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

胃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像一個有彈性的口袋,是食物暫時停留和消化的場所。胃的入口叫賁門,和食管相通;出口叫幽門,與十二指腸相連。胃的形狀和位置隨著食物的進入和排出而膨脹和收縮。胃的結構分為胃底、胃體和胃竇三部分,胃有前后兩壁,還有上下兩彎,較短的上邊是胃小彎,較長的下邊是胃大彎。胃小彎和幽門部都是潰瘍病的多發部位。胃的消化功能是依靠機械和化學作用來完成的。食物進入胃后,胃開始運動,胃壁逐漸舒張來受納食物。當食物刺激胃壁時,通過中樞神經引起反射性、有規律的胃壁蠕動,將胃內食物進一步磨碎并和胃液充分混合,形成粥樣食糜,分批送入十二指腸。胃的完全排空需4~6小時,排空時間的長短與食物的質和量有關。水排空最快,流質食物較固體食物快些,固體食物在胃竇磨碎后,與胃液混合,成為液狀或半流狀食糜,然后才自胃排出。未消化的固體食物不能通過幽門,從胃竇又被推回胃體,重新研磨。脂肪食物對胃的抑制作用大,蛋白質食物次之,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產物對胃的運動基本上不起抑制作用。

胃的化學性消化是由胃液完成的,胃液中含有蛋白酶、鹽酸和黏液,其中鹽酸的作用最為重要,它能使胃蛋白酶原變成胃蛋白酶,并造成酸性環境,將食物中大分子蛋白質分解,為小腸的進一步分解和吸收做好準備。胃酸進入小腸后可刺激胰液、膽汁和腸液的分泌,并有助于小腸對鐵和鈣等物質的吸收。
胃神經與胃的運動和分泌密切相關,兩者相互協作。胃的分泌機理受神經和體液因素的雙重控制。我們在進食時,雖然食物尚未進胃,但感受到食物的色、香、味時,與食物有關的信號傳入中樞神經,再通過支配胃的傳出神經,引起胃的分泌與運動,當食物在口腔內咀嚼和進行吞咽時,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和食管,再引起胃液的大量分泌。但當神經和體液的調節受到破壞,任何一方過強或過弱時,就會引起胃活動與分泌的失調。
1 常見健康問題
胃酸過多
胃液中含有一定濃度的稀鹽酸,pH值為0.9~1.5。胃酸有利于消化食物和殺菌消毒,所以在感冒時需大量飲用白開水并可適當地加一些酸來增大酸度,增強殺菌效果。俗語“燒心”其實是“燒胃”,也就是胃酸過多。
病因
與遺傳有關的體質因素。
胃黏膜壁細胞長期遭受刺激、興奮。
壁細胞的反應性增高或總數增多。即使壁細胞總數正常,也可因高胃酸分泌損傷黏膜。
十二指腸黏膜釋放某些激素的功能減退時,也可導致胃酸及胃泌素的分泌增高。

防治
服用小蘇打或復方氫氧化鋁,可以降低胃酸的濃度。
胃酸過多時,可多吃堿性食物如蘇打餅干、焦面包,多飲紅茶。嚴重的胃酸過多癥,可用生姜和普洱茶一起煮,喝湯。
平時應養胃。一天三頓要定時定量。專家建議,要少吃多餐,如果還沒到正餐時間,可以補充一些食物,但不宜過多。食物以軟、松為主。一些比較有韌性、爽口的東西不宜多吃,因為這些東西最難消化。湯最好飯前喝,飯后喝也會增加消化壓力。入睡前兩三個小時最好不要吃東西,否則容易影響入睡,如果覺得肚子空可以多喝水。
應戒煙、酒、咖啡、濃茶、碳酸飲品(汽水)、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這些都是最傷胃的。胃的脾性喜燥惡寒,因而冷飲和雪糕也必須要少吃。食物以熱為好,牛奶和熱水應該多喝。多喝水,特別是熱水,因為人在很多情況下會把缺水誤認為是饑餓。

有胃病的人飯后不宜運動、工作,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開始,或者慢步行走,也對消化比較好。
非緊急情況下,不提倡吃藥,因為長期吃藥有副作用,而胃病是一種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內治愈。如果需要,提倡去看中醫,中醫的良方對于養胃特別有效。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時,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緣垂墜于盆腔,胃小彎弧線的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約在肚臍水平線上)以下。胃下垂多見于體形瘦長、體質虛弱、腹壁松弛、腹肌薄弱者。

