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王安石
- 宋詞三百首全解
- (清)上彊邨民 王景略評注
- 4343字
- 2019-08-26 18:03:11
桂枝香
登臨送目。正故國[1]晚秋,天氣初肅[2]。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3]。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fēng)、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4]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5],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漫[6]嗟榮辱。六朝[7]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8]。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名臣,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和改革家。他所處的北宋中期,土地兼并嚴重,社會矛盾突出,而朝廷冗官冗兵,外有契丹遼朝和黨項西夏的侵擾,內(nèi)部則腐敗肆行、財政窘迫,宋神宗繼位以后,重用王安石,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改革。王安石幾起幾落,先后執(zhí)政達十五年之久,為了達成“富國強兵”的目標(biāo)而竭盡心力,推行了“均輸”“市易”“青苗”等多款新法,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新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加上王安石用人不明、辦事操切,使得新法受到絕大多數(shù)官紳的反對,而小民百姓也并沒能獲得太大的實際利益,最終還是失敗了。并且他執(zhí)政時對守舊勢力甚至是中間派的嚴厲打壓,也成為其后新舊黨爭的濫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宋的滅亡。
在文學(xué)方面,王安石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xué)創(chuàng)作和政治活動緊密聯(lián)系起來,強調(diào)文學(xué)的作用首先在于為社會服務(wù),強調(diào)文章的現(xiàn)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其散文大致貫徹了這一文學(xué)主張,所作多為有關(guān)政令教化、適于世用之文,反對西昆派楊億、劉筠等人空泛靡弱的文風(fēng),后世將王安石列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詩詞方面,王安石也頗有建樹。他在去世后被加謚為“文”,故世稱王文公,受封荊國公,也稱王荊公。
【注釋】
[1]故國:即故都,這里指江寧(今江蘇南京)。[2]天氣初肅:天氣轉(zhuǎn)為清肅,語出《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天地初肅。”[3]如簇:有兩解,一指山峰攢簇在一起,二說簇通“鏃”,如簇就是如同箭鏃一般尖削。[4]星河:即銀河。[5]門外樓頭:典出杜牧《臺城曲》,有“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句,指隋將韓擒虎即將通過朱雀門,殺入陳都建康(南京),而陳后主仍與愛妃張麗華在結(jié)綺閣上宴飲享樂,完全不管不顧。[6]漫:別本作“謾”,也是通假漫字,指不切實際地、無益地。[7]六朝:指東吳、東晉和宋、齊、梁、陳,這六個王朝全都建都南京(當(dāng)時名為建業(yè)或建康)。[8]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典出杜牧《泊秦淮》,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句。商女指賣唱的歌女,后庭花指陳后主所作《玉樹后庭花》,其曲萎靡,被稱為“亡國之音”。
【詞牌說明】
長調(diào),一般以王安石此詞與陳亮“天高氣肅”為正格,上下闋各五仄韻,宜用入聲部韻,上下闋第二句第一字是領(lǐng)格,宜用去聲。因張輯詞“梧桐雨細”結(jié)句為“露侵宿酒,疏簾淡月,照人無寐”,故別名《疏簾淡月》。
【語譯】
我登高臨遠,極目遠眺,這建康故都正當(dāng)晚秋時節(jié),天氣開始變得清冷肅殺。千里長江如此澄澈,仿佛白絹一般,四面青山如此巍峨,又像箭鏃密布。揚帆滑槳的船只都被籠罩在夕陽之下,各處挑起的酒旗也在西風(fēng)吹拂中歪斜著。彩繪的舟船仿佛是行進在淡淡云霧當(dāng)中,幾行白鷺仿佛是飛翔在燦爛銀河之上。諸般美景,真是連圖畫都難以描繪啊!
回想當(dāng)年,這里的人們競相奢華,但隨即就被敵軍攻破,只留下悲哀和悔恨,就如同“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詩句。千百年來,后人憑高感懷,空自嗟嘆種種興亡盛衰。六朝往事已如流水般逝去,但只見縷縷寒煙升起,處處衰草蒼綠。直到如今,歌女們?nèi)匀徊粫r地吟唱著《玉樹后庭花》之類的亡國之曲!
