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幾歲,要懂點心理學
- 連山
- 989字
- 2019-09-21 03:19:06
痛苦揮之不去,快樂卻很容易消失
《紅樓夢》第三十一回中,林黛玉曾說:“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冷清?既清冷則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俗話說,“千里搭長棚,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熱鬧只是短暫的,而冷清卻是常態,所以林黛玉對于歡聚有著一種抵拒的態度。人生就是這樣,歡樂之時少,而悲苦之日多。
人們這種痛苦的感受其實并不僅僅是時間長短造成的,更主要的是心理原因——對于悲苦,人們有著更為強烈的感受;而對于歡樂,雖然一時的感觸也會很深,但總是不如痛苦所留下的印痕那樣深。人似乎天然地具有咀嚼痛苦的偏好,而且這種心理取向是不由自主的。雖然每個人都不喜歡去回味痛苦,可是偏偏痛苦的情景會經常地浮現于腦際,給自己帶來深深的困擾。
陸游與表妹唐婉彼此深愛,但不幸被母親拆散。此后,兩人只在沈園見過一次面,不久之后唐婉即郁郁而終,而這也給陸游留下了無盡的傷感,直到晚年也不能有絲毫的忘懷,曾經多次作詩來表達心中的這份苦楚:“夢斷香銷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讀來令人萬分感慨。而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之后也久久地沉湎于亡國之痛,極其悲慟地吟唱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
還有祥林嫂,她的后半生幾乎一直沉浸在失子之痛中。難道她的人生真的就沒有一點快樂可回憶嗎?當然不是。而是那痛苦實在不容易讓她忘記,漸漸地她竟忘記了還有快樂這種感受。
重視痛苦情緒的消極影響
要重視痛苦情緒對人的心理可能產生的嚴重的消極影響,一旦經歷了重大的痛苦事件,應當及時進行心理疏導,以緩解其引起的不良心理反應。

通過這些事例可以看出,強烈的痛苦情緒是會影響人的終生的,而卻很少有人能夠把某件樂事記一輩子。這就是快樂不對稱定律。
快樂和痛苦如此不對稱,那是不是就意味著要一味地沉淪于痛苦之中呢?像祥林嫂一樣,在痛苦中變成一個怨婦?當然不能。既然我們無法回避不開心和痛苦的事,那么讓自己在經歷這些傷心和痛苦后盡快開心起來就是非常重要的了。
這其實也是快樂不對稱定律給我們的啟示。真正的快樂其實正是源自于對痛苦的領悟,沒有痛苦我們也無從體會快樂。我們只有正確地面對痛苦,理智地剖析它,肯定應該肯定的,否定應該否定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會放棄,才懂得珍惜,才能記住該記的,忘記該忘記的,才能讓痛苦成為人生的一種財富、一段經歷、一份回憶、一種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