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體經絡穴位養生全書
- 楊克新
- 5932字
- 2020-07-09 10:53:39
陽維脈主要穴位詳解
金門
【穴位一找準】金門穴位于人體的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功效】補陽益氣,疏導水濕。
【主治】頭痛,癲癇,小兒驚風,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金門,中醫穴位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關梁。屬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之郄穴。在足外側,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足底外側神經及足底外側動、靜脈。主治頭痛,眩暈,癲癇,腰膝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千金要方》說:“金門在谷道前,囊之后,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到大孔前,中分之。”金門為足太陽經郄穴,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為溫熱之性,吸熱后循膀胱經上行。

金門。金,肺性之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金門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為溫熱之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下部經脈上行的陽氣,性溫熱,與肺金之氣同性,故名金門。
關梁。關,關卡也。梁,屋頂之橫梁也。關梁名意指膀胱經的天部之氣由此上行。本穴向上傳輸的為膀胱經下部經脈吸熱蒸升的陽熱之氣,膀胱經滯重和寒濕水氣則被關卡于下,故名關梁。梁關名意與關梁同。
膀胱經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寒濕,只有少部分水濕氣態物吸熱上傳并成為膀胱經經脈中的氣血,此上傳之氣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膀胱經郄穴。
臨床上常配太陽穴、合谷穴治頭痛。
陽交
【穴位一找準】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
【主治】胸脅脹滿,下肢痿痹。現多用于腓淺神經疼痛或麻痹,坐骨神經痛,胸膜炎,肝炎,精神病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穴位詳解
陽交穴,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另名別陽、足髎。屬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郄穴。當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布有腓腸肌外側皮神經和腓動、靜脈分支。主治胸脅脹滿,膝踝腫痛,腳氣,驚厥,下肢痿痹,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等。

臨床上,配足三里、陰陵泉、懸鐘,有祛風濕、利關節的作用,主治膝脛痛。
配太沖,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胸脅痛。
配四神聰、大陵、內關,有寧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癲狂。
肩井
【穴位一找準】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正坐位,在肩上,當大椎穴(督脈)與肩峰連線的中點取穴。
【功效】祛風清熱,活絡消腫。
【主治】
(1)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腦卒中。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衰弱,副神經麻痹。
(3)婦科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4)運動系統疾病:落枕,頸項肌痙攣,肩背痛,卒中后遺癥,小兒麻痹后遺癥。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深部正當肺尖,不可深刺,以防刺傷肺尖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膊井、肩解。屬足少陽膽經。手足少陽、陽維之會。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或以手拼攏,食指靠頸,中指尖到達處是穴。布有鎖骨上神經后支,副神經,及頸橫動、靜脈。主治項強,肩背痛,手臂不舉,中風偏癱,滯產,產后血暈,乳癰,瘰疬,及高血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頭維
【穴位一找準】頭側額角部,人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功效】清頭明目,活血通絡,止痛鎮痙。
【主治】寒熱頭痛,目痛多淚,喘逆煩滿,嘔吐流汗,眼瞼動不止,面部額紋消失,迎風淚出,目視物不明。常為治療濕邪內浸的頭部腧穴。偏頭痛,前額神經痛,血管性頭痛、精神分裂癥,面神經麻痹;卒中后遺癥,高血壓病;結膜炎,視力減退等。
【刺灸法】沿皮刺0.5~1寸。
穴位詳解
頭維穴為足陽明胃經在頭角部的腧穴,是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交會穴。維,指維護之意。足陽明脈氣行與人身胸腔頭面,維絡于前,故有二陽為維之稱。此穴為陽明脈氣所發,在頭部額角人發際處,維系于頭,故名頭維。

頭維穴在頭側額角部,人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簡易取穴法:穴在頭側部發際里,位于發際點向上一指寬,嘴動時肌肉也會動之處。此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在額角發際,本神旁各1.5寸”(本伸穴在前正中線入前發際上0.5寸,旁開3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在額角入發際。”
頭維穴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足少陽之會。在頭側部,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另說“在額角發際,本神旁一寸”(《太平圣惠方》)。布有耳顳神經分支,面神經顳支及顳淺動、靜脈額支。臨床上常配伍應用。頭痛如破,目痛如脫。頭維加大陵;眼瞼瞤動。頭維加攢竹、絲竹穴點刺;迎風有淚:頭維、臨泣、風池;偏頭痛:頭維、曲鬢、風府、列缺;治血管性頭痛:配角孫、百會穴;面癱:加陽白、下關、翳風、夾車等;精神分裂癥:頭維、后溪、太沖、涌泉等。
本神
【穴位一找準】在頭部,當前發際上0.5寸,神庭旁開3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2/3與外1/3的交點處。正坐或臥位,在前發際內0.5寸,神庭穴旁開3寸處取穴。
【功效】祛風定驚,安神止痛。
【主治】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性頭痛,眩暈,癲癇。
(2)其他:胸脅痛,腦卒中,卒中后遺癥。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
灸法:間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穴位詳解
本,人之根本也,氣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神,在天為風也,指穴內物質的運行為風氣的橫向運動。

