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會說的客套話
拉近感情,先要學會客套
客套、謙卑,處處顯示出對別人的尊重,還顯示出你的平和與內斂。
客套是語言藝術中的一種。我們往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說“見了大人要打招呼,借了同學的橡皮要說謝謝,不小心碰倒了人家要說對不起”等,這是最基礎的禮貌教育。
客套的書面文字是那么枯澀、乏味,但是變成語言之后,卻是那么地悅耳和動聽。
一次,李女士去看重病中的好朋友,看到對方非常痛苦的樣子,她沒有說一句話。她沒有說話是因為當時有許多的顧慮:說客套氣吧,不能表達自己的心情;不說話吧,又被認為冷眼旁觀。她太內向了。
這種“內向”要比虛情假意和口是心非的做法誠實得多。但是,由于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在他人看來一切都等于零。一個人如果連一句最普通的客套話都不會說,探望病人的時候,連一句“沒事嗎”都說不出口,這種人會給人一種冷酷的感覺。
所以,生活中要學會說客套話,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感情,比如“沒事嗎”這句話,你并不是只把字面的含義說給對方,這里面,你可以加進去自己的真實感情,比如“有什么我能幫你的?”“我看到你難受的樣子非常難過!”“沒事嗎?好了之后,我們一起去打保齡球。”這樣,更有益于促進彼此之間的關系。
客套不是低聲下氣,是尊重;客套不是虛偽,是禮貌。生活、工作,哪一樣都需要語言作為紐帶。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語言也要靠包裝。語言的魅力,在于使人心悅誠服,語言的運用,在于修養氣度。
會客套的人,說出來的話叫人喜歡聽、愿意聽,別人也會欣然接受;不會客套的人,常常面臨許多的尷尬,造成許多的誤解,出現人際關系的障礙,導致自己的人際關系惡化。
有的人說,客套多,朋友多;朋友多,好事多。這句話一點都不假。因為客套和寒暄可以幫助你認識很多朋友,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而促成兩人的交往。
在生活當中,我們往往會聽到如“謝謝您”“多謝關照”“勞駕”“拜托”之類的客套話。這樣的客套話可以向別人表示感謝,能溝通人與人的心靈,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在求人做事以后,應真誠地說一聲“謝謝”。如果你不說一聲“謝謝”,只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對方會有一種不快的感覺,他的勞動沒有得到肯定,或認為你不懂禮貌,今后也不會再幫助你。同樣,在打攪別人,給別人添麻煩時能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對方的氣就會減少一半。所以,在人際關交往、求人辦事的過程中,我們千萬不要忽視客套的作用。
許多時候,客套就是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禮節和謙虛,比如有人做報告或講話,總會說“我資質不高,研究不夠,恐怕講不好”,或者是“我講得不好,請大家批評指正”。諸如此類的客套話,看起來是隨口而出,實際上起著表達講話者謙恭愿望的作用。
客套必須要自然,要真誠,言必由衷,富有藝術性。
小王是上海某大飯店里的服務員。著名美籍華裔舞蹈家孟先生第一次到該飯店,小王向他微笑致意:“您好!歡迎您光臨我們酒店。”第二次來店,小王認出他來,邊行禮邊說:“孟先生,歡迎您再次到來,我們經理有安排,請上樓。”隨即陪同孟先生上了樓。時隔數日,當孟先生第三次踏入酒店時,小王脫口而出:“歡迎您又一次光臨。”孟先生十分高興地稱贊小王:“不呆板,不制式。”