【賞析】
此詞在黃昇《花庵詞選》中被題為“金陵懷古”,疑為黃昇根據(jù)詞意而擬,非王安石原題。金陵即今天江蘇南京,北宋時期為江寧府治所江寧城,南宋時才改回舊名建康,金陵是俗稱。
全詞結(jié)構(gòu)并不出奇,也是上闋寫景,下闋抒情。開篇先點明“登臨送目”,寫詞人登高而望,以見其后之景。這時候正當(dāng)“晚秋”,時間是傍晚(“歸帆去棹斜陽里”),天氣開始變得肅殺——所謂肅殺,是指秋冬季時草木凋零,寒氣逼人,仿佛是上天正在殺戮萬物似的。后面的景物描寫,也多處扣此“肅”字。
首先,江水如練,語出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有“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句,可見所指是江寧城北的長江。然后再寫“翠峰如簇”,仍然蒼翠的山峰堆積在一起,就如同箭鏃一般,突然提起箭鏃,也有肅殺意。然后寫江上船只,寫岸上酒旗,再寫船只仿佛行進在浮云中一般,白鷺仿佛飛翔在銀河上似的,這般美景,真是難描難畫呀。
寫完眼前景象后,筆鋒一轉(zhuǎn),下闋直接開始抒情,說“念”及江寧作為都城時代的繁華景象,不禁慨“嘆”它多次被敵軍攻破的悲哀和悔恨。“門外樓頭”出自杜牧詩“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當(dāng)然,這只是詩家語而已,事實上韓擒虎攻入建康的時候,陳后主早就已經(jīng)帶著張麗華等美女躲到井中去了,哪兒還有樓頭飲宴的心情呢?但把時間略微提前,當(dāng)隋朝大軍多路南下,即將攻破長江防線的時候,陳后主確實還整天沉溺于懷擁美人、飲酒賦詩之中,絲毫也不作抵敵的準(zhǔn)備。這樣的腐朽王朝,就算再如何繁華,又豈有不亡之理?
六朝陸續(xù)滅亡,前塵已成往事,如同流水一般逝去無蹤了,詞人在這里再次寫景,說“但寒煙、衰草凝綠”,“寒”字和“衰”字,再次加深肅殺之意。在這段景的前后詞句,其實應(yīng)該連起來理解,詞人首先設(shè)問,千百年來,多少人登高而見此景,都會有興亡之嘆,但也都是“漫嗟”,有什么實際的用處呢?難道看不見直到今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奢靡腐化,不思進取,歷史又在重復(fù)嗎?從來王朝的盛衰,都不是什么天意,更不是偶然現(xiàn)象,而是因為統(tǒng)治者“繁華競逐”所必然導(dǎo)致的下場。但可悲的是,這一幕似乎又將重演……
王安石在此詞中不著痕跡地兩次引用杜牧的詩,因為杜牧感昔懷古,寫過不少主題與此詞類似的詩作。雖然同樣上闋寫景,下闋抒情,借景而生情,但此詞所寫的卻并非個人情感,而是悠悠不盡的往事之嘆,以及對今朝的憂慮,這在北宋前期詞人中是非常罕見的。可以說王安石的這首詞,以及此前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開了宋詞中豪放一派的先河,詞之到此,又陡然一變,題材變得更廣泛起來。當(dāng)然,并不是說王安石之前的北宋士人就從來不發(fā)懷古之嘆,作品中不涉及政治情緒,而是他們大多只以同類題材入詩,而對于被稱為“詩余”的詞這種形式,總是認為附托不起如此重大題材,所以往往棄而不用。
王安石無論詩文皆名重當(dāng)時,相比之下,詞的數(shù)量偏少(《全宋詞》收錄二十九首),成就往往并不為人所關(guān)注,但劉熙載《藝概·詞曲概》中還是說他的詞“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xí)”。《歷代詩余》引《古今詞話》說:“金陵懷古,諸公寄調(diào)《桂枝香》者三十余家,唯王介甫為絕唱。”
千秋歲引
別館寒砧[1],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臺風(fēng)[2],庾樓月[3],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dān)閣[4],可惜風(fēng)流總閑卻。當(dāng)初漫留華表語[5],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后,思量著。
【注釋】
