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陽蹺脈交會腧穴

申脈

【穴位一找準】在足外側,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功效】鎮(zhèn)靜安神,疏導水濕。

【主治疾病】頭痛,腦脊髓膜炎,癇證,癲狂,內耳性眩暈、腰腿痛等。

【刺灸法】針刺0.3~1.5寸,灸3~5壯;懸灸10分鐘。虛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實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本穴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鬼路,氣血物質為經部經水,其量少,二為天部的溫熱之氣。經水循膀胱經下行,陽氣循膀胱經上行。

申脈。申,八卦中屬金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脈,脈氣也。申脈名意指膀胱經的氣血在此變?yōu)闆鰸裰浴1狙ㄎ镔|為來自膀胱經金門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氣,其性偏熱(相對于膀胱經而言),與肺經氣血同性,故名申脈。別名鬼路、陽蹺。

figure_0098_0089
◎申脈穴。

鬼路。鬼,與天相對,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路,道路。鬼路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一是金門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二是昆侖穴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鬼路名意在強調穴內氣血的經水部分,故名鬼路。

陽蹺。陽,陽氣也。蹺,蹺脈也。本穴物質中既有天部的陽氣,又有地部的經水,氣血物質性同蹺脈之性,故名蹺脈。

臨床上,本穴常配翳風、太沖治療內耳性眩暈;配金門治療頭風頭痛;配后溪治療癲癇。

跗陽

【穴位一找準】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侖穴直上3寸。

【功效】祛風化濕,舒筋活絡。

【主治】頭重,頭痛,腰骶痛,外踝腫痛,下肢癱瘓。現多用于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跗陽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作付陽,《素問氣穴論》王冰注作附陽,別名外陽、陽蹺。附陽屬足太陽膀胱經,陽蹺之郄穴,足少陽、足陽明經的陽氣在此帶動足太陽經的氣血上行。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循膀胱經上傳于飛揚穴。

跗陽。跗,腳背也。陽,陽氣也。跗陽名意指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陽氣在此帶動足太陽經的氣血上行。膀胱經足部上行的陽氣至本穴后散熱而化為濕冷的水氣,由于有足少陽、足陽明二經上行的陽氣為其補充熱量,足太陽膀胱經的水濕之氣才得以繼續(xù)上行。本穴水濕之氣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陽氣才得以上行的,故名跗陽。付陽、附陽名意與跗陽同。

figure_0099_0090
◎跗陽穴。

陽蹺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足三陽經上行的陽氣構成,氣血之性同于陽蹺脈。但由于膀胱經上行至此的陽氣較為寒濕,即使有足少陽、足陽明的陽氣帶動足太陽的陽氣上行,由本穴上輸的陽氣量亦較少,如從孔隙中輸出一般,故為陽蹺脈郄穴。

居髎

【穴位一找準】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功效】舒筋活絡,益腎強健。

【主治疾病】腰腿痹痛,癱瘓,下肢痿痹。現多用于髖關節(jié)炎,膀胱炎,睪丸炎,中風偏癱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配穴治病

臨床上本穴配環(huán)跳、腎俞、委中,有舒筋活絡,宣痹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腿痹痛;配大敦,中極,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氣。

臑俞

【穴位一找準】在肩部,當腋后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功效】散風化痰,舒筋活絡。

【主治】肩臂肘酸痛無力,肩腫,肩周炎;咳喘,乳癰,瘰疬,多汗癥。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穴位詳解

臑俞別名臑穴,臑交。屬手太陽小腸經腧穴,為手太陽、陽維、陽蹺交會穴。

治多汗癥,單刺臑俞,即有特效。治肩周炎,臑俞配臂臑,有祛風通絡止痛作用。治咳喘,臑俞配肺俞,有降氣止咳平喘作用。治乳癰,臑俞配肩井,膻中,有散結消腫作用。

巨骨

【穴位一找準】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功效】散瘀止痛,理氣消痰。

【主治】主治肩背疼痛,半身不遂,隱疹,瘰疬,以及肩關節(jié)周圍炎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素問·氣府論》,別名柱骨。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陽蹺之會。

巨,大也。骨,水也。該穴名意指大腸經陰濁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質為肩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處鎖骨與肩胛骨之間的凹陷處,經水聚集于本穴,故名。(若以地球坐標系的角度來看直立的人體,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經水能上行?此是人體重力場的作用大于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之故。在人體重力場中,外者為高,內者為低,故肩髃地部經水可流向巨骨。)

