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黃帝內經》對于生命的探索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本身便是最完美、最和諧的,同時也具有最好的功能。因此,養生一定要先讀懂人體本身的秘密。
生命三要素:精、氣、神
我們的生命及地球上其他豐富多彩的生物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地球上會出現生命?關于這些生命起源的問題一直是人們思索和關注的焦點。歷史上,不管是史學家、哲學家或者科學家都對這一問題存在著多種臆測和猜想。《黃帝內經》中也對生命的起源問題做了相關的論述。
首先,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意思是說,陰陽之氣合和的形式不同,可以造就出不同的物質形態。《黃帝內經》指出:“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書中認為,我們的生命起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依賴于太陽和地球,特別是太陽的火和地球的水。萬物的生長需要太陽的光能和熱能,還需要地球上碳、氧、氮等多種元素的支持。所以,天地也就成了人類繁衍生息的空間基礎。
其次,從醫學的角度來看。《黃帝內經》認為“精”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生命的原動力,父母精氣相交產生新的生命活動。如《靈樞·天年》所說:“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根。”在《靈樞·經脈》中還描繪了胚胎生命的發展過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這就明確指出構成人體的各種器官,如腦髓、骨、脈、筋、肉、皮膚、毛發等都是由父母的生殖之精化育而成。
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除了“精”之外,還有“氣”和“神”兩個重要元素。古語曰:“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
那什么是氣呢?《黃帝內經》將“氣”看作宇宙萬物的本源。天地形成之前,氣就出現了,充滿太虛而運行不止,此后才出現了宇宙萬物。如《素問·天元紀大論篇》中說:“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這段話所揭示的其實就是天體演化和生物發生的自然法則。宇宙形成之前稱為太虛,本元之氣充滿其中,它們是萬物產生的根本。因為氣的運動,出現了星河、七曜,也有了寒暑之分,出現了萬物。
什么是神呢?《黃帝內經》認為“神”是先天之精(生殖細胞精)與后天之精(營養物質)相互作用的產物,神包括魂、魄、意、志、思、慮、智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能夠體現人的健康情況。《素問·移精變氣論》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為神充則身強,神衰則身弱,神存則能生,神去則會死。所以,中醫治病時,用觀察病人的“神”,來判斷病人的預后,有神氣的,預后良好;沒有神氣的,預后不良。

所以,保養精、氣、神是健身、保持生命活力的主要原則。
生長壯老已—人的生命歷程
《黃帝內經》中一直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既然自然界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人類的生命同樣也有“生、長、壯、老、已”的自然規律,并且每個階段都有著各自的特點。《黃帝內經·靈樞·天年》中以10歲為一階段,詳細論述了人在各階段的表現及生理特點。劃分的依據是先天精氣的變化,人之生命本源于先天精氣,它制約著機體臟腑、經脈、氣血的盛衰變化,從而使人的生命活動表現出由幼稚到成熟、由盛壯到衰竭的生長壯老的過程。
“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踈,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魂魄離散,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一般說來,十歲、二十歲時機體處于生長發育狀態,三四十歲時人的機能和精力最為旺盛,不過在四十歲前后,機能也出現了趨于衰減的先兆。五十歲階段及其后,衰老過程加速,八九十歲之后,機體已經非常虛弱,處于老態龍鐘狀態,進一步發展下去,便可見“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總之,不同的階段人的生命過程是不同的,因此要求養生方案也要因時而異。
兒童生長發育迅速,但同時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抗病能力低下,心理發育也未臻完善,易受驚嚇致病,情志不穩,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各方面的影響和教育。因此,這一時期養生的特點是養教并重,以保養元真,教子成才為目標。除了合理喂養,注意寒溫調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外,還要重視早期教育,促進孩子智力發展。
處在青春發育期的人,這時候機體精氣充實,氣血調和。隨著生理方面的迅速發育,心理行為也出現了許多變化。此時期的養生保健工作一方面要提高身體素質,進行全面合理的飲食調攝,滿足青少年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旺盛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要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家長和教師要以身作則,給青少年以良好影響,同時又要尊重他們獨立意向的發展和自尊心,采用說服教育、積極誘導的方法,與他們交友談心,關心他們的學習與生活。
中年時期是生命歷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這時候的養生保健至關重要。如果調理得當,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早衰、預防老年病,可望延年益壽。中年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肩負社會、家庭的重擔,加上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易使思想情緒陷入抑郁、焦慮、緊張的狀態,長此以往,必然耗傷精氣,損害心神,引起早衰多病。此時就要求中年人靜神少慮,精神暢達樂觀,不要為瑣事過分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同時要注意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科學合理地安排工作休息,節制房事,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中年人負擔重,身體開始由盛轉衰,因此中年人更應該加強養生保健,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堅持運動,不妄作勞。
人到老年,臟腑、氣血、精神等生理功能自然衰退,機體調控陰陽協和的穩定性降低。老年人養生保健時應注意做到知足謙和,老而不怠,樹立樂觀主義精神,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和鍛煉,分散注意力,促進氣血運行。審慎飲食起居,老年人食宜多樣,食宜清淡,食宜少緩,食宜溫熱熟軟,謹慎調攝生活起居,防止外邪侵襲。同時還要合理用藥,藥宜平和,藥量宜小,只有這樣,方能收到補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
女七男八—人的生長周期
年紀相同的男女,三十歲之前看不出什么差異,但之后差別就變得很明顯了:女的明顯比男的顯老。而一些調查數據也顯示,女人比男人衰老得更快。這是為什么呢?
《黃帝內經》中提出:女子代表陰,女子的生命節律以七為一個階段;男子代表陽,其生命節律以八為一個階段。原文是:

