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督脈總述

“督脈”一詞出自《素問·骨空論》。其循行路線,起始于小腹內,從會陰部向后,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風府,入于腦,上頭頂,下額,沿前額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齒。前后與任脈、沖脈相通,與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相合,聯系心、腎、腦。在背后中脊,總制諸陽,故謂之曰督,督者都綱也。其循背脊上行,猶如裘之背縫也。

督脈起于小腹下方恥骨正中央,分本絡與別絡循行全身之經絡。

(1)別絡路徑:由會陰穴起,女經溺尿處,男繞生殖器,至恥骨借足少陰腎經內股處,入腹內循任脈,行至小腹胞中(關元穴)。在胞中此內氣分兩路,一后絡至兩腎(主要為右腎)。另一內氣會走沖脈氣街,腹部,上行入喉,環繞嘴唇,一股內行至督脈齦交穴而終。另一股外行上臉頰至兩眼中央下方,入眼內眥。

(2)本絡路徑: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于眼內眥睛明穴(功穴),上額前,至頭頂,再絡入腦中。由腦再轉出左右頸部,順下項肩部,內挾脊內行,至腰脊部入腎,再由腎經生殖器回到會陰穴。

figure_0038_0028
◎督脈的部分穴位。

督脈的“督”字,有總督、督促的含義。督脈循身之背,陽,說明督脈對全身陽經脈氣有統率、督促的作用。故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海”的說法。因為督脈循行于背部正中線,它的脈氣多與手足經相交會,大椎是其集中點。另外,帶脈出于第二腰椎,陽會維交會于風府、啞門。所以督脈的脈氣與各陽經都有聯系。又因督脈循行于脊里,入絡于腦,與腦和脊髓有密切的聯系。《本草綱目》稱:“腦為元神之府”,經脈的神氣活動與腦有密切關系。體腔內的臟腑通過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的腧穴受督脈經氣的支配,因此,臟腑的功能活動均與督脈有關。所以金代醫家張潔古認為:督脈“為陽脈之都綱”即是此意。

既然督脈是人體的“總督”,在這里就最能展現出人體的精、氣、神,我們常說的“挺直你的脊梁”,就是展現我們的精神的意思。

督脈的功能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點:

其一,督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相交會,與各陽經都有聯系,所以對全身陽經氣血起調節作用。

其二,它對腦髓與腎的功能有所反映。督脈行脊里,入絡腦,又絡腎,與腦、髓、腎關系密切,可反映腦、髓、腎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腎為先天之本,主髓通腦,主生殖,故脊強、厥冷及精冷不育等生殖系統疾患與督脈關系重大。腦是人的高級中樞,脊髓是低級中樞,而督脈的路線與脊髓有重復的地方。所以,督脈與人的神智、精神狀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督脈循身之背,入絡于腦,如果督脈脈氣失調,就會出現“實則脊強,虛則頭重”的病癥,這都是督脈經絡之氣受阻,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之故。由于督脈統一身之陽氣,絡一身之陰氣,不僅發生腰脊強痛,而且也能“大人癲疾、小兒驚癇”。同時,督脈的別絡由小腹上行,如脈氣失調,亦發生從少腹氣上沖心的沖疝,以及癃閉、痔疾、遺尿、女子不育等證。

《督脈循行歌》:

督脈少腹骨中央,女子入系溺孔疆。

男子之絡循陰器,繞篡之后別臀方。

至少陰者循腹里,會任直上關元行。

屬腎會沖街腹氣,入喉上頤環唇當。

上系兩目中央下,始合內眥絡太陽。

上額交顛入絡腦,還出下項肩髆場。

俠脊抵腰入循膂,絡腎莖篡等同鄉。

此是申明督脈路,總為陽脈之督綱。

督脈起于長強穴、止于齦交穴,單28穴。分別是長強、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后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辽县| 江津市| 微博| 苗栗市| 平武县| 晴隆县| 建昌县| 宜君县| 河北省| 洪泽县| 罗山县| 荔波县| 通渭县| 三穗县| 龙陵县| 长宁县| 平顶山市| 上林县| 庄浪县| 巧家县| 会宁县| 进贤县| 鸡西市| 新营市| 武胜县| 海原县| 贵港市| 浮梁县| 苍南县| 惠东县| 和林格尔县| 新田县| 淳安县| 津市市| 思南县| 万荣县| 英德市| 乐山市| 依安县| 新建县|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