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性格:笑覽眾山小
所謂樂觀,是指面對挫折仍堅信情勢必會好轉。樂觀是讓困境中的人不氣餒、不沮喪的一種心態。樂觀也和自信一樣使人生的旅途更順暢。樂觀的人認為失敗是可改變的,結果是能轉敗為勝的。悲觀的人則把失敗歸咎為個性上無力改變的恒久特質。不同的解釋對人生的抉擇造成深遠的影響。舉例來說,樂觀的人在求職失敗時多半會積極地擬定下一步計劃或尋求協助,即視求職的挫折為可補救的;反之,悲觀的人會認為已無力回天,也就不思解決之道,亦即將挫折歸咎于本身恒久的缺陷。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艾伯特·班特拉對能力感的樂觀性頗有研究。他說:“一個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響。能力并不是固定產生,能發揮到何種程度有極大彈性。能力感強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來,遇事總是著眼于如何處理而不是一味擔憂。”可見樂觀是健康成長和良性發展的必要契機。
現實生活中,無限制增長的欲望、不滿足現狀的心態,還有那諸多數不清的煩惱與磨難,常常使人患得患失。因此,很多人抱怨命運,抱怨時運不濟,抱怨人生多苦。
栽種一株快樂的花朵于心田。無論生活面臨怎樣的境地,人生遭逢怎樣的磨難,請讓快樂的花朵開放在心靈的原野上,讓靈魂的舞姿如花之綽約,滿載著花的芬芳。
牢騷滿腹者,不妨轉換一下心情,讓樂觀主宰自己,心情肯定會一下子好起來。
中國有一位著名的國畫家俞仲林,擅長畫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要了一幅他親手所繪的牡丹,回去以后,此人高興地將畫掛在客廳里。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為這朵牡丹沒有畫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貴,缺了一角,豈不是“富貴不全”嗎?
此人一看也大為吃驚,認為牡丹缺了一邊總是不妥,拿回去預備請俞仲林重畫一幅。俞仲林聽了他的理由,靈機一動,告訴此人,既然牡丹代表富貴,那么缺一邊,不就是富貴無邊嗎?
那人聽了他的解釋,覺得有理,高高興興地捧著畫回去了。
同一幅畫,換個角度去看,就產生了截然相反的看法,站在悲觀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永遠都只是事物不好的一面;而換一個角度,站在樂觀的角度去看,則風景大不一樣,你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發現事物好的一面。
有一位遭受癌癥折磨的女青年,曾寫下詩句:
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
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
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
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
你不能選擇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
樂觀不是你在順利時候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而是你在逆境和困難面前的那份堅定的信念和露出的微笑,并且像詩中所寫的那樣,改變你能改變的。
正同一枚硬幣有兩面一樣,人生也有正面和背面。光明、希望、愉快、幸福……這是人生的正面;黑暗、絕望、憂愁、不幸……這是人生的背面。樂觀的人總是能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因而會隨時扭轉敗局而成功。
有一位日本武士,叫次木。有一次面對實力比他的軍隊強10倍的敵人,他決心打勝這場硬仗,但他的部下卻表示懷疑。
次木在帶隊前進的途中,在一座神社前停下。他對部下說:“讓我們在神面前投硬幣問卜。如果正面朝上,就表示我們會贏,否則會輸,那么我們就撤退。”部下贊同了次木的提議。
次木進入神社,默默禱告了一會兒,然后當著眾人的面投出了一枚硬幣。大家都睜大了眼睛看——正面朝上!大家歡呼起來,人人充滿了勇氣和信心,恨不能馬上就投入戰斗。
最后,他們大獲全勝。一位部下說:“感謝神的幫助。”

次木說道:“是你們自己打贏了戰斗。”他拿出那枚問卜的硬幣,硬幣的兩面都是正面!如果我們也要像次木那樣去贏得我們的人生,那么,我們絕不能將眼光僅僅停留在那些消極的事物上,那只會讓一個人自卑、沮喪而失敗。永遠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讓樂觀來伴隨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