小王之所以會受如此表揚,在于他并不是鸚鵡學舌,見客只會一聲“歡迎光臨”,而能根據交際情境的變化運用不同的方法,表現出他對工作的熱愛和說話的藝術。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可見,人類從很早以前就開始呼喚禮儀,呼喚文明。有的人總是說,禮儀中的寒暄是人際交往的廢話,其實這句話是不正確的。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少不了客套,客套會使我們彼此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要把“謝謝、對不起、請”常掛嘴上。通知人做事,說一聲“勞駕”;送客臨別,講一句“慢走”。這些都能顯示出你禮貌周到、談吐文雅。擅長外交的人們像精通交通規則一般精于客套,得體的客套同我們美好的儀容一樣,是永久的薦書。以下是總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客套話:
初次見面說“久仰”,好久不見說“久違”。
請人評論說“指教”,求人原諒說“包涵”。
讓人做事說“勞駕”,求給方便說“借光”。
麻煩別人說“打擾”,向人祝賀說“恭喜”。
請人改稿稱“斧正”,請人指點用“賜教”。
求人解答用“請問”,贊人見解用“高見”。
看望別人用“拜訪”,尋求幫助用“拜托”。
賓客來到用“光臨”,送客出門稱“慢走”。
招待遠客稱“洗塵”,陪伴朋友用“奉陪”。
請人勿送用“留步”,歡迎購買叫“光顧”。
與客作別稱“再見”,歸還原物叫“奉還”。
對方來信叫“慧書”,老人年齡叫“高壽”。
得體的“致謝”會更加溫暖對方的心窩,也能使你的語言更加充滿魅力。得體的“道歉”是你送給對方的最廉價的禮物,也是調和可能產生緊張關系的一帖靈藥……有的人往往容易把客套、寒暄甚至是聊天這些基礎的交往行為看作是虛偽、庸俗和毫無意義的東西,在思想上加以排斥,在行動上加以抵制。這樣的人違背了人類的群體性特征,在交際上會屢屢受挫,連連吃虧。
客套并不一定是在語言上,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點一下頭,微笑一下,或給對方送些小禮物,凡此種種,都屬于客套的范疇。換句話來說,客套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客套是一種禮節,如果客套運用得好,會使你收到意外的驚喜。
日本松下電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是個很講客套的人。他在交托下屬去執行某一件事時,會說:“這件事拜托你了。”遇到員工時,他會鞠躬并說“謝謝你”“辛苦了”之類的客套話,有時會親自給員工斟一杯茶,或者送給員工一件小禮物。就是因為這種客套,員工才毫無怨言地為他盡心竭力。
人類是一種感情的動物,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際關系正是出于人類感情交流的需要。客套是溫暖的,能加深對方的了解、親切關系,增加友誼,彼此之間的關系因為客套而發生變化,心理距離也會隨之縮短,感情自然有了呼應和共鳴。
在人際交往中,要想使別人怎么對你,你首先就要學會如何對待別人。客套一下,看似平常,可它卻能引起人際間的良性互動,成為交際、辦事成功的促進劑。
沒話也要找話說,營造熱絡的氣氛
話題是初步交談的媒介,是深入細談的基礎,是縱情暢談的開端。沒有話題,談話是很難順利進行下去的。要想營造熱絡的氣氛,沒話題也要找話題。
不善言談在交際場中很容易陷入尷尬局面。要想成為好人緣的人,首先必須掌握沒話找話的訣竅。沒話找話說的關鍵是要善于找話題,或者根據某事引出話題。
好話題的標準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談;大家感興趣,愛談;有展開探討的余地,可深談。那么,怎么找到話題呢?
眾人都關心的話題
面對眾多的陌生人,要選擇大家關心的事件為話題,把話題對準大家的興奮中心。這類話題是大家想談、愛談又能談的,人人有話,自然能說個不停了。
借用新聞或身邊的材料
巧妙地以彼時、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為題,借此引發交談。有人善于借助對方的姓名、籍貫、年齡、服飾、居室等即興引出話題,常常收到好的效果。“即興引入”法的優點是靈活自然、就地取材,其關鍵是要思維敏捷,能做由此及彼的聯想。
提問的方式
向河水中投塊石子,探明水的深淺再前進,就能有把握地過河。與陌生人交談,先提一些“投石”式的問題,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談,便能談得更為自如。
找到共同愛好
