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人生沒有真正的難題
- 感謝折磨你的人
- 邢群麟編著
- 7366字
- 2019-08-23 09:57:10
日子難過,更要認真地過
當你埋怨被苦日子折磨時,你是否想過,其實這境遇只是由于你不認真對待生活造成的呢?日子難過,更要認真地過。
有個學者說過:“人生的棋局,只有到了死亡才會結束,只要生命還存在,就有挽回棋局的可能。”
生活拮據,日子難過,大部分人的生活都過得很辛苦。但是,在你埋怨苦日子折磨人的時候,不妨仔細想想,在這些難過的日子當中,你認真生活了幾天?
地鐵上,兩個年紀40歲左右的女人在說話,一個說:“這日子真的是沒法過下去了,我真是再也受不了了。他居然跟我說要把房子賣了,你想想,把房子賣了我們住到哪里去啊?沒想到跟了他這么多年,現在居然落到這樣的田地。”
另一個說:“那不行啊,就算是把房子賣了,這樣下去也是坐吃山空,還是要想辦法讓他出去工作才行。”
“誰說不是呢?!可是他要是肯聽我的就好了。現在他什么朋友都沒有,什么人也不愿意見,整天待在家里,孩子也怕他,隨時都會發火,我都煩死了。這樣的日子難過死了,死了倒還痛快了。”
“唉……”
原來這個家里的男主人,下崗了之后也找過幾個工作,但做了一段時間都不成功,意志愈加消沉。于是女主人對他越來越不滿意,軟的硬的都沒什么用,于是家里開始硝煙彌漫,大吵小吵沒有斷過。
眼看著家里就女主人一個人上班以維持家用,她心里也著急,可是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來讓老公重整旗鼓。男主人于是提出把房子賣了租房子住,于是又展開了新一輪的戰爭。
女人開始感嘆,當初怎么嫁了這樣的男人,還不如嫁給×××。她說,“這日子過不下去了!”
人生就是這樣:苦多于樂!
美國教育學家喬治·桑塔亞納說:“人生既不是一幅美景,也不是一席盛宴,而是一場苦難。”不幸的是,當你來到這世界那一天,沒有人會送你一本生活指南,教你如何應付命運多舛的人生。也許青春時期的你曾經期待長大成人以后,人生會像一場熱鬧的派對,但在現實世界經歷了幾年風雨后,你會幡然醒悟,人生的道路原來布滿荊棘。
無論你是老是少,都請不要奢望生活越過越順遂,因為你會發現大家的日子都有些難熬。再怎么才華橫溢、家財萬貫,照樣逃離不了挫折困頓。人人都要經歷某種程度的壓力和痛苦,而且難保不會遇上疾病、天災、意外、死亡及其他不幸,誰都無法做到完全免疫。就算成功人士也會承認這是個需要辛苦打拼的世界。精神分析學家榮格主張:人類需要逆境;逆境是邁向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他認為遭遇困境能幫助我們獲得完整的人格與健全的心靈。
人的一生總有許多波折,要是你覺得事事如意,大概是誤闖了某條單行道。也許你曾擁有一段諸事順利的日子,于是志得意滿的你開始以為你已看穿人生是怎么回事,一切如魚得水,悠游自在。可惜就在你相信自己蒙天賜之福時,卻發生了好運化為烏有的意外。
美國作家諾瑞絲擁有一套輕松面對生活的法則:人生比你想象中好過,只要接受困難、量力而為、咬緊牙關就過去了。你跨出的每一步,都能助你完成學習之旅。面臨生活考驗時,耐力越高,通過的考驗也越多。所以要放松心情,靠意志力和自信心沖破難關。
保持積極的人生觀,可以幫助你了解逆境其實很少危害生命,只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憤慨,何況一定的壓力也有好處。舒適安逸的生活無法帶給人快樂與滿足,人生若是少了有待克服的障礙、有待解決的問題、有待追求的目標、有待完成的使命,便毫無成就感可言了。
人生是一次學習的過程,接二連三的打擊則是最好的生活導師。享樂與順境無法鍛煉人格,逆境卻可以。一旦征服了難關,遇到再糟的情況也不會驚慌。人生有甘也有苦,物質環境的優劣與生活困厄的程度毫無瓜葛,重要的是我們對環境采取何種反應。接受好花不常開的事實,日子會優哉許多。記住這句話:人生苦多于樂,不必太在乎。
沖出自己編織的“心理牢籠”
世界上最難攻破的不是那些堅固的城堡和城池,而是自己為自己編織的“心理牢籠”,要想走上成功的道路,擺脫不順的現狀,必須沖出自己編織的“心理牢籠”。
很多時候,一個人沒有獲得成功,在境況不算差的時候,依然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原因往往很簡單,那就是他們陷入了自己所編織的“心理牢籠”中不能自拔。
因此,如果你渴望成功,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被自己編織的“心理牢籠”困住。
一個人在他20多歲時被人陷害,在牢房里待了10年。后來冤案告破,他終于走出了監獄。出獄后,他開始了幾年如一日的反復控訴、咒罵:“我真不幸,在最年輕有為的時候竟遭受冤屈,在監獄度過本應最美好的一段時光。那樣的監獄簡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狹窄得連轉身都困難,唯一的窄小窗口里幾乎看不到陽光,冬天寒冷難忍;夏天蚊蟲叮咬……真不明白,上帝為什么不懲罰那個陷害我的家伙,即使將他千刀萬剮,也難以解我心頭之恨啊!”
