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伐齊
齊湣王在位期間,驕橫霸道,常常欺負弱小的國家。許多諸侯國對他都不滿,特別是燕國。
燕國也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在燕王噲做國君時,作子之為丞相。后來,燕王噲聽信了壞人的話,把國君的位子讓給了子之,結果把國家搞得混亂不堪。齊國趁機進攻燕國,燕差點被滅掉。
燕王噲死后,燕昭王即位,他恨透了齊國,總想報仇雪恨。但自知國小地僻,力量對比懸殊,于是他禮賢下士。有人對燕昭王說,老臣郭隗有見識,請他幫助招賢納士準錯不了。燕昭王與郭隗一交談,果然覺得郭隗很有才能,便為他造了一座精美的住宅,還拜郭隗為老師。
各國有才能的人聽說燕昭王真心實意地招募人才,便紛紛來到燕國。樂毅以魏昭王使節(jié)的身份來到燕國,燕王用賓客之禮接待他,被樂毅婉言謝絕,并在昭王面前聲聲稱臣。燕昭王高興地任他為亞卿,經(jīng)過考察,發(fā)現(xiàn)他非常有才能,便把國家大事交給他處理。
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燕國國力日盛,燕昭王看到齊國潛在的危機逐漸暴露,便與樂毅商討如何征伐齊國。樂毅認為齊國地廣人多,單靠燕國的力量不容易取勝,建議聯(lián)合其他國家一同攻齊。燕昭王贊成樂毅的意見,派樂毅去趙國聯(lián)絡,派其他使者聯(lián)合楚、魏兩國,還叫趙國去說服秦國共同出兵。諸侯各國深受過齊湣王驕矜暴戾之害,都愿意跟燕國討伐齊國。
樂毅等回來稟報燕昭王,燕昭王見時機成熟,便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tǒng)領全國軍隊。與此同時,趙惠文王也把相國的印交給了樂毅,授給他全權。公元前284年,樂毅統(tǒng)領趙、魏、秦、韓、燕五國的軍隊進攻齊國,齊軍不敵眾國倒山傾海之勢,大敗。
齊將達子召集逃亡的齊軍士兵,整頓后繼續(xù)作戰(zhàn),想以此挽回敗局,但齊湣王不予援助。達子率軍在秦周(今山東臨淄西北)與五國聯(lián)軍再次交鋒時又被打敗,達子死于亂軍之中。兩次戰(zhàn)役使齊國主力受到重創(chuàng),不能再與五國聯(lián)軍交戰(zhàn)。樂毅遂遣還秦、韓等國軍隊,讓魏國進攻原宋國地區(qū),趙國去攻取河間,自己親率燕軍長驅進擊,攻打齊都臨淄,齊湣王逃走。齊國疆土分裂,勢力大減。
五國聯(lián)合伐齊,是戰(zhàn)國時的一場大戰(zhàn)。后來,六國之間的自相殘殺愈演愈烈。
·戰(zhàn)國末期的兵器發(fā)展·
戰(zhàn)國是一個爭霸圖強的時代,兵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決定著軍隊的戰(zhàn)斗力。當時主要的兵器有青銅兵器和新興的鐵兵器。燕趙是鐵兵器的最先使用者,韓國鐵劍更是“當敵即斬”,此后鐵兵器鑄造技術相繼為各國掌握。但當時鐵兵器主要是刀、劍為主的短兵器。而當時的主流兵器矛、戟、戈等長兵器多為青銅鑄造。同時還出現(xiàn)了許多新式的城防攻守用具。青銅長兵器用于較遠距離的勾刺,是配合戰(zhàn)車使用的最佳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