問明陌生人的興趣,循趣發問,能順利地進入話題。如對方喜愛足球,便可以此為話題,談最近的精彩賽事、某球星在場上的表現,以及中國隊與外國隊的差距等,都可以作為話題而引起對方的談興。引發話題,類似“抽線頭”“插路標”,重點在“引”,目的在導出對方的話茬兒。
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談得攏。我國有許多“一見如故”的美談。陌生人要能談得投機,要在“故”字上作文章,變“生”為“故”。下面是變“生”為“故”的幾個方法:
適時切入。看準情勢,不放過應當說話的機會,適時地“自我表現”,能讓對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談是雙邊活動,光了解對方,不讓對方了解自己,同樣難以深談。陌生人如能從你“切入”式的談話中獲取教益,雙方會更親近。
借用媒介。尋找自己與陌生人之間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語言,縮短雙方距離。如見一位陌生人手里拿著一件什么東西,可問:“這是什么?……看來你在這方面一定是個行家。正巧我有個問題想向你請教。”對別人的一切顯出濃厚興趣,通過媒介物引發表露自我,交談也會順利進行。
留有余地。留些空缺讓對方接口,使對方感到雙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談是和諧的,進而縮短距離。
有經驗的記者能通過觀察和分析,迅速與對方套上近乎,找到一個可以引起雙方話題的共同點,打破那種不知從何談起的場面。
一位記者去采訪一位教師,行前有人說這位老師性格有點古怪,經常三言兩語就把人打發了。記者到學校去找時,他正在跟傳達室的人發脾氣。記者一聽他說話的口音是山西人,心里暗暗高興,因為他也是山西人。后來,他們的交談就從家鄉談起,越談越熱乎,這一段題外話也為正題作了很好的鋪墊。
在交際過程中,談話時要善于尋找話題,這樣才能很快熟悉起來。有位交際大師指出:交談中要學會沒話找話的本領。
交際中要有情感共鳴點
要拉近雙方感情,使得場面更和諧,就一定要找到對方感情的突破口,只有情感上有了共鳴,交談才能繼續下去。
日常交往并不是總在熟人間進行,有時你甚至要闖入陌生人的領地。當進入一個陌生的家庭、環境時,要迅速打開局面,首先要尋找理想的“突破口”。有了“突破口”,便可以以點帶面或由此及彼地發揮開去,從而實現讓對方在感情上接受你的效果。
紐約某大銀行的喬·理特奉上司指示,秘密進入某家公司進行信用調查。正巧理特認識另一家大企業公司的董事長,這位董事長很清楚該公司的行政情形,理特便親自登門拜訪。
當他進入董事長室,才坐定不久,女秘書便從門口探頭對董事長說:
“很抱歉,今天我沒有郵票拿給您。”
“我那12歲的兒子正在收集郵票,所以……”董事長不好意思地向理特解釋。
接著理特便開門見山地說明來意,可是董事長卻含糊其詞,一直不愿作正面回答。理特見此情景,只好離去,沒得到一點兒收獲。
不久,理特突然想起那位女秘書向董事長說的話,同時也想到他服務的銀行國外科每天都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那上面有各國的郵票。
第二天下午,理特又去找那位董事長,告訴他是專程替他兒子送郵票來的。董事長熱誠地歡迎了他。理特把郵票交給他,他面露微笑,雙手接過郵票,就像得到稀世珍寶似的自言自語:“我兒子一定高興得不得了。啊!多有價值!”
董事長和理特談了40分鐘有關集郵的事情,又讓理特看他兒子的照片。之后,沒等理特開口,他就自動地說出了理特要知道的內部消息,足足說了一個鐘頭。他不但把所知道的消息都告訴了理特,又招來部下詢問,還打電話請教朋友。理特沒想到區區幾十張郵票竟讓他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人常說:要討一個母親的歡心,那就去贊揚她的孩子。找到情感共鳴,溝通自然會順暢。
面對不同人有不同的客套話
不同的人所關注和喜歡的東西也會不同,面對不同的人,我們要學會說不同的客套話。只有說話得當,客套話才能引起對方的興趣,談話才能持續下去。
有一個年輕的漁夫,一天收網的時候,發現網里有一個舊瓶子。他把瓶塞打開,突然一陣濃烈的煙霧噴出來,很快變成一個比山還大的巨魔。
這時,巨魔突然笑著說“哈哈!年輕人,你把我救出來,本來我應該感謝你的,可是,你做得太遲了,倘若你早幾年把我救出來,你就可以得到一座金山啦!唉,又讓我等了500年,我太不耐煩了,我已經許了惡愿,要把救我出來的那個人一口吃掉!”
