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就在我們身邊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也是習慣,人的行為絕大部分都是習慣造成的,一旦形成了習慣,就沒有了中間過程。
習慣的力量無比巨大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1873年,美國發明家克利斯托弗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打字機,鍵盤完全是按照英文字母的順序排列的。慢慢地,他發現打字的速度一旦加快,鍵槌就很容易被卡住。他的弟弟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建議他把常用字的鍵符分開布局,這樣每次擊鍵的時候,鍵槌就不會因為連續擊打同一塊區域而卡死。
經過這樣不規則的排列后,卡鍵的次數果然大大減少,但同時打字速度也減慢了。在推銷打字機的時候,在利潤的驅動下,克利斯托弗對客戶說,這樣的排列可以大大提高打字速度,結果所有人都相信了他的說法。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鍵盤布局,并始終認為這的確能提高打字速度。
國外一些數學家經過研究得出結論,目前的排列是最笨拙的一種,憑借目前的技術已經解決了卡鍵問題,可現在出現第二種排列的鍵盤似乎不太可能,因為人們都習慣了。在強大的習慣面前,科學有時也會變得束手無策。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一根矮矮的柱子,一條細細的鏈子,竟能拴住一頭重達千斤的大象,可這令人難以置信的景象在印度和泰國隨處可見。原來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把它綁在柱子上。由于力量尚未形成,無論小象怎樣掙扎都無法擺脫鎖鏈的束縛,于是小象漸漸地習慣了不再掙扎,直到長成了龐然大物,雖然它此時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但是大象依然選擇了放棄掙扎,因為在它的慣性思維里,它仍然認為擺脫鏈子是永遠不可能的。
小象是被實實在在的鏈子綁住的,而大象則是被看不見的習慣綁住的。
可見,習慣雖小,卻影響深遠。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對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習慣經年累月地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決定我們思維和行為的方式,左右著我們的成敗。看看我們自己,看看我們周圍,好習慣造就了多少輝煌成果,而壞習慣又毀掉了多少美好的人生!習慣一旦形成,就極具穩定性。生理上的習慣左右著我們的行為方式,決定我們的生活起居;心理上的習慣左右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決定我們的接人待物。當我們的命運面臨抉擇時,是習慣幫我們做的決定。
習慣是什么
狗家族出了一條很有志氣、很有抱負的小狗,它向整個家族宣布:要去橫穿大沙漠,所有的狗都跑來向它表示祝賀。在一片歡呼聲中,這只小狗帶足了食物、水,然后上路了。3天后,突然傳來了小狗不幸犧牲的消息。
是什么原因使這只很有理想的小狗犧牲了呢?檢查食物,還有很多;水不足嗎?也不是,水壺還有水。后來經過研究,終于發現了小狗犧牲的秘密——小狗是被尿憋死的。
之所以被尿憋死是因為狗有一個習慣——一定要在樹干旁撒尿。由于大沙漠中沒有樹,也沒有電線桿,所以可憐的小狗一直憋了3天,終于被憋死了。
狗是如此,人呢?
狗是習慣的動物,同樣人也是習慣的產物,習慣中的高級動物。
一個人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是多年養成的。比如,與人交往的形式、與人溝通的方式、與人相處的模式……都是多年習慣累積慢慢成形的。孔子在《論語》中提到:“性相近,習相遠也。”“少小若無性,習慣成自然。”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但由于習慣不同便相去甚遠;小時候培養的品格就好像是天生就有的,長期養成的習慣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
一句俗話說:“貧窮是一種習慣,富有也是一種習慣;失敗是一種習慣,成功也是一種習慣。”如果你重視觀念和思考,那么,你對此可能會有一些同感。
習慣也稱為慣性,是宇宙共同法則,具有無法阻擋的一股力量。“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就是無法阻擋的一股力量;蘋果離開樹枝必然往下掉,同樣是無法阻擋的一股力量。
沒有慣性則沒有力量,例如,靜止的火車,要防止其滑行只需在每個驅動輪面前放一塊1寸厚的木頭就行了,但如果火車以每小時100公里的速度行駛的話,哪怕是一堵5尺厚的鋼筋水泥墻也無法阻擋,可見慣性的力量多么巨大!