癥狀
輕度胃下垂患者一般無不適感覺,下垂明顯者常見腹部不適、飽脹重墜感,每于餐后、站立或勞累后癥狀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惡心、噯氣、消化不良、便秘等現象。胃下垂嚴重時,可同時伴有肝、腎、結腸等內臟下垂的現象。
防治
患者宜少食多餐,切忌暴飲暴食,進食后最好臥床片刻。體瘦的人應適當多吃些高營養或含脂肪的食品,促進腹壁脂肪增長。
胃下垂患者的康復,主要以體育鍛煉為主,如保健體操、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散步等。
去醫院進行理療、針灸等治療,必要時可用胃托將胃托起。
胃潰瘍
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約有10%的人在其一生中患過此病。胃潰瘍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45~55歲最多見,在性別上,男性略多。
各種與發病有關的因素如胃酸過多、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遺傳、體質、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精神因素等,通過不同途徑或機理,均可促使潰瘍發生。
癥狀
饑餓不適、飽脹噯氣、反酸或餐后慢性中上腹疼痛,嚴重時可有黑便與嘔血。胃潰瘍由于病情遷延,復雜,病情加重或治療不及時,還會導致出血、穿孔、幽門梗阻和癌變等后果,所以應予以高度重視。
防治

保持輕松愉快的心境,是治愈胃潰瘍的關鍵。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或過分憂慮對大腦皮質產生不良的刺激,使得丘腦下中樞的調節作用減弱或喪失,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潰瘍的愈合。
要注意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規律。患者還必須注意氣候變化,根據天氣冷暖,及時添減衣物。
注意飲食衛生。偏食、挑食、饑飽失度或過量進食冷飲冷食,或嗜好辣椒、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均可導致胃腸消化功能紊亂,不利于潰瘍的愈合。要做到一日三餐定時定量,饑飽適中,細嚼慢咽。

必須堅持長期服藥,但要避免服用對胃黏膜有損害的藥物,如阿司匹林、地塞米松、吲哚美辛等。它們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加重胃潰瘍的病情。
消除細菌感染病因。有些胃潰瘍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最常見的是幽門螺旋桿菌。這類患者必須采用抗生素治療。
胃出血
40%以上的胃出血是由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導致的,工作過度勞累、日常飲食不規律、情緒異常緊張等有消化道病史的人群容易發病;急性出血性胃炎也會導致胃出血。這兩種原因導致的胃出血大部分經過正規治療后都能得到有效救治。另外肝硬化也會導致胃出血,肝硬化患者若發生胃出血,一般都會發展成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如果再食用粗糙食物、情緒過度緊張,食管胃底的靜脈血管爆裂就會發生大出血。胃出血的死亡率高達10%,因而切莫小看胃出血。
如果出現嘔血或黑便時,就要考慮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的可能。有些人僅以黑便為主訴。有些患者則表現為突然暈厥,甚至休克,送醫院急診后經過一系列檢查才發現是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
防治
注意勞逸結合,不可過度勞累。


不要暴飲暴食。進食流質、米湯、藕粉較好。飲用牛奶要適量,因為盡管牛奶營養豐富,但其中所富含的蛋白質會刺激胃酸與胃消化酶的分泌。牛奶中又有大量的鈣,吸收后會刺激胃泌素的釋放,繼而增加胃酸,這些對止血均不利。不要食用太酸太甜的食物,這些均使胃酸增多。要少食多餐,飲食溫熱,因為過熱的食物有可能使胃黏膜的血管擴張,不利于止血。濃茶、濃咖啡均應避免。如食物清淡無味時,添加少許食鹽無害。出血停止后,可逐步增加食物的品種與數量。
檢查和了解身體的凝血功能,比如對血小板的數量和質量進行檢查,以保持身體的止血功能。否則,一旦出現了出血狀況,一些小的出血就容易演化成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胃炎
胃炎是一種常見病,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癥,有急性與慢性兩種。
急性胃炎往往起病急、癥狀重,并伴有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其原因是不潔食物中的細菌或某些毒素使胃黏膜發生病變。急性胃炎發作時,如大量嘔吐的話應當暫時禁食,出現好轉時,由于失水多,宜少量多次喝水,每次100毫升,緩解脫水現象和加速毒素排泄,然后飲用杏仁茶、米湯加牛奶等流質飲料,以保護胃黏膜,再逐步過渡到蒸蛋羹、薄面片等食物,注意少吃脂肪性及易引起脹氣的食物。
慢性胃炎在我國非常普遍,是在胃功能失調后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尤其當胃酸功能增強和胃動頻繁時,胃部的癥狀就會加重。