◎女性的生命節律以七為一個階段,35歲時開始衰老。男性的生命節律以八歲為一個周期,40歲時才開始衰老。故女人比男人老得快。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齒”是牙齒,為骨之余,是腎的表現,代表收藏。“發”是頭發,是肝氣的表現,代表生發之機。所以頭發的長短和生機是有關的。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二七就是女子十四歲的時候,開始有月經,太沖脈盛,乳房開始發育,這個時候就有了懷孕生子的能力。到三七二十一歲的時候,女子的腎氣已經長足了,生發之機也到了頂點,應該嫁人了。到四七二十八歲的時候,女子的各方面身體要素都達到了一個頂點,所以古人提倡女子在20歲左右結婚生育。我們現在經常講最佳生育年齡是在23~28歲,也是這個道理。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墜”,就是從35歲開始,女人開始長皺紋了。到六七四十二的時候,就開始有白頭發了,七七四十九就閉經了,生育功能也喪失了。從這段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女人從35歲就開始衰老了。
而男人呢,他的生命節律是以八歲為一個周期,從八歲才開始發育,到十六歲的時候青春期才開始,“能有子”。到三八二十四歲的時候,是男子弱冠的年齡,就是剛成年,這個時候身體還比較弱,不適合結婚行房。男子最適合結婚的年紀是在四八三十二歲的時候,這時他的身體達到一個頂點,才真正成熟,所以古人提倡男人三十而娶。四八三十二這個生命節奏過了,就是五八四十歲,這時男人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到六八四十八歲時才開始真正衰老,到八八六十四歲的時候才真正進入老年。
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男人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比女人晚了5年,到正式進入老年時,男人和女人之間已經有了15年的差距,所以女人比男人老得快。
人的壽命到底有多長
生命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我們知道可粗略地分為生、長、壯、老、已幾大階段,這五個階段說明生命是有限的。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記載,《黃帝內經·靈素·天年篇》也指出“人之壽百歲而死”。另外《老子》中還曾記述“人之大限,以百二十為限”,這些文字記載都說明古時的人們認為壽命的限度在100~120歲,就現實情況來看這一壽限也是比較符合的。
人的生命需要經歷出生、發育、成長、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壽命正是人在這些階段中的生存時間,通常用年齡來衡量。如果說人的壽命是在100~120歲,可為什么實際生活中能活到百歲的人如此少見?
對于這一問題,很多人都存在著疑惑。在農村里生活過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回憶,在小的時候,似乎不管在哪個村子里,都會看到年逾古稀的老人聚在一起曬太陽、聊天,他們精神矍鑠,身體很好,盡管當時的醫療衛生和飲食條件并不好。反觀現在,醫療衛生和飲食條件早已今非昔比,可是村中卻很少出現那么多健康老人村頭“聚會”的情形了,而且老年人得病的概率也越來越高。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如果按照這樣的分析來看,似乎人類壽命長短,并不取決于飲食、醫療、衛生等條件,那么到底是什么決定了人壽命的長短?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指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思是說,人身上的陽氣,就好像天上的太陽一樣,決定著人的壽命。我們體內的五臟也有自己不同的陽氣,其中,腎的陽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每個人的腎陽都是有限的,一般情況下,腎陽可供人體使用一百年左右,這也是人的自然壽命。
腎陽是逐漸發育的,是一個從弱到強,又從盛到衰的演變過程。對于這一過程,《黃帝內經》中有相關的論述,《黃帝內經·靈樞天年》中說:“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這部分內容我們在前面已經做了相關解釋,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所說的五臟之氣,實際上就是不同的陽氣。腎的陽氣是五臟之氣工作的動力,所以,五臟之氣的盛衰規律,其實也反映了體內腎陽的變化規律。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通天論》中,還有關于腎陽的較為詳細的描述,也就是女七男八的規律,在這里我們不再做過多的解釋。
當人處于兒童時期時,身體的發育最快,腎陽在此時也是逐漸變強的時候。等到了成年,人體發育完全后,腎陽也達到了一生中最強盛的時期。成年之后,腎陽就會逐漸變弱,人也會步入老年,最后,腎陽衰竭,人的生命也就結束了。所以,在中醫理論中,腎陽決定著壽命的長短。
人的壽命長短,由腎調節

