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黃帝內經》,一部千古中醫奇書

◎《黃帝內經》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公認的中醫學奠基之作,為中國數千年來的醫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黃帝內經》是中國“三大奇書”之一

在中國古代,有三大以“經”命名的奇書。第一部是《易經》,代表了易家;第二部是《道德經》,代表了道家;第三部就是《黃帝內經》,代表的是醫家。這三本書并稱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三大奇書”。再加上《論語》和《六祖壇經》,共五部經典,稱為“國學五經”。

《黃帝內經》作為一本醫書,雖然字數不多,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現在就讓我們揭去面紗,重新發現這部千古中醫奇書。

首先,《黃帝內經》是目前中國流傳到今天最早的醫學典籍,它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公認的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書中主要以黃帝和岐伯對話的形式,圍繞著生理、病理、解剖及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

其次,《黃帝內經》不僅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還是第一部養生寶典。也就是說,書中不僅告訴了醫者應該怎樣診病治病,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傳遞了一種不生病的養生智慧——“治未病”,這是《黃帝內經》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書中認為,一等的醫生不是等到疾病發生再去治療,而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就通過一些養生方法加以阻止。很多人就是由于不注意預防導致疾病纏身,疲于奔命,因此,這種“治未病”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最后,《黃帝內經》還是一部關于生命科學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成書的年代雖然距今很久遠,但是書中所涉及的內容,大則天地,小則動植飛禽,特別是對人體生命的起源、本質,生命的生長、繁殖、發育、運動形式、思維等生命現象發生的機理及其與自然環境變化的關系等,都有著極為豐富的論述。所以,我們也可以將它看作一部古代生命科學的巨作。

總之,《黃帝內經》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書,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中華民族近兩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它對醫學的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另外,它還奠定了我國養生學的理論基礎。

“黃帝”與“岐伯”

——《黃帝內經》的兩大主角

讀過《黃帝內經》的人,對黃帝和岐伯二人肯定不陌生,整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以二人問答的體裁形式寫成的。在黃帝和岐伯二人的一問一答中,將古人養生的方法和道理一一道了出來。《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因此后人也常以“岐黃”代替中醫學。那么,歷史上的黃帝和岐伯究竟是誰呢?

1 黃帝其人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錄的第一個帝就是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姓公孫,名曰軒轅”,其國號為“有熊”。可以說,黃帝是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祖宗神,華夏族形成后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上古時期約在姬水一帶形成的較為先進的黃帝族,即因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黃帝族和住在姜水(今陜西寶雞市清姜河)一帶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來,在黃帝族后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遂稱夏族。于是,黃帝也就成了華夏民族的始祖。

◎黃帝是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祖宗神,中華文明在他的統治下得到很大的發展和進步。

在《黃帝內經》中,對黃帝是這樣描述的:“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意思是說,黃帝一生下來就很神靈,跟一般人不一樣。在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能夠說話,在他幼小的時候做事情就非常迅速、果斷;長大成人了,二十幾歲,非常厚道而且絕對的聰明;等到他活到100歲,“成而登天”,變成神仙騎上一條龍就飛上天了。當然,有人對這句還有另外一番解釋,認為是將黃帝的一生分成了五個階段,分別對應人生的各個階段。但無論如何,這句話讓我們對這位遠古的祖先有了一個籠統的認識,盡管這種認識可能帶有夸張的成分。

中國的一切文化,科學、宗教、哲學,都是從黃帝時期開始的。《易傳·系辭》《世本·作篇》等各種文獻都聲稱黃帝時期有許多發明創造。屬于生產技術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馬、作駕、作舟等;屬于物質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等;精神文化方面則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數、造律呂、笙竽、醫藥、文字等。當然,其中有不少是黃帝以后的發明創造,但也反映了黃帝族獲得的輝煌成就。可能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后人才把《黃帝內經》冠以黃帝之名。

2 岐伯其人

關于岐伯,史家有不同的說法。有人將其看作傳說中的人物;也有人認為他和黃帝不是同一時代的人。不過,從可查閱的諸多資料來看,多數人認為岐伯確有其人,而且同黃帝的關系密切。

一般認為,岐伯家居岐山(今陜西省岐山)一帶。而新近有資料表明,岐伯為甘肅省慶陽縣人。如清朝乾隆年間《慶陽縣志·人物》記載:“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醫術脈理,黃帝以師事之,著《內經》行于世,為醫書之祖。”據說,岐伯曾隨中南子學醫。黃帝在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時,中南子在場,他向黃帝推舉了岐伯。后來黃帝前去拜訪岐伯,不管是論醫還是問政,岐伯都能對答如流,于是便被黃帝封為重臣。