我們可以對“習慣”下一個定義:所謂的“習慣”,就是人和動物對于某種刺激的“固定性反應”,這是相同的場合和反應反復出現的結果。所以,如果一個人反復練習飯前洗手的話,那么這個行為就會融合到他更為廣泛的行為中去,成為“愛清潔”的習慣。
習慣是某種刺激反復出現,個體對之做出固定性反應,久而久之形成的類似于條件反射的某種規律性活動。它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即能夠直接觀察及測量的外顯活動和間接推知的內在心理歷程——意識及潛意識歷程。而且,心理上的習慣,即思維定式一旦形成,則更具持久性和穩定性,在更廣泛的基礎上,就成了性格特征。
成也習慣,敗也習慣
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也讓我們封閉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在我們的身上,好習慣與壞習慣并存。獲得成功的概率程就取決于好習慣的多少,所以說,人生仿佛就是一場好習慣與壞習慣的拉鋸戰。把良好的習慣堅持下來就意味著踏上了成功的列車,把壞習慣堅持下來就意味著最終的結局是失敗。
習慣能成就一個人,也能夠摧毀一個人
有一個獵人,他在一次打獵中撿回一只老鷹蛋,回到家里,他把老鷹蛋和母雞正在孵的雞蛋放在一起。
沒過多久,小鷹和小雞一起出世了。在母雞的照顧下,小鷹很開心地和小雞們生活在一起。
小鷹當然不知道自己是一只鷹,它和小雞們一樣學習雞的各種生存本領。母雞也不知道它是一只鷹,母雞像教育其他小雞那樣教育小鷹。這只小鷹一直按照雞的習慣生活。
在它們生活的地方,不時有老鷹從空中飛過。每當老鷹飛過時,小鷹就說:“在天空飛翔多好啊,有一天我也要那樣飛起來。”
聽它這么說,母雞每次都要提醒它:“別做夢了,你只是一只小雞!”
其他小雞也一起附和:“你只是一只雞,你不可能飛那么高!”
被提醒的次數多了,小鷹終于相信它永遠不可能飛那么高。小鷹再看到老鷹飛過時,它便主動提醒自己:“我是一只小雞,我不可能飛那么高。”
就這樣,這只鷹到死那一天也沒有飛翔過——雖然它擁有翱翔藍天的翅膀和體格。
可見,習慣雖小,卻影響深遠。你可以遍數名載史冊的成功人士,哪一個人沒有幾個可圈可點的習慣在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軌跡呢?當然,習慣人人都有,我們的惰性和慣性會使我們不止一次地重復某些事情,而經常反復地做也就成了習慣,比如愛笑的習慣、吝嗇的習慣,甚至于飯前洗手的習慣,等等。習慣有大有小,有好有壞,林林總總。
習慣決定命運。這里面隱藏著人類本能的秘訣。
看看我們自己,看看我們周圍,看看蕓蕓眾生,好習慣造就了多少輝煌成果,而壞習慣又毀掉了多少美好的人生!習慣一旦形成,它就極具穩定性,心理上的習慣左右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決定我們的待人接物;生理上的習慣左右著我們的行為方式,決定我們的生活起居。日常的生活本身就是習慣的反復應用,而一旦遇上突發事件,根深蒂固的習慣更是一馬當先地沖到最前面,所以,當我們的命運面臨抉擇時,是習慣幫我們做的決定。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凡事都有其兩面性。習慣也是一樣,有正面就有負面。正面的是好習慣,好習慣有助于我們的成功;而負面的是壞習慣,壞習慣則導致我們的失敗。
例如,禮貌是一種好習慣,走到哪里都能夠彬彬有禮、以禮相待的人一定會深受歡迎,擁有這種習慣的人則容易成功;相反,失禮就是一種壞習慣。
微笑是一種習慣,可以預先消除許多不必要的怨氣,化解許多不必要的爭執,而老是板著面孔的人走到哪里都會制造緊張氣氛。
所以說,習慣決定命運。習慣是通往成功的最實際的保證,習慣也是通向失敗的最直接的通道。
卓越是一種習慣,平庸也是一種習慣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效率低下的例子。例如有些人只知道一味地例行公事,而不顧做事的實際效果;他們總是采取一種被動的、機械的工作方式。在這種狀態下工作的人,往往缺乏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工作中不思進取、敷衍塞責,總是為自己找借口,無休止地拖延……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做事高效的例子。例如有些人做起事來注重目標,注重程序,他們在工作中往往采取一種主動而積極的方式。他們工作起來對目標和結果負責,做事有主見,善于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工作中出現困難的時候會積極地尋找辦法,勇于承擔責任,無論做什么總是會給自己的上司一個滿意的答復。
舉一個例子來說吧,某公司的一位服務秘書接到服務單,客戶要裝一臺打印機,但服務單上沒有注明是否要配插線,這時,服務秘書有3種做法:
(1)開派工單。
(2)電話提醒一下商務秘書,看是否要配插線,然后等對方回話。
(3)直接打電話給客戶,詢問是否要配插線,若需要,就配齊給客戶送過去。第一種做法,可能導致客戶的打印機無法使用,引起客戶的不滿;第二種做法,可能會延誤工作速度,影響服務質量;第三種做法,既能避免工作失誤,又不會影響工作效率。
顯然,第三種做法就是一個高效做事的例子。