75歲那年,在貧病交加中,他終于臥床不起。彌留之際,牧師來到了他的床邊,說:“可憐的孩子,去天堂之前,懺悔你在人世間的一切罪惡吧……”
牧師的話音剛落,病床上的他聲嘶力竭地叫喊起來:“我沒有什么需要懺悔,我需要的是詛咒,詛咒那些施予我不幸命運的人……”
牧師問:“您因受冤屈在監獄待了多少年?離開監獄后又生活了多少年?”他惡狠狠地將數字告訴了牧師。
牧師長嘆了一口氣:“可憐的人,您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對您的不幸,我真的感到萬分同情和悲痛!他人囚禁了你區區10年,而當你走出監牢本應獲取永久自由的時候,您卻用心底里的仇恨、抱怨、詛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0年!”
一位公司職員,一天覺得自己好像生病了,就去圖書館借了本醫學手冊,看該怎樣治自己的病。他一口氣讀完了該讀的內容,然后又繼續讀下去。當他讀完介紹霍亂的內容時,方才明白,自己患霍亂已經幾個月了。他被嚇住了,呆呆地坐了好幾分鐘。
后來,他很想知道自己還患有什么病,就依次讀完了整本醫學手冊。這下可明白了,除了膝蓋積水癥外,自己身上什么病都有!
他非常緊張,在屋子里來回踱步。他認為:“醫學院的學生們,用不著去醫院實習了,我這個人就是一個各種病例都齊備的醫院,他們只要對我進行診斷治療,然后就可以得到畢業證書了。”
他迫不及待地想弄清楚自己到底還能活多久!于是,他就搞了一次自我診斷:先動手找脈搏,起初連脈搏也沒有了!后來他才突然發現,脈搏一分鐘跳140次!接著,他又去找自己的心臟,但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他感到萬分恐懼,最后他認為,心臟總會在它應在的地方,只不過自己沒找到罷了……
他往圖書館走時,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而當他走出圖書館時,卻被自己營造的“心理牢籠”所監禁,完全變成了一個全身都有病的老頭。
他去找醫生,一進醫生的家門,他就說:“親愛的朋友!我不給你講我有哪些病,只說一下沒有什么病,我的命不會長了!我只是沒有得膝蓋積水癥。”
醫生給他做了診斷,坐在桌邊,在紙上寫了些字就遞給了他。他顧不上看處方,就塞進口袋,立刻去取藥。趕到藥店,他匆匆把處方遞給藥劑師,藥劑師看了一眼,就退給他說:“這是藥店,不是食品店,也不是飯店。”
他很驚奇地看了藥劑師一眼,拿回處方一看,原來上面寫的是:“煎牛排一份,啤酒一瓶,6小時一次;走1000米路程,每天早上一次。”他照這樣做了,一直健康地活到現在。
這位職員幸虧治療及時,否則一定會被自己營造的“心理牢籠”所囚禁,最后非得病不可。
人的心理牢籠千奇百怪、五花八門,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些所謂的“心理牢籠”都是人自己制造的。別人對自己不好,就充滿仇恨、詛咒;自己做錯了一點事情,就老是責備自己的過失;有些人總是嘮叨自己的坎坷往事和不平待遇,有些人念念不忘生活和疾病所帶來的痛苦……
時間一長,個人就會不知不覺地把自己囚禁在“心獄”之中,就像故事中的那個可憐的人那樣,至死都沒有覺悟,哪還有時間去追求成功呢?