既然腎陽的有無,主宰著人的壽命,決定了人的生死,那么,我們怎樣才能避免腎陽的減少,或者說讓腎陽衰減得慢一些,從而達到延長壽命的目的?令人失望的是,目前我們并沒有辦法讓腎陽永遠保持強盛,原因在于腎陽是能量的聚集,當它達到最大值之后,自然會逐漸衰減。這就好比太陽在早晨升起,地面上的溫度開始上升,到了中午,熱量達到最大值,然后過了中午,熱量逐漸降低,最后太陽落山了,溫度也隨之到了最低值。不過,盡管我們無法讓腎陽永遠保持在“年輕”的姿態,但是卻可以減緩它衰減的速度,從而實現延年益壽。
大家知道,僧侶中高壽者有很多,他們為何能如此高壽呢?僧侶大多不娶妻室,根據中醫的理論,“腎精”少泄能夠防止早衰。《黃帝內經·素問》中認為,腎為五臟之本,養生之道須重養腎。腎陽足,則納氣大,才能健身益壽。所以,僧侶的壽命相對較長。另外,僧侶平時都會坐禪、念經,這也是他們一天中的主要工作,這樣的生活可以讓人達到清心寡欲,與世無爭的境界,靜而不動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會讓陽氣消耗得慢,再加上僧侶的心態較好,壽命自然也就長了。
當然,僧侶長壽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飲食、居住環境等,在此,我們主要針對的是腎陽衰減來進行討論。通過僧侶長壽的例子可以看出,清心寡欲者往往更長壽。
《黃帝內經》解讀影響壽命的因素
為什么人與人之間的壽命長短并不相同?究竟是什么影響到了壽命的長短?每個人對此都曾抱有疑問。在《黃帝內經》中,影響人的壽命的因素從大的方面來講,主要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
從外因上來看,首先是情志因素,即七情太過影響人的壽命。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7種情志。這7種情志的變化與臟腑的功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簡單來說“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假如一個人長期受到精神刺激或突然遭受到精神創傷,很容易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調,進而臟腑功能紊亂,疾病叢生,早衰也會提前而至。
另外,飲食不節也會造成身體的早衰。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黃帝內經》中關于飲食對健康的影響有詳細的介紹。比如《素問·腹中論》中說:“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素問·痹論》也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在《素問·奇病論》等內容中也有相關的記載。

情志和飲食是導致人身體早衰比較重要的外因因素,當然除了這兩點之外,還包括缺少鍛煉、過度勞累等。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影響到壽命的內因。我們可以將其歸為六個因素。
(1)陰陽失衡。《黃帝內經》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從生理病理的角度來看,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全依賴于體內“陽氣”和“陰精”的協調一致,如果陰陽失衡,出現陰陽偏盛偏衰的現象,就會導致疾病,引起衰老。從另一方面來說,調節陰陽也能有效地抵抗衰老。
(2)腎陽虧損。《黃帝內經》將腎看作是人的“先天之本”,腎陽更是人體強弱壽夭的關鍵因素,它的盛衰決定著我們的身體是強壯還是衰弱,壽命是長還是短。如果腎陽虧損,身體衰弱,自然人的壽命期限也會相應地縮短。