那年輕人吃了一驚,但立即鎮定地說:“喲,這么小的一個瓶子,怎么能把你盛下呀,你一定在說謊,你再回到瓶子里讓我看看吧。”
那巨魔聽后,竟大笑說:“哈哈哈哈,我不會上當的!《天方夜譚》早把這個古老的故事說過了,我如果再鉆入瓶子里,你把塞子塞上,我不就完蛋了嗎?”
“你看過《天方夜譚》?真是一個博學多才之士呀!你看過蘇格拉底的哲學著作嗎?”
“哼!這500年來,我躲進瓶子里,窮讀天下的經典著作,苦苦修行,莫說是西方的巨著,連中國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我都念得熟透了。”
“啊,那么《史記》你也頗有研究吧?墨子的著作也有涉獵嗎?”
“別說了,經史子集無一不通!”
“不過,我想你一定沒有見過《紅樓夢》的手抄本,這是一部難得一見的版本呢!”
“哼!你這個小子太小覷我了,這本書的收藏者正是我呀!讓我拿出來給你開開眼界吧!”
剛說完,只見巨魔立即又化作一陣濃煙,徐徐進入瓶子里。這時候,年輕的漁夫不再遲疑,連忙用瓶塞堵住了瓶子。
每個人都有可能是他興趣所在領域的專家,激發對方的興趣,你不僅會獲得新知,有時加以利用,還能夠逢兇化吉。年輕的漁夫就是因為這一點降服了巨魔。
與對方能夠暢談的原則,就是能夠順著對方的喜好,與他人融洽地交談。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對于不同類型的人要用不同的交談方式。
人際關系型
如果對方時常提到自己和某個人的關系,或是某個人和另一個人的關系,就代表他對人際關系很有興趣。如果你讓他知道你也懂得人際關系學,那么,他就會很喜歡和你談下去。
邏輯思維型
如果這個人說話有條理、很利索,而且用詞精確,這種人通常喜歡有邏輯性地去思考,談話滴水不漏。因此在對話時,你不能只是說出自己的感覺,盡量調動自己的“分析”因子,去分析事物背后的道理。
情感豐富型
當你討論到對于某個人或某件事情的想法,如果對方說出“這個人好可憐……”之類的話,代表他情感豐富,凡事憑感覺,而且好惡分明。面對這種人,不要談理論、講求邏輯分析,他對此可能一點興趣也沒有。
藝術欣賞型
這種人喜歡談論美術或音樂等話題,你可以和對方討論最近最熱門的商品設計或是音樂表演等,請教對方的意見,不僅讓對方有一個表現的機會,你也能從中學到一些知識。
有一位學者曾說過:“如果你能和任何人連續談上10分鐘而讓對方產生興趣,那你便是一流的說話高手。”兩個陌生人初次見面,如果不能善用機會,找出話題,說不好該說的客套話,必然不能取得交談的成功。談論別人感興趣的事物,會使人感覺受到尊重,同時也是一種深刻了解別人,并與之愉快相處的方式。
公眾場合的致詞要體面
不管是什么樣的演講,即興的還是事先有準備的,說話人都是為了達到一些目的。在公眾場合致辭是有一定技巧的,當你掌握好了這些技巧,便會贏得他人的掌聲。
在各種正式場合,與會者都要發表演講,無論何種演講,說話人都是為了達到一些目的。例如,在歡迎外賓的招待會上,主人要致歡迎辭,外賓要致答謝辭;在宴會上,主人要致祝酒詞,外賓要致答謝辭;在歡送外賓的會議或酒宴上,主人要致歡送辭,外賓要致告別辭等。這些致辭根據各自的特定場合,各有其特定目的和表達方式。
熱情洋溢、語言明快、詞句精練、全文緊湊是歡迎辭、歡送辭和祝酒詞的特點。當你的言辭里流露出樸實的感情,那么一定可以增進賓主之間的友誼,從而為自己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這類致辭常由“引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組成。“引言”部分首先對遠道而來的貴賓表示歡迎;“正文”部分根據特定情況,或介紹對方來訪的原因、事情的安排,或贊揚對方的才華、功績,或強調賓主雙方的關系等;“結語”部分是再度表示歡迎或祝愿之類的言辭。