高效能人士與做事缺乏效率的人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前者是主動工作、善于思考、主動找方法的人,他們既對過程負責,又對結果負責;而后者只是被動地等待工作,敷衍塞責,遇到困難只會抱怨,尋找借口。
另外,高效能人士不僅善于高效工作,同時也深諳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藝術。他們既不會為工作所苦,也不為生活所累。他們不是一個不重結果、被動做事的“問題員工”,也不是一個執著于工作,忽視了生活、整日為效率所苦的“工作狂”。
一個游刃于工作與生活之中的高效能人士應當具備很多素質,比如“做事有目標”,“能夠正確地思考問題”,“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高手”,“重視細節”,“高效利用時間”,“勇于承擔責任,不找借口”,“正確應對工作壓力”,“善于把握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善于溝通交際”,“擁有雙贏思維”等等。
一位哲人說過:“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做一名合格的高效能人士,就要養成正確的工作和生活的習慣。
成功的習慣重在培養
美國學者特爾曼從1928年起對1.500名兒童進行了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這些“天才”兒童平均年齡為7歲,平均智商為130。成年之后,又對其中最有成就的20%和沒有什么成就的20%進行分析比較,結果發現,他們成年后之所以產生明顯差異,其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強烈的進取精神和頑強的毅力,而后者則甚為缺乏。
習慣是經過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例如,人們長期養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工作習慣等。“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益”;“少小若無性,習慣成自然”。習慣是由重復創造出來,并根據自然法則養成的。
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能促進他們的生長發育,更好地獲取知識,發展智力。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提高孩子的活動效率,保證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孩子今后事業成功的首要條件。
但是習慣是從哪里來的呢?
習慣是自己培養起來的。當你不斷地重復一件事情,最后就有了應該和不應該,開始形成了所謂的真理,但是你還有更多的事情沒有接觸到。
習慣應該是你幫助自己的工具,你需要利用自己的習慣來更好地生活,如果哪個習慣阻礙了你實現這樣的目標,那么就該拋棄這樣的壞習慣。
下面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過程與規則:
(1)在培養一個新習慣之初,把力量和熱忱注入你的感情之中。對于你所想的,要有深刻的感受。記住:你正在采取建造新的心靈道路的最初幾個步驟,萬事開頭難。一開始,你就要盡可能地使這條道路既干凈又清楚,下一次你想要尋找及走上這條小徑時,就可以很輕易地看出這條道路來。
(2)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新道路的修建工作上,使你的意識不再去注意舊的道路,以免使你又想走上舊的道路。不要再去想舊路上的事情,把它們全部忘掉,你只要考慮新建的道路就可以了。
(3)可能的話,要盡量在你新建的道路上行走。你要自己制造機會來走上這條新路,不要等機會自動在你跟前出現。你在新路上行走的次數越多,它們就能越快被踏平,更有利于行走。一開始,你就要制訂一些計劃,準備走上新的習慣道路。
(4)過去已經走過的道路比較好走,因此,你一定要抗拒走上這些舊路的誘惑。你每抵抗一次這種誘惑,就會變得更為堅強,下次也就更容易抗拒這種誘惑。但是,你每向這種誘惑屈服一次,就會更容易在下一次屈服,以后將更難以抗拒誘惑。你將在一開始就面臨一次戰斗,這是重要時刻,你必須在一開始就證明你的決心、毅力與意志力。
(5)要確信你已找出正確的途徑,把它當作是你的明確目標,然后毫無畏懼地前進,不要使自己產生懷疑。著手進行你的工作,不要往后看。選定你的目標,然后修建一條又好、又寬、又深的道路,直接通向這個目標。
你已經注意到了,習慣與自我暗示之間存在著很密切的關系。根據習慣而一再以相同的態度重復進行的一項行為,我們將會自動地或不知不覺地進行這項行為。例如,在彈奏鋼琴時,鋼琴家可以一面彈奏他所熟悉的一段曲子,一面在腦中想著其他的事情。
自我暗示是我們用來挖掘心理道路的工具,“專心”就是握住這個工具的手,而“習慣”則是這條心理道路的路線圖或藍圖。要想把某種想法或欲望轉變成為行動或事實,之前必須忠實而固執地將它保存在意識之中,一直等到習慣將它變成永久性的形式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