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讀點心理學
- 宿文淵
- 21字
- 2020-07-09 11:00:26
第三章 從“似曾相識”到“我記得你”
——記憶
我們是怎么記住事物的
有些東西,我們看過后經久不忘;有些東西我們雖然看過,但事后卻怎么也回憶不起來……記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記憶是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運用信息加工的術語講,就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
人的記憶能力,實質上就是向大腦儲存信息,以及進行反饋的能力。人的大腦主要由神經細胞構成,每個神經細胞的邊緣又都有若干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作樹突和軸突。在軸突的末端有個膨大的突起,叫作突觸小體。每個神經元的突觸小體跟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軸突接觸。這種結構叫作突觸。神經元通過突觸跟其他神經元發生聯系,并且接受許許多多其他的神經元的信息。神經元傳遞和接受信息的功能,正是大腦具有記憶的生理基礎。人腦約有14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上面有3萬個突觸。這140億個神經細胞之間聯系的突觸,用天文數字也難以表達。這樣的結構特點,就使大腦成為一個龐大的信息儲存庫。一個人腦的網絡系統遠比當今因特網復雜??茖W家認為,一個人大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于10億冊書的內容,一個人的大腦即使每一秒鐘輸入10個信息,這樣持續一輩子,也還有余地容納別的信息。這就證明我們大腦的記憶的確驚人。
很難想象一個人如果沒有記憶會怎么樣,記憶甚至可以說是人生命的源泉,是人生理與心理的一種本質特征。人生是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而一切活力與創造力都離不開記憶這個源泉。失去了記憶,人會失去許多屬于“本能”的本領,就很難生活下去。
人類之所以能夠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而成為萬物之靈,關鍵就在于人類具有卓越的記憶能力。正是依靠這些記憶能力,人類才得以學習、積累和應用各種知識、經驗,才能不斷地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人的記憶非常好,看過的東西可以過目不忘,而有些人的記憶卻比較差,學過的東西很快就忘了。
在談到這種差別的時候,人們往往把他們歸結為生理因素,認為腦袋大、前額寬的人記憶力就好,相反,記憶力就不好。其實,這種說法在科學上是站不住腳的。我們不否認,人的記憶力和生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智力落后的人,首先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不正常,影響了學習和記憶的能力。但是,這和他們大腦的輕重、大小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只要腦神經發育正常,記憶力的生理因素就相差無幾,但擁有正常記憶的人,記憶程度還是有差別。這就是記憶的心理因素造成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們記憶上的差別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影響記憶差別的心理因素主要是由心理傾向性和對記憶規律的掌握不同造成的。
所謂心理傾向性,是指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興趣、愛好和注意的程度。我們知道,注意是產生記憶的首要條件。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學的東西上,要產生良好的記憶是不可能的。比如,你可能說不出你住的樓房的樓梯有多少級臺階。這是因為我們根本就沒去注意它,并不是記不住。幾個人同時去參觀一個展覽會,回來以后讓他們回憶展覽會的情況,結果可能大不相同。造成這種差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興趣愛好不同,因而注意的指向不同。所以,記憶的內容也就不一樣。有興趣的東西就看得具體,印象深刻,記得詳細,不容易忘記。沒有興趣的東西,就會走馬觀花,甚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心理傾向性對人的記憶活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除了心理傾向性以外,人們對記憶規律的掌握和運用不同,也是造成記憶差別的重要原因。我們知道,人就像一個信息加工器。當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時候,這個加工器就開始工作起來。經過編碼,也就是把刺激物的物理能量轉化成感知和記憶系統所能接受的形式,人就把這個刺激信息貯存在自己的大腦里了。換句話說,就是記住了這個事物。比如,我們讀一首詩,詩句的書面字符作用于我們的眼睛,轉化為神經脈沖,傳到大腦中樞,引起有關字符的感知覺,同時,過去已經貯存在大腦里的一些有關的信息也被激活,跟眼前的詩句建立起聯系,再經過多次的誦讀,多次的刺激,我們就把這首詩記在腦子里了。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剛看過的內容有些能夠長時間地保存在你的頭腦中,有些則很快在腦海中消失。心理學家將能夠長時間保持的記憶稱為長時記憶,而在不到幾分鐘就忘了的記憶叫作短時記憶。心理學家還發現有一種記憶的時間更短,不到幾秒鐘就會忘記,并把這種記憶叫作瞬時記憶。不到幾秒鐘就忘記,這還能稱為記憶嗎?在心理學家眼里,記憶是指所有曾在我們腦海中留下的痕跡,而不在乎其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