我國慢性淺表性胃炎發病率較高,往往是急性胃炎反復發作后,胃黏膜病變經久不愈所致。長期飲用對胃有刺激的烈酒、濃茶、咖啡,或食用過量的辣椒等調味品;不合理的飲食習慣以及攝食過咸、過酸或過于粗糙的食物,都會反復刺激胃黏膜。另外,營養素的缺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長期缺乏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會使消化道黏膜變性。淺表性胃炎伴有高酸和胃蠕動頻繁,多數病人的中上腹部有飽悶感或疼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反酸、胃灼熱、腹脹等癥狀。當胃黏膜嚴重破壞時,也可能無癥狀。大部分淺表性胃炎經過合理的治療是可以痊愈的。如仍有部分反復不愈,就會演變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生慢性萎縮性胃炎后,胃酸、胃蛋白酶和內因子的分泌減少,影響胃的消化功能。胃內環境的改變有利于細菌和霉菌的生長,病人常會有上腹部不適、脹滿、消化不良、食欲減退、貧血與消瘦癥狀。
防治
有慢性胃炎的人在飲食上應當注意細嚼慢咽,盡量減少胃部負擔并發揮唾液的功能。唾液中有黏蛋白、氨基酸和淀粉酶等,能幫助消化,還有溶菌酶,有殺菌能力,能阻止口腔細菌大量繁殖,咽入胃后可中和胃酸,降低胃酸的濃度;在日常飲食上應除去對胃黏膜產生不良刺激的因素,創造胃黏膜修復的條件。食物要做得細、碎、軟、爛。烹調方法可以多采用蒸、煮、燉、燴與煨等;盡量做到少量多餐,每餐不要飽食,使胃部負擔不至過大;注意多吃些生物價值高的蛋白質和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貧血病人還要食用含鐵多的動物內臟、蛋類和番茄、紅棗、茄子、綠葉蔬菜等新鮮蔬菜和水果;淺表性胃炎出現胃酸分泌過多時,可多吃些牛奶、豆漿、涂黃油的烤面包或帶堿的饅頭干以中和胃酸。萎縮性胃炎胃酸少時,可多吃些濃縮肉湯、雞湯、帶酸味的水果或果汁以及帶香味的調味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幫助消化。當慢性胃炎伴有嘔吐和腹瀉等急性癥狀時,應大量補給液體并使胃部充分休息。當并發腸炎時,盡量少吃會引起脹氣和含粗纖維較多的食物,如蔗糖、豆類,生硬的蔬菜和水果等。
2 保健和護理
胃是人體中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胃功能的正常與否直接關系到我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對胃的保養是十分重要的。

特別是暴飲高濃度酒類,可直接損傷胃黏膜而引起急性胃腸炎和胃出血。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竹筍常是春季胃潰瘍發生的重要因素。夏季過多的飲料尤其是冷飲,不僅會減少胃酸而影響消化,而且其低溫造成了胃黏膜傷害。
長期飲用烈酒、濃茶、咖啡常會引起慢性胃炎;過辣、過咸、過酸和過于粗糙的食物也是引起慢性胃炎的常見原因。因此,我們提倡多樣化飲食,多吃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攝入含適量脂肪和不含過多的糖(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及新鮮的乳制品。

同時,科學合理的飲食方式也很重要。我們主張細嚼慢咽,而速食豪飲既傷胃又難以消化。平時應提倡分食制,采用公筷和公匙十分必要,這可減少幽門螺旋桿菌和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
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長時間的緊張工作忽視饑餓會干擾條件反射,導致食欲下降。進食環境和情緒常為人們所忽視,事實上,孤獨、低落的情緒,不潔或惡劣的環境,或邊進食邊工作以及進食時訓斥、爭吵等不良刺激都會導致胃腸功能障礙。
此外,烹調方法中的熏、烤、煎、炸不僅使食物難以消化,并且高溫還會使脂肪變性形成致癌物。因此,我們應多食含有蛋白質的豆類和魚類,限制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少食或不食肥肉、蛋黃、動物內臟、沒有鱗的魚,多食新鮮蔬菜、水果,這既補充營養又利于通便。烹調宜以蒸、煮、燉、燴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