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曼戰役
——蒙哥馬利大勝“沙漠之狐”
1940年7月,意大利乘英法在西歐失敗之機從埃塞俄比亞進犯東非英軍。1941年1月,英軍對意軍發動進攻,收復了東非的失地,并在北非重創意軍,俘敵13萬。1941年2月,希特勒命令隆美爾將軍率德國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地區,前往援救一敗涂地的意大利軍隊。隆美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最負盛名的將領,對北非戰局,他認為“最好的防御就是進攻”,指揮他的裝甲部隊冒著沙漠風暴勇猛穿插,全速前進。英軍猝不及防,節節敗退,德軍直逼亞歷山大和蘇伊士運河。隆美爾率領兩個師的軍隊在北非僅僅用了兩個星期就讓英軍之前兩個月的戰果喪失殆盡,因此名聲大振,并被晉升為元帥,而英軍則稱隆美爾為“沙漠之狐”,并且談“狐”色變。
1942年6月,隆美爾揮師奪占英軍補給中心——托布魯克、馬特魯港,英軍損失5萬余人,德軍前鋒推進到埃及北部距開羅只有350千米的阿拉曼地區。但由于盟軍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權,駐北非德軍因兵力及裝備補給不足而無力繼續向前推進,被迫轉入戰略防御。8月4日,丘吉爾果斷任命伯納德·蒙哥馬利中將繼任第八軍團司令。蒙哥馬利抵達阿拉曼前線后,提出了“打過阿拉曼,活捉老狐貍”的口號,在美國武器的大力支援下不斷加強軍事力量,積極備戰。

1942年9月23日,隆美爾判斷英軍不敢再發動進攻,因而離開部隊,飛回德國養病,接替隆美爾指揮的是喬治·施登姆將軍,蒙哥馬利獲得這一情報后,制訂了“輕足行動”計劃,開始了大反攻,著名的“獵狐”行動由此拉開序幕。
“輕足行動”這個名字是有來源的,此次戰役首先出擊的是步兵,因為他們的重量太輕了,所以不會觸發反坦克地雷,在步兵向前推進的同時,工兵會為隨后的裝甲部隊開辟一條安全通道。
1942年10月,德意軍隊在北非共駐軍12個師,10萬余人。他們防守在阿拉曼西南從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間的地帶,而英軍此時在北非已擁有11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達23萬,并且英軍掌控著戰場的制空權。
10月23日夜,英軍發起進攻。首先實施炮火準備,隨后步兵向德意軍陣地南北兩翼發起進攻。25日,英軍在戰線北部突破了敵軍防御陣地,迫使南線德軍增援,雙方在阿拉曼的大沙漠上展開了一場坦克大戰。
人們這樣形容戰場上的景象:“沙漠在熱浪中抖動。它只能被看作一個被高爆炸藥爆炸時產生的塵土籠罩的地方,一個被燃燒著的坦克和卡車產生的煙弄得很昏暗的地方,一個被無數槍支的火光照亮的地方,一個紅色、綠色和白色曳光彈滿天飛的地方,一個在轟炸中震顫的地方,和一個被雙方的炮火弄得震耳欲聾的地方。”
經此一搏,隆美爾只剩下30輛坦克了,而蒙哥馬利手上卻仍握有600輛坦克的強大攻擊力量,這次坦克大戰的結果被后人稱作“徹底擊敗了德國坦克”。盡管雙方損失了大約同樣多的坦克,但是這個數量對于英軍來說只是一小部分,對于隆美爾來說則幾乎是全軍覆沒。11月3日,隆美爾下達了撤退的命令,但隨即接到了希特勒要他不惜一切代價死守、絕不能后退的命令,希特勒在電報中說:“不勝利,毋寧死,別無其他的道路。”隆美爾無奈,只好暫時放棄了后撤計劃,傳達命令堅守阿拉曼,指望能夠出現奇跡。

不過,隆美爾很快就失望了,就在他的命令傳達不久,就有報告說,非洲軍司令馮·托馬將軍正率領部隊向西撤退,眼看英軍就要完成對德軍的包圍,猶豫不決的隆美爾再也顧不上元首的命令了,終于下定決心撤退,11月4日,隆美爾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命令向西撤退,沒有運輸工具的4個師的意大利軍隊經過戰斗后不得不向英軍投降。
由于擔心隆美爾慣用的“回馬槍”,蒙哥馬利行動十分謹慎,最終沒能完成對德軍的包圍,1942年11月7日,蒙哥馬利下令停止追擊,阿拉曼戰役宣告結束,英軍取得了勝利。德軍4個精銳師、8個意軍師被殲,傷亡2萬,被俘3萬,損失坦克450輛、大炮數千門。英軍也付出了沉重代價,傷亡1.35萬人,損失坦克500輛、大炮400門。
這場戰役的勝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北非戰場的轉折點,在戰略上,使德國占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和中東油田的希望破滅。在軍事上,保證了盟軍從中東通往蘇伊士運河供應線的暢通。在精神上,此役對盟軍堅定信心有著重要作用。用丘吉爾的話說:“在阿拉曼戰役前,我們從未打贏過一仗;但在阿拉曼戰役后,我們所向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