◎心主血,如果心臟衰老了,供血不足,就會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加速衰老。
(3)心臟衰老。《黃帝內經》認為“心主血脈”,也就是說心主血,血行脈中,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以營養全身的功能。如果一個人的心氣不足,心血虧少,就會影響到血脈的運行,進而影響到神志功能,從而加速衰老。
(4)肺臟衰弱。肺主氣,而且是全身之氣,它不僅是我們主要的呼吸器官,還可以將這種呼吸之氣轉化成全身的正氣、清氣,從而將氣輸布全身。另外,《黃帝內經》還提到“肺朝百脈,主治節”,既然百脈都朝向于肺,假如肺氣衰,全身的機能必然就都會受到影響,衰老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肺在20歲就開始衰老,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養好肺臟,對抗衰老。
(5)肝臟衰老。人體的早衰還與肝臟有著密切的關系。肝有兩個重要作用:一是肝藏血,具有貯存和調節血量的作用;二是肝主疏泄,關系到人體氣機的調暢。而氣機的升降出入如果失常,人則會衰老,甚至死亡。
(6)精氣虛衰。精是構成人體和促進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基礎,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動力,為生化之根。所以,任何損傷精氣的內外因素,都會加速身體衰老、縮短壽命。
揭秘《黃帝內經》中四種長壽之人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摯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黃帝說,有一種稱為真人的人,能夠把握天地陰陽的變化,呼吸清凈之氣,保持心神內守,肌肉如同剛出生時一樣豐滿,所以他們的壽命能同天地一樣長久,而沒有終了,這是養生的結果。
中古的時候,有一種稱為至人的人,能和調于四時的變化,遠離世俗的干擾,積蓄精氣,保全神氣,瀟灑自如地生活,所以也能強壯身體、延長壽命,他們也屬于遠古時候的真人一類。
其次,有一種稱為圣人的人,能安然地生活,順從八方的變化,生活在世俗之間,沒有惱怒怨恨之心,行動不離開世俗,但不為事務所累,沒有過多的憂慮,能安靜愉快地生活,精神不隨意外散,所以壽命也可以達到100多歲。
另外,還有一種稱為賢人的人,能夠順應天地、日月、星辰與四時陰陽變化的規律來調養身體,與遠古時候的真人相類似,所以也能延長壽命到最長年歲。
總而言之,古代真人、至人、圣人和賢人的健康長壽之道無外乎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怡養性情。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之所以能活到100多歲,原因就在于他以自然為本,在正常的生活中遵循自然本性,永遠保持質樸、厚道和純真,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真人、至人、圣人和賢人的養生觀

五臟五行相對應,相生相克有規律
在古人的觀念里,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這些物質的運動變化構成的。正如《河洛原理》中的記載:“太極一氣產陰陽,陰陽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隨含萬物。”五行學說就是在“陰陽說”的基礎上,以五行生克的規律進一步地解釋人體臟腑的陰陽,說明它們之間所存在的復雜關系。人體的五臟同樣也可以分為五行,即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按照五行相生的邏輯,肝藏血可以濟心,這就是木生火;心的陽熱可以溫暖脾氣,是火生土;脾透過運化功能產生的精微可以滋養肺部,是土生金;肺氣的下行有助于腎水,是金生水;腎精又可以補肝,為水生木。
五臟之間既有相互滋生的關系,又相互制約,并以此來維持機體的穩定和平衡。在五行的相克關系中,木克土,所以可以用肝木的條達,來疏泄脾土的壅滯;土克水,所以可以用脾土的運化水濕,來防治腎水的過渡泛濫;水克火,故可以用腎水的滋潤上行,來平和制約心火的狂躁;火克金,故可以用心火的溫煦來促進肺氣的宣發,制約肺氣的過于肅降;金克木,故可以用肺氣的傾訴下降,抑制肝氣的過分生發。
總之,五臟之間的相生相克是密切不可分的兩個方面。如果了解了這些規律,在養生保健中就不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更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一旦我們知道了疾病在臟腑間的相互影響及傳變規律就可以提前介入,防患于未然。中醫常說的“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其實,這里的母和子就是五行相生中的母子關系。因此,清代名醫王清任說“著書不明臟腑生克,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五行,何異于盲子夜行。”

◎五臟與五行相合,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呈現出圖上五臟相生的規律。

◎五臟與五行相合,同時遵循五行相克的規律,呈現出圖上五臟相克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