該穴名意指頭之天部的冷凝水濕在此匯合后循膽經傳輸。本穴因其位處頭角上部,為人之外側,在人體坐標系中它和頭頂的百會穴一樣皆處最高最外位置(本神穴與百會穴二穴如同兩座不同的山之山頂)。由于膽經無循經傳來的氣血交于本穴,穴內氣血處于空虛之狀,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濕因而匯入穴內,穴內氣血純為天部之氣,且其運行為橫向下傳陽白穴,故而得名。
陽白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際0.5寸,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中點處。
【功效】疏風清熱,清頭明目。
【主治】
(1)面神經麻痹,夜盲,眶上神經痛。
(2)頭痛,眩暈。
(3)視物模糊,目痛,眼瞼下垂,面癱,小兒驚癇,熱病,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
【刺灸法】平刺0.5~0.8寸。沿皮向眉中透刺0.3~0.5寸,額區脹痛為宜。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陽白的別名又叫臨池,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陽維脈交會穴,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并由天部降落地部,大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后循膽經上行目窗穴。
目窗
【穴位一找準】目窗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功效】補氣壯陽。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面浮腫,上齒齲腫,小兒驚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目窗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至營,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陽維之會。一說在“臨泣后一寸半”(《針灸大成》)。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陽熱風氣,一是循膽經上行正營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肝木之性的風氣。窗,氣體交換的通道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頭臨泣穴傳至的弱小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受穴外所傳之熱,弱小的水濕之氣吸熱脹散并化為陽熱風氣傳于穴外,故名。
臨床上配關沖穴、風池穴治頭疼;配陷谷穴治面目浮腫。

正營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功效】吸濕降濁。
【主治】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
【配伍】配陽白穴、太沖穴、風池穴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正營,經穴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一說“目窗后一寸五分”,即入發際。

正營。正,正當也。營,軍隊駐扎的營地,有建設、營救之意。該穴名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并化為天部的陽氣。本穴物質為目窗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后,陽熱風氣散熱縮合并化為陽氣,陽熱風氣沒有因冷縮而變為寒濕之氣,本穴起到了正當維持天部氣血運行變化的作用,故名。
承靈
【穴位一找準】承靈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功效】吸濕降濁。
【主治】頭暈,眩暈,目痛,鼻淵,鼻出血,鼻窒,多涕。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承靈是足少陽、陽維之會,它散熱吸濕冷降并交于腦空穴,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承靈匯入膽經。
承靈。承,承受也。靈,神靈也,天部之氣也。該穴名意指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膽經。本穴物質為正營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后,此氣散熱并吸濕冷降,頭之天部的寒濕之氣亦隨之匯入穴內,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濕水氣的作用,故名。
臨床上,常配風池穴、風門穴、后溪穴治鼻出血。

風府
【穴位一找準】后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取穴的時候通常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俯臥、俯伏的姿勢,以便實施者能夠準確地確定穴位和順利地實施按摩手法。啞門穴位于后頸部,在后正中線上,第一頸椎棘突下。
【功效】散熱吸濕。
【主治】
(1)頭痛、眩暈、項強等頭項病癥。
(2)中風,癲狂,癡呆。
(3)咽喉腫痛,失音。同時按摩此穴道對于治療多種頸部疾病、頭部疾病都很有療效,是人體督脈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松,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針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風府又名舌本穴,鬼穴,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散熱冷縮后循督脈下行腦戶穴。
風府。風,指穴內氣血為風氣也。府,府宅也。風府名意指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本穴物質為啞門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后,此氣散熱吸濕并化為天部橫行的風氣,本穴為天部風氣的重要生發之源,故名風府。
舌本。舌,口中之舌也。本,根本也。舌本名意指本穴的水濕風氣為舌活動自如的根本。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與至柔之性的舌部氣血同性,故名舌本。