一個渴望有所成就的人,必須走出自己的“心獄”。
改變你生命的視角
一個人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必須首先改變自己的視角。生活中的難題也許在你改變了視角之后,就不難了。
1941年,美國洛杉磯。
深夜,在一間寬敞的攝影棚內,一群人正在忙著拍攝一部電影。
“停!”剛開拍幾分鐘,年輕的導演就大喊起來,一邊做動作一邊對著攝影師大聲說:“我要的是一個大仰角,大仰角,明白嗎?”
又是大仰角!這個鏡頭已經反復拍攝了十幾次,演員、錄音師……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已累得筋疲力盡。可是這位年輕的導演總是不滿意,一次次地大聲喊“停”,一遍遍地向著攝影師大叫“大仰角”!
此時,已是扛著攝影機趴在地板上的攝影師再也無法忍受這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站起來大聲吼道:“我趴得已經夠低了,你難道不明白嗎?”
周圍的工作人員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有些幸災樂禍地看著他們。年輕的導演鎮定地盯著攝影師,一句話也沒有說,突然,他轉身走到道具旁,撿起一把斧子,向著攝影師快步走了過去。
人們不知道這位年輕的導演會做怎樣的蠢事。就在人們目瞪口呆的注視下,在周圍人的驚呼聲中,只見年輕的導演掄起斧子,向著攝影師剛才趴過的木制地板猛烈地砍去,一下、兩下、三下……把地板砸出一個窟窿。
導演讓攝影師站到洞中,平靜地對他說:“這就是我要的角度。”就這樣,攝影師蹲在地板洞中,無限壓低鏡頭,拍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仰角,一個從未有人拍出的鏡頭。
這位年輕的導演名叫奧遜·威爾斯,這部電影是《公民凱恩》。電影因大仰拍、大景深、陰影逆光等攝影創新技術及新穎的敘事方式,被譽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至今仍是美國電影學院必備的教學影片。
拍電影是這樣,對待人生更是如此,如果你的視角很低、很小,你怎么能看到難過的日子后面的希望和快樂呢?
改變你的視角,你就能看見一個不一樣的人生,擁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世上沒有“不可能”
如果你總是認為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說明你一定沒有去努力爭取,因為這世上本來就沒有“不可能”。
螃蟹可以吃嗎?不可能。那你就錯了,很快就出現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拿破侖·希爾年輕時買下一本字典,然后剪掉了“不可能”這個詞,從此他有了一本沒有“不可能”的字典,而他也就成了成功學大師。其實,把“不可能”從字典里剪掉,只是一個形象,關鍵是要從你的心中把這個觀念鏟除掉。并且,從我們的觀念中排除它,想法中排除它,態度中去掉它、拋棄它,不再為它提供理由,不再為它尋找借口,把這個字和這個觀念永遠地拋棄,而用光輝燦爛的“可能”來替代它。
比如湯姆·鄧普西,他就是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典型。
湯姆·鄧普西生下來的時候,只有半只左腳和一只畸形的右手。父母從來不讓他因為自己的殘疾而感到不安。結果是任何男孩能做的事他也能做,如果童子軍團行軍5公里,湯姆也同樣能走完5公里。
后來他想玩橄欖球,他發現,他能把球踢得比任何在一起玩的男孩子更遠。他要人為他專門設計一只鞋子,參加了踢球測驗,并且得到了沖鋒隊的一份合約。但是教練卻盡量婉轉地告訴他,說他“不具有做職業橄欖球員的條件”,促請他去試試其他的事業。最后他申請加入新奧爾良圣徒隊,并且請求給他一次機會。教練雖然心存懷疑,但是看到這個男孩這么自信,對他有了好感,因此就收了他。兩個星期之后,教練對他的好感更深了,因為他在一次友誼賽中將球踢出55碼遠得分。這種情形使他獲得了專為圣徒隊踢球的工作,而且在那一賽季中為他所在的隊贏得了99分。
然后到了最偉大的時刻,球場上坐滿了6.6萬名球迷。圣徒隊比分落后,球是在28碼線上,比賽只剩下了幾秒鐘,球隊把球推進到45碼線上,但是根本就可以說沒有時間了。“湯姆,進場踢球!”教練大聲說。當湯姆進場的時候,他知道他的隊距離得分線有63碼遠,也就是說他要踢出63碼遠,在正式比賽中踢得最遠的記錄是55碼,是由巴爾第摩雄馬隊畢特·瑞奇踢出來的。但是,鄧普西心里認為他能踢出那么遠,而且是完全有可能的,他這么想著,加上教練又在場外為他加油,使他充滿了信心。
正好,球傳接得很好,鄧普西一腳全力踢在球身上,球筆直地前進。6.6萬名球迷屏住氣觀看,接著終端得分線上的裁判舉起了雙手,表示得了3分,球在球門橫桿之上幾厘米的地方越過,圣徒隊以19:17獲勝。球迷狂呼亂叫——叫這踢得最遠的一球而興奮,這是只有半只腳和一只畸形的手的球員踢出來的!