答謝辭和告別辭中,“引言”部分對主人的歡迎(歡送)表示感激。答謝辭的“正文”部分應闡明來訪者的友好來意和做好某事的愿望;告別辭的“正文”部分應著重說明在訪問或出席會議期間受到東道主的歡迎和款待使自己深受感動。最后再次表示感謝或對未來表示良好的祝愿。
迎送致辭
致辭一般由主人或單位領導、集體代表先致,然后由被迎送者致答謝賓辭。歡迎時,主辭可代表組織或在場者表達對新增成員的喜悅與日后團結共事的愿望;賓辭則要對熱忱地歡迎表示感謝,申明自己希望在大家的支持和幫助下作出貢獻的決心。歡送時,主辭應充分肯定被送者的成績和優點,勉勵被送者繼續進步,表達依依不舍的心情。需要指出被送者不足之處時,可視對象和會議氣氛,有的率爾直言,有的則以提出希望的方式暗示。賓辭則要以感謝大家長期以來的關懷和幫助為主,陳述事實、抒發感情,以惜別之心懷、寄意于未來。無論迎送,致辭均應熱情、誠摯,以互相勉勵為主。
賀慶致辭
賀慶活動中,通常先致賓辭,表示祝賀與勉勵;再致主辭,表示感謝與“百尺竿頭,更進一層”的決心。有時,也可倒過來,譬如在賀慶宴會上,往往先由主人致祝酒詞,爾后再由賓客致答謝辭。賀辭宜熱烈而有分寸,祝酒詞須凝練而不含糊,答謝辭要情意真摯,樸實動人,不說空話。
婚喪致辭
婚喪致辭時,氣氛迥然有異。祝賀新婚,賓辭可突出婚姻之美滿,并祝愿新婚夫婦相親相愛,白頭偕老。語詞可幽默俏皮一些,以增添歡樂氣氛,但不要庸俗油滑。主辭則要陳謝意贊友情,由衷而出,落落大方。喪事上,賓辭可深情緬懷死者、激勵后人;主辭于答謝之外,要讓人看到從悲痛中振作精神的姿態。
聯誼致辭
聯誼活動的目的在于融洽感情、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除了事先已經有安排的情況外,雙方都應該爭取先行致辭,以示主動。主辭、賓辭要分別為客人的到來與主人的盛情表示榮幸或感謝。同時,都要暢敘友誼,展望未來更密切的合作,祝賀聯誼活動圓滿成功、與會者健康歡樂。聯誼致辭要有鼓動性、語言亦莊亦諧,但“莊”不可說教,“諧”不可無聊,均以“雅俗共賞”為佳。
評聘致辭
主辭一般先致,再答以賓辭。評聘致辭通常以嚴肅為主,但也不須過于刻板,造成沉悶空氣。主辭對受評聘者可多予褒獎,并表示殷殷之期望,使受評聘者從鼓勵中看到自身的價值,萌生努力工作的意愿和激情。賓辭則要表達這種感受和決心。必要時,雙方可簡要提出一些希望或建議。
參觀、檢查致辭
參觀者與檢查者身份不同,但“入鄉隨俗”,都要表示對被參觀、檢查一方的尊重。因此,宜主辭先致,賓辭后致。主辭表示歡迎,希望參觀、檢查者多提批評意見,措辭要誠懇,不能有虛情假意。賓辭貴在實事求是,要報以誠摯;多予贊揚,以公正的語言評是論非,同時勿忘感謝熱情的接待或對被檢查者提出希望。參觀、檢查致辭,有參觀、檢查之前與后的區別,致辭內容要考慮這個因素。
致辭是一種公開的表白,你既有表現口才的機會,也有暴露弱點的可能。所以,就是即興致辭,也要盡量細擬腹稿。致辭時,神態要自然、落落大方,不能扭扭捏捏,也不要故意賣弄。要盡量減少口頭禪。
引起親切感的說話方法
對于初次見面以及了解不深的人,如何借語言消除彼此之間的陌生感,縮短隔閡,以獲得信賴,是一門大學問。
借由關心對方的家人或使用流行語引起強烈的親切感,產生“同伙意識”,別人當然樂意與你交往。自古以來,許多政治家都具有使人覺得親切的本事。他們懂得運用人性的各項特點,使人心悅誠服,無條件地接受領導。
河野一郎是日本一位政治家,十分懂得利用人們的微妙心理,借巧妙的客套話使人大受感動。
1959年,他在紐約旅行時,巧遇了多年不見的好友米倉近。他鄉遇故知,兩人非常高興地握手寒暄,互道近況,暢談甚歡。各自回到旅館之后,河野一郎立刻撥了一通國際電話給米倉近在東京的妻子:“我叫河野一郎,是米倉近的老朋友,你先生在紐約一切都很好。”
