭,然后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緣西行,經鄯善、且末、于闐、莎車,越蔥嶺過大月氏、身毒、安息、條支,最后抵達大秦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北道向西北出玉門關,經樓蘭沿孔雀河經渠犁、烏壘、輪臺、龜茲、姑墨、疏勒,越蔥嶺過大宛、康居至安息(今伊朗),再西至大秦。絲綢之路的開辟,對加強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返回長安。在回國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扣留了一年。這樣,直到公元前126年,張騫等人才回到長安,見到漢武帝。
張騫在外面整整過了13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為太中大夫。后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漢武帝再次派張騫去結交西域諸國。
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300個勇士,還有1萬多頭牛羊和黃金、綢緞、布帛等禮物去西域建立友好關系。張騫到了烏孫(在今新疆境內),烏孫王親自出來迎接。張騫送給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抵御匈奴。
過了幾天,張騫又派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等國。烏孫王派了幾個翻譯做他們的助手。
這些副手去了好久還沒回來。張騫決定不再等下去了,烏孫王便派了幾十個人護送張騫回國,順便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皇帝。
漢武帝見烏孫人來了,很是高興,又瞧見烏孫王送的大馬,就格外優待烏孫使者。一年后,張騫生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來一算,總共到過36個國家。
從那以后,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的關系。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也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各種絲制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賽里斯”即“絲綢”之意。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張騫開辟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稱謂得到世界的承認。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它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交流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