“真是難以相信!”有人大聲叫,但是鄧普西只是微笑。他想起他的父母,他們一直告訴他的是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他之所以創造出這么了不起的記錄,正如他自己說的:“他們從來沒有告訴我,我有什么不能做的。”
再強調一遍,永遠也不要消極地認定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首先你要認為你能,再去嘗試、再嘗試,要知道,世上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向折磨說一聲“我能行”
挫折并不保證你會得到完全綻開的成功的花朵,它只提供成功的種子。飽受挫折折磨的人,必須自己努力去尋找這顆種子,并且以明確的目標給它養分并栽培它,否則它不可能開花、結果。
面對挫折,只有自強者才能戰勝困難、超越自我。而如果一味地想著等待別人來幫忙,只能落得失敗的下場。遭遇不順利的事情時,坐等他人的幫助是一種極其愚蠢的做法,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解決問題,向折磨說一聲“我能行”。記住:永遠可以依賴的人只有自己!
一個農民只上了幾年學,家里就沒錢繼續供他上學了。他輟學回家,幫父親耕種二畝薄田。在他18歲時,父親去世了,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顧身體不佳的母親,還有一位癱瘓在床的祖母。
改革開放后,農田承包到戶。他把一塊水洼挖成池塘,想養魚。但村里的干部告訴他,水田不能養魚,只能種莊稼,他只好又把水塘填平。這件事成了一個笑話,在別人看來,他是一個想發財但又非常愚蠢的人。
聽說養雞能賺錢,他向親戚借了300元錢,養起了雞。但是一場大雨后,雞得了雞瘟,幾天內全部死光。300元對別人來說可能不算什么,對一個只靠二畝薄田生活的家庭而言,可謂天文數字。他的母親受不了這個刺激,憂勞成疾而死。
他后來釀過酒,捕過魚,甚至還在石礦的懸崖上幫人打過炮眼……可都沒有賺到錢。
36歲的時候,他還沒有娶到媳婦,即使是離異的有孩子的女人也看不上他,因為他只有一間土屋,房子隨時有可能在一場大雨后倒塌。娶不上老婆的男人,在農村是沒有人看得起的。
但他還是沒有放棄,不久他就四處借錢買了一輛手扶拖拉機。不料,上路不到半個月,這輛拖拉機就載著他沖入一條河里。他斷了一條腿,成了殘疾人。而那拖拉機,被人撈起來,已經支離破碎,他只能拆開它,當作廢鐵賣。
幾乎所有的人都說他這輩子完了。
但是多年后他成了一家公司的老總,手中有上億元的資產。現在,許多人都知道他苦難的過去和富有傳奇色彩的創業經歷。許多媒體采訪過他,許多報告文學描述過他。曾經有記者這樣采訪他—
記者問:“在苦難的日子里,你憑借什么一次又一次毫不退縮?”