米倉近的妻子感激莫名,頓時熱淚盈眶。一直到后來,米倉夫婦還經常向人談論起這件事。
人在潛意識里,總是會特別惦念自己的父母、妻子等關系親近的人。一旦發現對方也在關心著自己關心的人,或者具有相同的關心心態,大都會產生認同感。利用這種共同的心理傾向,先使人產生親切感,接下來,自然能夠成為受人歡迎的人物。
在日常生活中,常把“令尊好”“嫂夫人好”“孩子們可好”等問候語掛在嘴邊,必能使他人覺得備受關心,深深感動。
有位知名播音員非常受觀眾歡迎,經常率團到各地巡回演出。每到一個新的地方,他一定要套用一兩句當地的用語,以拉近和觀眾之間的距離。
這些事例,都基于同一原則——贏取親切感。借由關心對方的家人,或是使用流行語、當地的方言,可以引起強烈的親切感,產生同屬一個團體的歸屬意識,強調“同伴”“同伙”的關系,別人當然樂于與你交往。此外,巧妙選擇稱呼對方的方式,也能夠成功營造同伙意識,增加親切感。
由于工作的關系,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經常和美國人往來。
在談話當中,他發現西方人講話時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習慣把對方的名字掛在嘴邊,例如“謝謝您,多湖先生”“多湖先生,你的英文還不太行呢。”“再見了,多湖先生”等。但是東方人多半只喊對方的官銜或職名,在交際應酬中,總是不習慣直呼名字。
兩種不同的稱呼方式會導致不同效果,在與人交談時,西方人透過稱呼對方的名字,能夠輕易獲得親切感,進一步促進彼此之間情感的交流。
稱呼別人的名字,不以官銜、地位、職位等面具的虛飾稱呼,多能夠縮短彼此之間的心理差距,于無形中產生親切感,是把話說得更巧妙的有效技巧。
抓準說客套話的時機
在交際場合說點客套話是非常必要的。恰到好處的客套話,可以贏得他人的歡心,從而增加彼此的感情。但是,客套話并不是說得越多越好,有時候說客套話也得注意場合。如果不分場合地說客套話,很可能給別人留下輕浮與虛偽的印象。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與人之間相處、交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一踏入社會,交際的機會就多了,這些交際包括去別人家里做客、赴宴、會議,以及其他聚會等。不管你對交際滿不滿意,客套話一定要講。
什么是客套話呢?
客套話就是讓主人高興的話。既然說是客套話,必須十分得體中聽,這種話不一定代表你內心的全部想法,也不一定完全合乎事實,但講出來之后,就算主人明知你“言不由衷”,也會感到高興。
客套話是日常交際中常見的現象之一,而說客套話也是一種交際的技巧和生存智慧。從日常社交來看,你至少需要學會以下幾種客套話。
當面贊揚他人的話。你可以稱贊別人的孩子聰明可愛,稱贊別人的衣服大方漂亮,稱贊別人教子有方等。這種客套話所說的有的是實情,有的則與事實存在相當的差距,有時正好相反,但這種話說起來只要不太離譜,聽的人十有八九都會感到高興。
當面答應他人的話——如“我會全力幫忙的”“這事包在我身上”“有什么問題盡管來找我”等,這種話有時是不說不行,因為當面拒絕場面會很難堪,不時甚至會讓人不高興。用客套話先打發一下,能幫忙就幫忙,幫不上忙或不愿意幫忙再找理由,總之,有緩沖的作用。
在很多情況下,客套話我們不想說還不行,因為不說,會對你的人際關系造成影響。
到別人家做客時,一定要感謝主人的邀請,并盛贊飯菜的精美豐盛可口,并看實際情況,稱贊主人的室內布置,小孩的乖巧聰明……
赴宴時,要稱贊主人選擇的餐廳和菜色,當然感謝主人的邀請這一點絕不能免。
參加酒會,要稱贊酒會的成功,以及你如何有“賓至如歸”的感受。
參加會議,如有機會發言,要稱贊會議準備得周詳。