[1]砧:搗衣石。[2]楚臺風(fēng):典出宋玉《風(fēng)賦》:“楚王游于蘭臺,有風(fēng)颯至,王乃披襟以當(dāng)之曰:‘快哉此風(fēng)!’”[3]庾樓月:典出《世說新語》:“晉庾亮在武昌,與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樓,據(jù)胡床詠謔。”[4]擔(dān)閣:即耽擱,延誤。[5]華表語:典出《續(xù)搜神記》:“丁令威,本遼東人,學(xué)道于靈虛山。后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xué)仙冢壘壘。’”
【詞牌說明】
中調(diào),八十二字,《欽定詞譜》說:“此即《千秋歲》調(diào),添字減字、攤破句法,自成一體……《詞律》疏于考據(jù),類列于《千秋歲》后,又云兩調(diào)迥別。”也就是說,此乃《千秋歲》的變體,又名《千秋歲令》《千秋萬歲》,以此王安石詞為正格。此外還有八十五字和八十七字兩種變格。
【語譯】
館舍中凄寒的搗衣聲、孤城上哀怨的畫角聲,都帶著秋季的蒼涼在天地間回蕩。東歸的燕子通過海上離去了,南來的大雁飛落棲息在沙灘上。這楚王蘭臺的“快哉此風(fēng)”,還有庾信南樓的大好月色,都還和過去一樣啊。
真是無可奈何呀,我被那些名韁利鎖牽絆,被那些人情冷暖耽擱,可惜風(fēng)流閑暇全都被舍棄了。當(dāng)初我也曾心懷著尋仙訪道的志愿,留下過秦樓楚館的承諾,如今也全都被耽誤了。當(dāng)夢醒時分,酒意消去,我不禁沉痛地思量起這一切……
【賞析】
王安石變法受到很大的阻力,宋神宗基本上是支持他的,但也難免有所猜忌和反復(fù),等到神宗駕崩,哲宗繼位,則全面否定了新法,王安石被閑置,不久后就病逝了。此詞就應(yīng)該是在他遭逢重大挫折,或干脆在變法失敗后,沉浸于感傷情緒時所寫。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將此詞題名為“秋景”,這應(yīng)該是后人根據(jù)詞意而添加的,事實上此詞對景致的正面描寫非常之少,只是借秋抒情而已,秋是在,景卻寥寥,“秋景”之名,未免名不副實,還不如題名“秋感”為佳。
開篇先寫砧聲、角聲,散入天地之間,仿佛這些都是秋季所獨有的聲響似的。然后寫燕歸海上、雁落沙頭、“楚臺風(fēng),庾樓月”,這些都是對秋季景物的想象性寬泛描述,未必便是實景。這四種景物都有其內(nèi)在的深意隱含,是說禽鳥尚能自由翱翔,楚王蘭臺感風(fēng)、庾信南樓謔月,都顯得如此瀟灑,如此自在,可惜這種生活對于自己來說,卻仿如幻夢一般,難以達成。
為什么難以達成呢?下闋點明,因為“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dān)閣”,自己是被名韁利鎖和人情冷暖給耽誤了呀,因此自由自在的生活、各種風(fēng)流樂事,也就只好拋去腦后了。“當(dāng)初漫留”“而今誤我”兩句,其實是互文,并非真正的今昔對比。詞人說我曾想要像丁令威那樣去學(xué)道,也想在秦樓楚館中浪蕩享樂,可惜舊日的志愿全都“漫留”,如今全被耽誤了。我奮斗半生,事卻不成,反而為此放棄了自在的生活,這真的值得嗎?
值得不值得,并沒有客觀標(biāo)準(zhǔn),全在人自身感受,所以詞人要在“夢闌”“酒醒”后“思量著”。“夢闌”“酒醒”之境為詩詞常用,以示哀愁,因為愁緒難解所以要“思量”,但是思量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究竟值得不值得呢,詞人卻并不明說,或許因為他自己也根本拿不定主意吧,干脆就留一段空白,由得讀者去想象,也由得讀者去跟隨“思量”了。
總體來說,此詞寫景過于空泛,抒情時也有“‘無奈’數(shù)語鄙俚”(《詞潔》)之嘆,并不算上乘之作。
【對照閱讀】
浪淘沙令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dāng)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fēng)虎云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這是王安石最著名的一首小令,也是懷古之作,想到了伊尹、呂望,本來身份很低微,都因為遇見商湯和周武王,才得以大展長才,名傳千古。“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并不是簡單的設(shè)問和慨嘆,其中隱含有以伊、呂為榜樣,甚至以伊、呂自詡,認定自己也能完成一番大功業(yè)的躊躇滿志。對比《千秋歲引》“別館寒砧”的壯志消磨,也就是所謂的“當(dāng)初漫留”豪言壯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