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想考好成績卻偏偏發揮失常
動機除了具有激活和維持行為的功能以外,它與行為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同一種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動機,即各種不同的動機通過同一種行為表現出來;不同的活動也可能有同一種或相似的動機。例如,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可能是各種各樣的。有的學生希望成為優等生,在班上拔尖,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稱贊;有的學生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愿辜負父母、親友的期望;有的學生是在英雄、模范人物的影響下,希望學好本領,將來為建設祖國服務;有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動機,上學只是為了混日子等。這些不同的動機都表現在同一種學習行為中。學習動機不同,學習效果也會不一樣。另外,同一種動機,也可以產生不同的行為。例如幾個人都想休息,但有的去劇院,有的去散步,有的去劃船等。

在同一個人身上,行為的動機也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有些動機占主導地位,稱主導動機;有些動機處于從屬地位,稱從屬動機。例如,一個學生的主導學習動機是學到真才實學,長大后為人民服務,但是,同時他也有成為優等生、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愿望,這些動機則處于從屬的地位。主導動機和從屬動機的結合,組成個體的動機體系,推動個體的行為。所以,個體的活動往往不是受單一動機的驅使,而是由他的動機體系所推動的。
……動機與工作效率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的關系上,動機不足或動機過強都會影響工作效率。研究表明,成就動機強的學生比成就動機弱的學生更能堅持學習,學習成績也更好。
洛厄爾曾選擇兩組成就動機強弱不同、其他條件差不多的大學生作為被試,通過實驗比較他們的學習效率。實驗任務是要求他們將一些打亂了的字母組成單詞,如將字母w、t、s和e組成單詞west等。結果表明,成就動機較強的學生在這種學習中取得較好的成績,進步較快;成就動機弱的學生則沒有明顯的進步。
學習成績的好壞有激發或削弱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習成績好,滿足了原有的學習需要,可以促進學習動機的增強;學習成績差,原有的學習需要得不到滿足,則會使學習動機受到削弱。
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不是一種線性關系,而是倒U形曲線關系。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任務的完成,也就是說,動機強度處于中等水平時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平,對行為反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如學習動機太強,急于求成,反而容易產生焦慮和緊張,干擾記憶和思維活動的順利進行,使注意和知覺的范圍變得過于狹窄,學習效率降低。在考試時動機過強的學生,一心想考出好成績,但臨場發揮時處于高度緊張狀態,過于擔心考不好,結果往往不能充分發揮出真正的水平,甚至不及格,這便是動機過強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的典型例子。所以說,為了使行為效率提高,就應避免動機過強或過弱,而應使其處于最佳水平。當動機處于最佳狀態時,在其他因素恒定的情況下,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行為效率。

研究發現,各種活動都有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的最佳水平往往會因任務的性質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有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的趨勢;而在比較困難的任務中,動機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這種現象是葉克斯和多德森(Yerkes.&Dodson)通過動物試驗發現的。如上圖所示,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這種現象稱為葉克斯-多德森定律。
另外,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還會因人而異,表現出個別差異。進行同樣難度的學習活動,對有些人來說,動機強度的最佳點比較高,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動機強度的最佳點可能要低一些。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適當調整自己的動機強度,使其達到最佳水平,這樣才能使工作效率最高,也更有利于任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