參加婚禮,除了夸獎菜色豐富之外,一定要記得稱贊新郎新娘的“郎才女貌”。
生活中的“場面”當然不只以上幾種,至于客套話的說法,也沒有一定的標準,要視當時的情況決定。客套話切忌講得太多,要點到為止,太多了就顯得虛偽而且令人肉麻。
總而言之,客套話就是感謝加稱贊,如果你能學會講客套話,對你的人際關系必有很大的幫助,你也會成為受歡迎的人。
分清別人說的客套話
客套話大家都在說,但究竟哪些客套話是真的,那些客套話是虛言的應酬,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數。
走入社會后很多人就會發現,雖然自己名片盒里的名片越來越多,真正無話不談的朋友還是那么幾個。絕大多數的朋友,迎來送往,無非是個“你好”加上“再見”。苦惱的是,若是真正的朋友,就算相對無語,彼此也不覺得尷尬。但社交上的朋友就不同了,畢竟從見面到分手之間的一段空白還是要去填的。善于應酬的人,也就是公認的社交高手,總能漂亮地完成使命,讓彼此輕松愉悅地度過一段時間;反之,則空留尷尬的笑臉和一段難熬的時間。
一個法資公司的大老板每年環球巡游一次,聽各國首席執行官們述職。當然,也順便見一下各國雇員。只是全球數萬張面孔,哪兒記得過來?于是他每年都問同樣的三個問題:你是哪個大學畢業的?學的是什么專業?何時來到我們公司的?除了首席執行官們之外,公司其余的人每年要回答一次。
大多數員工對待這三個問題就像對待元首閱兵一樣,把答案像口令一樣喊出來而已,從不奢望自己能被大老板記住,除了一個信息技術工程師。他每次回答完“我的專業是建筑設計”之后,都會解釋一下為何原來的建筑設計師會轉行到信息技術領域。這是個漫長的故事,但大老板老是記不住,于是他連續講了三年。第四年,當他又開始講第四次的時候,大老板制止了他:“好像有個挺長的故事是嗎?無論如何,我代表公司感謝你的努力工作。”可憐的人只好把他那感人的奮斗史收了起來。
老板只是在客套一下,誰知他竟當了真。
坐上大老板的位置后,也許不用再花心思設計機靈的客套話;但下屬就不同了,場面上反應機敏與否,直接關系到將來的前程。
一次會議的中場休息之后,許多人遲到。大老板面露慍色。大部分人默默地進來,默默地入座,空氣十分凝重。只有一個中層女經理人未到,話先到:“哎呀呀,衛生間的隊好長啊。老板,你怎么雇了這么多女人啊!”一句話把大老板逗樂了。
在一個雞尾酒會上,有個商人模樣的外國人過來打招呼,琳達馬上放下冰橙汁,與他握手。他笑問琳達:“為什么你的手冰冰的呀?”她忙著解釋,朝那杯冰橙汁亂指。他馬上搖頭:“不不不,你只需要說‘但我的心是熱的’就行了。”
一句話提醒了琳達。
其實他并不關心為何琳達的手是冷的,而琳達也并無義務解釋為何自己的手是冷的。不過是兩個陌生人找個話題混個臉熟而已,什么話開心,什么話可以博個笑臉,就講什么話。
客套話人人都在說,但究竟所說的客套話那些是真的,那些只是基于社交的禮節虛言的應付,我們的心中要有個數,這樣就不至于因為沒有分清對方的客套話而造成尷尬的局面。
給別人面子就是給自己面子
說話一定要給別人留情面,要知道給別人面子就等于是給自己面子,這樣彼此之間才好相處。
“人要臉,樹要皮”,讓你有面子的最有效方法:先給別人一點面子。
有位文化界朋友,每年都會受邀參加某單位的雜志評鑒工作。這項工作雖然報酬不多,但卻是一項榮譽,很多人想參加卻找不到機會,也有人只參加一兩次,就再也沒有機會了。有人問這位文化界人士,為何他能年年有此“殊榮”。他在年屆退休,不再參加此項工作后才公開秘訣。
他說,他的專業眼光并不是關鍵,他的職位也不是重點,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請,是因為他很尊重別人。
他說,他在公開的評審會議上一定把握一個原則:多稱贊、鼓勵而少批評。但會議結束之后,他會找來雜志的編輯人員,私底下告訴他們編輯上的缺點。