鬼穴。鬼,與神相對,此指穴內氣血為濕冷水氣也。穴,空竅也。鬼穴名意指穴內為濕冷水氣的聚散之地。
臨床運用上,常配腰俞穴治足不仁;配昆侖穴治癲狂、多言;配二間穴、迎香穴治鼽衄;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強難言。現代常用于治療腦血管病、延髓麻痹、癲癇、精神分裂癥等。
風池
【穴位一找準】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定位此穴的時候應該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俯臥、俯伏的取穴姿勢,以方便施者準確取穴并能順利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風池穴位于后頸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于耳垂齊平。(或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即是。)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衄,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
【刺灸法】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風府穴;可灸。

穴位詳解
風池,屬足少陽膽經。風池最早見于《靈樞·熱病》篇。
風池穴位置在項后,與風府穴(督脈)相平,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其功用為“清頭明目,祛風解毒,通利空竅”,為治療頭、眼、耳、目、口、鼻、腦疾患,精神神志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針刺風池穴能獲良好療效,但它的解剖位置實際操作起來有一定的危險性,若用手指按壓該穴位,不但簡單安全,亦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臨床上常配合谷、絲竹空治偏正頭痛;配腦戶、玉枕、風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視;配百會、太沖、水溝、足三里、十宣治中風。
腦空
【穴位一找準】腦空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穴。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癇,驚悸,熱病。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腦空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顳颥。屬足少陽膽經。位于風池穴直上,與枕骨粗隆上緣相平處,是足少陽、陽維之會,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氣,大部分水氣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氣下傳風池穴。
腦空。腦,首也,首為陽、尾為陰,此指穴內的天之上部。空,空虛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為承靈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水濕之氣化雨冷降歸于地部,穴內的天部層次氣血為空虛之狀,故名。
顳颥。顳颥皆指顱骨之一,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其運行變化亦為潤下特征的冷降變化。理同腦空穴位詳解。

臨床上常配伍大椎穴、照海穴、申脈穴治癲狂癇證;配風池穴、印堂穴、太沖穴治頭痛、目眩;配懸鐘穴、后溪穴治頸項強痛。
啞門
【穴位一找準】取穴的時候通常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俯臥、俯伏的姿勢,以便實施者能夠準確地確定穴位和順利地實施按摩手法。啞門穴位于后頸部,在后正中線上,第一頸椎棘突下。
【功效】收引陽氣。
【主治】頑固性頭痛、失眠、精神煩躁、鼻出血、嘔吐不止、癲癇、癱瘓等。舌緩不語,音啞,頭重,頭痛,頸項強急,脊強反折,中風尸厥,癲狂,癇證,癔癥,衄血,重舌,嘔吐。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松,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啞門別名叫舌厭穴,橫舌穴,舌黃穴,舌腫穴,督脈陽氣在此散熱冷縮,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散熱縮合后橫向傳來于風府穴。
啞門。啞,發不出聲也,此指陽氣在此開始衰敗。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督陽氣在此散熱冷縮。本穴物質為大椎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至本穴后因其熱散而收引,陽氣的散熱收引太過則使人不能發聲,故名。
舌厭。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軟自如是因為陽氣充盛使然也。厭,厭惡也。舌厭名意指督脈的陽氣在此散熱冷縮為舌所厭惡。本穴物質為大椎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后散熱冷縮,人體的陽氣不足則至柔之地的舌部陽氣先衰,舌部陽氣衰敗則舌不能運動自如,故名舌厭。舌腫名意與舌厭近同,腫指陽氣太過陰不足則舌為之腫。
橫舌。橫,橫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橫舌名意指穴內陽氣充盛則舌能活動自如。舌黃名意與橫舌同,黃通橫。
此穴為人體督脈上重要的腧穴之一,在治療多種頭部、頸部疾病以及神經疾病時,都是必選穴,非常具有醫學研究價值。
臨床上常有一些配伍:
配聽會、外關(或中穴渚)、丘墟治高熱或瘧疾所致耳聾。
配人中、廉泉治舌強不語、暴喑、咽喉炎。
配百會、人中、豐隆、后溪治癲狂、癲癇。
配風池、風府治中風失語、不省人事。
配勞宮、三陰交、涌泉等九穴為回陽九針,可以開竅醒神治昏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