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凌晨四點半:哈佛大學教給青少年的成功秘訣
- 邢群麟
- 1859字
- 2019-09-16 11:40:55
勇于挑戰自己的缺憾
對于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海倫·凱勒
湯姆·鄧普生出生的時候,只有半只腳和一只畸形的右手。但是,小鄧普生的父母卻并不因此而沮喪,也從來不讓他因為自己的殘疾而感到不安。
結果是,在他們的鼓勵和幫助下,鄧普生竟然能夠把同齡人能做的事情都能做得非常好。比如說,如果別的孩子能走16千米,那么小鄧普生也就同樣能走完16千米。后來,他要踢橄欖球了。經過一段時間,當他和別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他十分吃驚地發現,他能夠和他們一樣把球踢得同樣遠。
于是,他不禁對自己更加充滿信心。他找人為他專門設計一只鞋子,參加了踢球測驗,最終他竟然獲得了沖鋒隊的一個球員資格。
但是沖鋒隊的教練卻盡量委婉地告訴他,說他“不具有做職業橄欖球員的條件”,促使他去試試其他的事情。
最后,他申請加入新奧爾良圣徒隊,并且請求教練能給他一次機會。圣徒隊的教練雖然心存疑慮,但是看到這孩子這么自信,便對他有了好感,因此就收下了他。
兩個星期后,圣徒隊的教練對他的印象更深了,因為他在一次友誼賽中一腳將球踢出了50米遠并得分。
這是一個偉大而又激動人心的時刻,球場上坐滿了66000名球迷。球是在約26米線上,比賽只剩下幾秒鐘,球隊把球推進到41米線,但是到這個時候可以說已沒有時間了。
“鄧普生,進場踢球。”教練大聲說。
湯姆進場的時候,他知道他的隊距離分線有50米遠,是由巴第摩爾雄馬隊的英雄畢特·瑞奇踢出來的。
球傳接得很好,鄧普生一腳全力踢在球身上,球筆直地前進。但是球踢得夠遠嗎?全場的球迷屏住了自己的呼吸。
接著終端得分線上的裁判舉起了雙手,得了3分,球在球門橫桿上幾厘米的地方越過。
最終,鄧普生所在的新奧爾良圣徒隊取得了勝利。
球迷們狂呼亂叫,他們為踢得最遠的一球而興奮,要知道,這是只有半只腳和一只畸形的手的球員踢出來的!
“真是讓人難以相信。”有人大聲叫。
但是鄧普生卻只是笑了笑。他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們告訴他的是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
鄧普生這一表現使他成為了圣徒隊的球員。
在以后的賽季中,他為自己的球隊贏得了99分。
他之所以創造這么了不起的記錄,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們從來沒有告訴我,我有什么不能做的。”
湯姆·鄧普生的成功是一個勇于挑戰自己缺憾而取得成功的感人事例。
和湯姆·鄧普生一樣,蒂尼·伯格斯也是一個勇于挑戰自身缺憾的人,他不僅沒有因為自身的缺憾而自卑,相反,他把自身的缺憾變成了自己的一種優勢,這種精神,尤其值得青少年學習。
美國NBA聯賽中有一個夏洛特黃蜂隊,黃蜂隊有一位身高僅1.60米的運動員,他就是蒂尼·伯格斯——NBA最矮的球星。伯格斯這么矮,怎么能在巨人如林的籃球場上競技,并且躋身大名鼎鼎的NBA球星之列呢?這是因為伯格斯的自信。
伯格斯自幼十分喜愛籃球,但由于身材矮小,伙伴們瞧不起他。有一天,他很傷心地問媽媽:“媽媽,我還能長高嗎?”媽媽鼓勵他:“孩子,你能長高,長得很高很高,會成為人人都知道的大球星。”從此,長高的夢想像一粒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長高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不可扼制。
“業余球星”的生活即將結束了,伯格斯面臨著更嚴峻的考驗——1.60米的身高能打進職業賽嗎?

伯格斯橫下心來,決定要憑自己1.60米的身高在高手如云的NBA賽場中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別人說我矮,反倒成了我的動力,我偏要證明矮個子也能做大事情。”在威克·福萊斯特大學和華盛頓子彈隊的球場上,人們看到蒂尼·伯格斯簡直就是個“地滾虎”,從下方傳的球90%都被他收走……
后來,憑借精彩出眾的表現,蒂尼·伯格斯加入了實力強大的夏洛特黃蜂隊,在他的一份技術分析表上寫著:投籃命中率50%,罰球命中率90%……
一份雜志專門為他撰文,說他個人技術好,發揮了矮個子重心低的優點,成為一名使對手害怕的斷球能手。“夏洛特的成功在于伯格斯的矮”,不知是誰喊出了這樣的口號。許多人都贊同這一說法,許多廣告商也推出了“矮球星”的照片,上面是伯格斯淳樸的微笑。
成為著名球星的伯格斯始終牢記著當年他媽媽鼓勵他的話,雖然他沒有長得很高很高,但可以告慰媽媽的是,他已經成為人人都知道的大球星了。
身高1.60米的伯格斯能夠成為一名球藝出眾的NBA明星,關鍵就在于他相信自己,并能夠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身高優勢”,使自己成為夏洛特黃峰隊里的超級斷球手。伯格斯的成功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無論是誰,只要相信自己,努力進取,劣勢也可以變成自己的優勢,弱項也可以轉成自己的強項。
事實上,缺憾并不是自卑的理由。一個人要敢于正視自己的缺點,尤其是對年輕人而言,不要因為自己的一些缺憾而放棄成功的信心,要讓自己的缺點成為自己上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