后來,黃帝讓岐伯主方藥,并且同他談醫論道。黃帝提出疑問,岐伯進行回答,兩年的時間,岐伯回答了黃帝提出來的1080個問題,黃帝便封他為“天師”。“天師”的名號,說明岐伯能夠修養天真,先知先覺,精通道。上古之人對于道是非常重視的,岐伯因為傳道而設教,故有此尊稱。

另外,在史籍《晉書·皇甫謐傳》中記載了皇甫謐一句話,他說:“黃帝創制于九經,岐伯剖腹以蠲腸。”司馬遷在《資治通鑒》也記載:“黃帝命岐伯作鐲鐃、鼓角、靈髀、神鉦以揚德而建武。”根據這些史載說明,上古時期確有岐伯這個人,他是黃帝的大臣,也是一名著名的醫學家。岐伯嘗味百草,主管醫藥,掌握經方,擅長外科,能做剖腹手術。還有傳說認為,岐伯用醫理輔助黃帝,打敗了炎帝,消滅了蚩尤。由于岐伯和黃帝的智慧與合作,對整個華夏文明的形成有著巨大的貢獻。

《黃帝內經》為何以“經”命名

在中國數千年的浩瀚文明中,冠以“經”字的不在少數,比如我們上文提到過的《易經》《道德經》,此外還有《金剛經》《三字經》等,生活中人們也常會從嘴里蹦出“錢經”“財經”“生意經”等詞匯。面對這些紛呈的“經”,人們不禁要問,究竟什么才可以稱為“經”,《黃帝內經》又為何以“經”命名?

◎因為“經”寓意“不變、本質”,而《黃帝內經》講述的是一種帶有生命根本性的問題,故以“經”來命名。

“經”在古代是指絲線,絲線的原始意象是臍帶,而臍帶是人在成為獨立的個體后對于母體的一種留戀,連接著人的先天和后天。所以“經”因為“絲”的這一意象,有了“根本”之意。看過織布的人,都會知道南北為經的概念。織布時先拉過來的那條線叫經,經線有個特性,就是一旦被拉過來,就不許再動。在地球儀上,經線是連接兩極的線,所有的經線長度一致,它們與垂直于自己的緯線共同構成了一個基準位置。因此,很多時候,“經”就取其引申之意:不變、本質。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人們后來逐漸將那些講述原則的著述稱為“經書”,并且“經書”都有亙古不變的特性。從這里,我們也可以對《黃帝內經》有一個輪廓性的認識,即《黃帝內經》講述的是一種帶有生命根本性的問題,至少是會闡述身體如何進行固本守元等原則和意義的書,而不像《傷寒論》那樣關注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疾病的治療問題。

那為什么又叫“內經”,而不叫“外經”呢?有人說內經就是講內科的,講內在人體規律的,其實“內經”更多的是“內觀”和“內求”。我們知道,西醫可以通過現代儀器檢測身體臟器的運行情況,或者通過解剖來做到。而《黃帝內經》在不依賴儀器,不解剖身體的情況下,是如何觀察氣血的運行、臟腑的活動呢?這憑借的是“象”的運用。《黃帝內經》認為,人體和天體之間有“象”這一紐帶,在天人相應的養生觀念之下,通過對“象”所涵蓋的內外、表里相互關系的規律性認識,從而內觀我們的五臟六腑、氣血流動;進而倡導一種氣血暢通、經絡與臟腑和諧相處的格局來達到養生目的。人想要健康長壽,重要的不是求醫問藥,而是要往里求、內煉,通過調整氣血、經絡、臟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任丘市| 错那县| 宁乡县| 社旗县| 名山县| 芦山县| 福鼎市| 东台市| 商城县| 原平市| 巴彦淖尔市| 太和县| 凉山| 上栗县| 霍城县| 永登县| 沅江市| 庐江县| 元阳县| 岢岚县| 台前县| 泾川县| 湖州市| 阿克苏市| 江口县| 蓝田县| 大庆市| 孟津县| 和静县| 大田县| 兰溪市| 安顺市| 修文县| 保山市| 柞水县| 和静县| 福海县| 河北区| 玛多县| 白水县| 胶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