他坐在寬大豪華的老板臺后面,喝完了手里的一杯水。然后,他把玻璃杯子握在手里,反問記者:“如果我松手,這只杯子會怎樣?”記者說:“摔在地上,碎了。”“那我們試試看。”他說。
他手一松,杯子掉到地上發出清脆的聲音,但并沒有破碎,而是完好無損。他說:“即使有10個人在場,10個人都會認為這只杯子必碎無疑。但是,這只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而是用玻璃鋼制作的。”
是啊!這樣的人,即使只有一口氣,他也會努力去拉住成功的手,除非上蒼剝奪了他的生命……
習慣抱怨生活太苦的人,是不是也能說一句這樣的豪言壯語:“我已經經歷了那么多的磨難,眼下的這一點痛又算得了什么?!”
我們在埋怨自己生活多磨難的同時,不妨想想這位故事主角的人生經歷,或許還有更多多災多難的人們,與他們相比我們的困難和挫折算什么呢?向折磨說一聲“我能行”,自強起來,生命就會屹立不倒!
把不幸當作機遇
遇到不幸時,不要總是習慣于把自己放在一個弱者的地位上,等待著別人的同情,然后等著別人來拯救你,這樣的話,只會讓你一直處于遭人唾棄、鄙視的地位不能翻身。只有自強自立,把不幸當作一次機遇,你才能走出不幸的泥潭。
別林斯基說:“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自知者明,自強者勝,自強者可以征服山,就是跋山涉水也在所不辭;弱者就是面對一張薄紙,也不愿伸手戳破,去達到自己的目的。誰的一生都有挫折,自強者自然把挫折當玩具,戲之笑之,淡然視之,強者自強,而弱者把挫折當大山,多是懼之怕之,閉目待之,終是弱者更弱。調整你的心態,把不幸當作機遇,你就能戰勝不幸,取得成功。
加拿大第一位連任兩屆總理的讓·克雷蒂安小的時候,說話口吃,曾因疾病導致左臉局部麻痹,嘴角畸形,講話時嘴巴總是向一邊歪,而且還有一只耳朵失聰。
聽一位有名的醫學專家說,嘴里含著小石子講話可以矯正口吃,克雷蒂安就整日在嘴里含著一塊小石子練習講話,以致嘴巴和舌頭都被石子磨爛了。母親看后心疼得直流眼淚,她抱著兒子說:“克雷蒂安,不要練了,媽媽會一輩子陪著你。”克雷蒂安一邊替媽媽擦著眼淚,一邊堅強地說:“媽媽,聽說每一只漂亮的蝴蝶,都是自己沖破束縛它的繭之后才變成的。我一定要講好話,做一只漂亮的蝴蝶。”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久的磨煉,克雷蒂安終于能夠流利地講話了。他勤奮并善良,中學畢業時他不僅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而且還獲得了極好的人緣。
1993年10月,克雷蒂安參加全國總理大選時,他的對手大力攻擊、嘲笑他的臉部缺陷,對手曾極不道德、帶有惡意地說:“你們要這樣的人來當你們的總理嗎?”然而,對手的這種惡意攻擊卻招致大部分選民的憤怒和譴責。當人們知道克雷蒂安的成長經歷后,都給予他極大的同情和尊敬。在競爭演說中,克雷蒂安誠懇地對選民說:“我要帶領國家和人民成為一只美麗的蝴蝶。”最后他以極高的票數當選為加拿大總理,并在1997年成功地獲得連任,被加拿大人民親切地稱為“蝴蝶總理”。
人不能因為不幸的來臨而畏縮不前,輕言放棄。而應該把它當作一次機遇,抓住它,發揮它的積極作用,你就可以獲得不幸給予你的饋贈。
成功人士都是不懼怕困境的,他們總是把一次次不幸當作一次次機遇。面對長期的困境,他們或默默耕耘,或搖旗吶喊。他們憑著一副熬不垮的神經,一腔無所畏懼的勇氣,振作精神,發奮苦干,以圖早日突破困境的牢籠。目不能二視,耳不能二聽,手不能二事。全神貫注于你所期望的目標,你就一定能夠如愿以償。如果你是個缺乏耐性、不能堅持,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廢,要別人替你收拾殘局的人,你應當在行動之前細心思索,不可貿然開始工作,免得騎虎難下。“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水和石比,繩和木比,硬度顯然相差太遠,然而只要你不輕言放棄,把不幸當作機遇看待,全力做好一件事,天長日久,石頭也會被水滴穿,木頭也會被繩鋸斷。人做事也是這樣,只要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就可以把事情做得比較完美,甚至做到完美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