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錢多了并沒有感到富有
“錢多起來了”,這句話用來形容中國確實一點也不過分。首先國家很富有,我們的外匯儲備很豐富;從人們的個人財富上來說,也確實多了起來,農民們蓋起小洋樓,電燈電話不用說,家用電器全齊了,雖然消費習慣和設施選擇等方面的差異還是很大,但室內設施其實已經跟城里并沒太大差別了。至少,同10年前相比,生活水平是大大提高了,同30年前比,那改變更是天翻地覆。但是,如今人們的幸福感,也許還不如30年前呢。
為什么錢多了許多人并不感到富有?
陳志武教授說過這么一段話:以前基于親情和友情從而實現的互助互惠的經濟活動,如今已經是市場化、經濟化的東西了,全部都滲透了隱性的金融交易。而現實里顯性金融服務,如保險、養老、信貸以及其他投資產品又無法跟上,保障不夠健全,那么中國人在錢多起來的同時,可能仍舊很不安,甚至更加不安。就像我們古有養兒防老的說法,而現在老子不要養兒子已經很好了,生活壓力似乎遠超過我們的收入,即使今天能過著富有的生活,但人們對未來總是惴惴不安。這會導致人們的一個儲蓄偏好,消費跟不上收入水平,因而會導致內需不足,無法增長,總體的經濟增長仍然需要大量依靠外需來拉動,而國人的幸福感也無法提升。
所以,雖然人們富起來了,但是金融工具沒跟上。
中華民族是古老勤勞的民族,勤勞一直都是美德,但是中國人歷來勤勞卻不夠富有。因為我們缺少金融工具,沒有豐富的產業資本和生產資金。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沒有資金,無法解決發展中資金的問題,因此要廣引外資,借助外資的力量和技術來帶動我們自身經濟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們資金也引來了,技術也引來了,制度也開始效仿和創新了,各方面都發展起來了,但是金融的創新還沒跟上。
為什么錢多了卻并不感到富有




另外,隨著經濟每年穩步增長,經濟增長率在世界也是備受矚目,人們財富增加的同時消費水平也逐漸提高,很平常的日常活動也需要大量金錢的支持,收入多了,支出也多了,于是總體上人們就感覺不到財富增加了多少。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通貨膨脹一直伴隨著人們的生活,通脹預期從來就沒有減少,甚至日趨加深。人們的財富因通脹抵消的程度很大,甚至導致了人們不敢消費又不敢儲蓄的雙重困境。一方面,因未來一個不確定性以及防范風險和意外的需要導致不敢消費;另一方面,儲蓄所得收益甚至都比不上通脹率,錢放在銀行里不僅沒有增值,反而保值都困難,大量儲蓄面臨貶值的風險。
現在的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比較健全的保險,農村居民的保險還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經濟活動的廣泛導致生活環境質量日益下降,一些百姓最關心最重要的問題仍然不能夠很好地解決,所以,即使人們睡覺的時候手中還捏著錢,做的夢也許還是不安穩的,更提不上幸福感。
所以有些時候,所謂“富二代”“官二代”這些字眼特別醒目,并不是民眾有仇富心理而放大這些字眼,而是人們的幸福指數真的不夠高。
在幸福感里面,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就是房子的問題。在中國的文化里,本身就有一種置業文化,就類似于有房才有家的感覺。沒有房子,即使結婚生子,卻仍讓人感覺浮萍無根,內心始終不覺得安定和充實,總有那么一種空虛感存在。因此,不管怎樣,每個人幾乎都有這么一個目標:要為房子而奮斗。即使是老年人,也許也還要為下一代操心,為兒女的房子付上首付才算完事。這反映了一個現實:除了房子這個本身不動產不可流通之外,人們的消費力度更加下降,流通性更加減弱,因此更加阻礙了經濟的增長。
我們再想一想,為什么我們總感覺美國人有錢?為什么他們很樂意全世界到處去旅游?為什么他們敢于賺多少錢花多少錢,花沒了再去賺?這一方面是觀念上的差異,東西方消費觀確實存在很大的不同;另外一個就是西方國家保障比較好,而我們則還有相當的差距。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金融系統發達,相對來說,中國金融則沒那么發達,這是我們經濟和制度需要努力發展和創新的方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