因此雖然雜志有先后名次,但每個人都保住了面子。正因為他顧慮到別人的感受,因此無論是承辦該項業務的人員還是各雜志的編輯人員,都很尊敬他、喜歡他,當然也就每年找他當評審了。
在現代社會中,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你是個對面子無所謂的人,那么你必定是個不受歡迎的人;如果你是個只顧自己面子,卻不顧別人面子的人,那么你必定是個要吃虧的人。
人們可以吃悶虧,也可以吃明虧,但就是不能吃沒有面子的虧,要在社會上求生存,必須了解到這一點。這也就是很多人不輕易在公開場合說一句批評別人的話的原因。
年輕人常犯的錯誤是,自以為有見解,自以為有口才,逮到機會就大發宏論,把別人批評得臉一陣紅一陣白,他自己則大呼痛快。如此下去,總有一天會吃到苦頭。
事實上,給人面子并不難,也無關乎道德,大家都是在社會上生活,給人面子基本上就是一種互助。
初次見面,贊美的話要說得準
對于初次見面的人,最好避免以對方的人品或性格為談話內容,即使是贊美對方“你真是個好人”,對方也容易產生“才第一次見面,你怎么知道我是好人”的疑念及戒備心。
通常情況下,不是直接稱贊對方,而是稱贊與對方有關的事情,這種間接贊美在初次見面時比較有效。打個比方,如果對方是女性,她的服裝和裝飾品將是間接贊美的最佳對象。
唐碼和不少朋友的家人都相處得很好,其中與一位夫人的友誼甚至超過和她丈夫的友誼。本來唐碼只認識她的丈夫,那么他怎么成了她全家的朋友呢?起因是在與她初次見面的那次宴會上唐碼隨便說出的一句話。
當時,唐碼被介紹給這位朋友的夫人,由于當時沒有適當的話題,就順口說了一句“你佩戴的這個墜子很少見,非常特別”。唐碼說這句話完全是無意的,因為他根本不懂女人的裝飾品。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墜子果然很特別,只有在巴黎圣母院才買得到,這是她的心愛之物。隨便說出的這句話,使夫人聯想起有關墜子的種種往事,從此他們便成了好朋友。
要恰如其分地贊美別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稱贊不得法,反而會遭到排斥。為了讓對方坦然說出心里話,必須盡早發現對方引以為自豪、喜歡被人稱贊的地方,然后對此大加贊美。在尚未確定對方最引以為自豪之處前,最好不要胡亂稱贊,以免自討沒趣。試想,一位原本已經為身材消瘦而苦惱的女性,聽到別人贊美她苗條、纖細,又怎么會感到由衷的高興呢?
趙明長得很像一位演員。每當他和朋友一起到飯店去,初次見到他的服務小姐都會對他說:“你長得真像電影明星!”的確,無論是趙明的容貌還是氣質都與那位演員非常相似。一般而言,說某人很像名演員,是一種恭維之詞,被稱贊的人通常不會不高興。趙明的反應卻不同,他聽了服務小姐的贊美后,原本不喜歡開口的他,變得更加沉默了。
對于趙明的反應,服務小姐很是詫異。趙明的反應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服務小姐的贊美根本不得法。趙明了解自己的缺點,就是容易給人冷漠的印象,而那位電影明星在屏幕上所扮演的正是冷酷無情的角色。所以,如果說他酷似那位電影明星,這哪里是在贊美,分明是指出了趙明的缺點。
另外,從第三者口中得到的情報有時在初次見到對方時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所得到的情報當面夸獎對方,當然也會為自己贏得主動。但是,如果你將這些情報、傳言直接轉述給對方,恐怕只會遭到冷遇。所以,贊美之詞一定要說得準確,才能幫助你進一步開展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