天髎

【穴位一找準】在肩胛部,肩井穴與曲垣穴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正坐或俯臥位,于肩胛骨的內上角端取穴。

【功效】祛風除濕,通經止痛。

【主治】頸項強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煩滿,熱病無汗,發(fā)熱惡寒等。傷科疾病:頸椎病,落枕,岡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刺灸法】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肩胛部。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可灸。

figure_0100_0091
◎天髎穴。

穴位詳解

本穴屬交會穴之一,為手足少陽、陽維之會;《素問·氣府論》王注作手足少陽、陽維之會。《外臺秘要》作足少陽、陽維之會。

巨髎

【穴位一找準】面部,瞳孔直下與鼻翼下緣相平的凹陷處。當鼻唇溝外側,目中線上。《針灸甲乙經》:“在俠鼻孔傍八分,直瞳子”。《針灸資生經》:“在鼻孔下,夾水溝旁八分。”

【功效】祛風、通竅。

【主治】古代記述:緣內障,目赤痛,多淚,口眼歪斜,眼瞼瞤動,近視眼,鼻衄,齒痛,頷腫,唇頰腫,面目惡風寒頸腫臃痛,瘛疭,青盲,鼻塞,目翳。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斜向四白透刺。艾條灸3~5分鐘。可灸。

穴位詳解

figure_0100_0092
◎巨髎穴。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手足陽明、陽蹺之會。《類經圖翼》補充作:陽蹺、手足陽明之會。《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注作:喬脈、足陽明、任脈之會。今依楊注。

穴位于顴骨與下頜骨間的較大凹陷處。臨床上治療頰腫痛常配伍巨髎,天窗。

承泣

【穴位一找準】陽蹺、任脈、足陽明之交會穴。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取穴時正坐位,兩目正視,瞳孔之下0.7寸,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取穴。

【功效】散風清熱,明目止淚。

【主治】

(1)五官科系統(tǒng)疾病:急慢性結膜炎,近視,遠視,散光,青光眼,色盲,夜盲癥,瞼緣炎,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白內障,視網膜色素變性,眶下神經痛;

(2)精神神經系統(tǒng)疾病: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痹。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左手推動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針沿眶下緣緩慢刺入,不宜提插、捻轉,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2)或平刺0.5~0.8寸,透向目內眥,局部酸脹,可致流淚。如果針刺過深或斜刺可刺傷視神經,當深達2寸時可通過神經管刺傷腦,造成嚴重后果。

灸法:禁灸。

穴位詳解

承泣。承,受也。泣,淚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經體內經脈氣血物質由本穴而出。胃經屬陽明經,陽明經多氣多血,多氣,即是多氣態(tài)物,多血,血為受熱后變?yōu)榈募t色液體,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熱。胃經的體表經脈氣血運行是由頭走足,為下行,與其構成無端循環(huán)的胃經體內經脈部分,氣血物質的運行則為散熱上行。本穴物質即為胃經體內經脈氣血上行所化,在體內經脈中,氣血物質是以氣的形式而上行,由體內經脈出體表經脈后經氣冷卻液化為經水,經水位于胃經之最上部,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如淚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figure_0101_0093
◎承泣穴。

鼷穴、面髎、溪穴。鼷穴,地部之小洞也。面髎,面部之孔隙也。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鼷穴、面髎、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溝通陽明胃經體內與體表經脈,氣血物質內外相通。

陽蹺、任脈、足陽明之會。本穴物質由胃經體內經脈氣血外出變化而來,胃經體內經脈氣血出體表后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溫熱之氣,氣血物質的陰陽相濟之性同于蹺脈,故為蹺脈、足陽明之會。此外,本穴的地部經水其性又同于任脈,可循地部別走任脈的承漿穴,故其又為任脈、足陽明之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右旗| 芦山县| 苍梧县| 定结县| 诏安县| 玛沁县| 彭泽县| 达州市| 琼中| 汽车| 和龙市| 昂仁县| 且末县| 容城县| 尉氏县| 遂宁市| 临潭县| 廊坊市| 包头市| 盖州市| 武义县| 旌德县| 开鲁县| 略阳县| 齐齐哈尔市| 万载县| 张家口市| 石林| 芜湖县| 察雅县| 麦盖提县| 增城市| 永顺县| 大庆市| 临武县| 乌兰浩特市| 保定市| 宁乡县| 铁岭县| 洛隆县| 镇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