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的故事
-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龍
- 1956字
- 2020-07-08 14:48:54
第三章 史前人類
史前人類學會了制造工具。
最初的人類完全沒有時間的概念,他們壓根不知道什么是年、月、日,更不會有生日或婚喪嫁娶的時間記錄。但時光荏苒,讓他們自然而然地讀懂了四季變遷的規律。他們逐漸發現當寒冷的冬天過去以后,總會迎來暖意融融的春天。當果實掛滿枝頭,野麥穗成熟可食的時候,炎熱的夏天取代了春天。而夏意褪盡,秋風轉涼,漫天落葉四處飛卷的時候,也暗示著金秋已深,眾多動物們開始為漫長的寒冬忙碌起來。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這種規律在某一年也出現不尋常的狀況:氣候發生了巨變。當寒冬遲遲不去、夏季姍姍來遲時,野果難以完全成熟,原本應當綠草如茵的山頂卻依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

遠古人為了躲避自然界的風霜雨雪,將居住在干燥、避風石洞中的野獸趕走,自己取而代之成為那里的“新主人”。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他們學會了以棍棒、石塊和簡單的陷阱來狩獵,并從自然界中雷電造成的山火中獲得火種,通過火來獲得光明、溫暖、熟食,并借助火來警示、驅趕野獸。
在某一天清晨,饑餓難耐的野人成群結隊地從高原地帶來到了山下。骨瘦如柴、面黃肌瘦的他們因語言不通,吵吵嚷嚷地無法與山下的居民良好地交流。即便如此,山下的居民也從他們落魄的身形看出野人們需要食物。然而儲存下來的有限食物無法負擔當地居民與外來野人們的雙重需求,幾日的試探協商未果后,本地人與賴著不走的野人們爆發了一場手腳并用的慘烈爭斗。眾多家庭卷入這場沖突,并慘遭殺戮,僥幸逃生的幸存者逃回了山中,并在隨后而來的暴風雨中難逃凍餓而死的厄運。
危機中的進化
面對冰川危機所帶來的曠日持久的災難,人類不得不在經歷疑惑、恐懼、死亡之后,為生存空間與食物來源與外界、自然展開苦戰,并最終在危機之后重獲新生。

這甚至讓居住在森林中的人類也感到了恐懼。白天變得愈發的短暫,而夜晚也逐漸變得愈發的寒冷。
最后,一些零星的綠色小冰塊出現在兩山之間峽谷的裂縫中,并逐漸凝結匯集成龐大的冰川沿著山坡呼嘯而下,駭人的力量將巨石推入山谷之中。山間響起了悶雷一般的轟鳴聲,由冰塊、泥漿和花崗巖混合而成的泥石洪流淌過森林,將森林中酣睡著的居民吞沒。百年的古樹也難逃傾覆之災,倒在熊熊燃燒的森林大火中化為灰燼。緊接著,一場鵝毛大雪漫天而至。
這樣的大雪連綿不絕,月復一月,植物難逃一死,很多動物離開這里逃向南方的溫暖地帶。人類面對這樣的情況,也不得不開始逃亡,他們攜帶著家眷開始像動物一樣向南方遷徙。但相對于后者,人類逃命的速度卻比野獸們緩慢很多,越來越迫近的寒流讓人類意識到盲目的逃亡沒有意義,要么開動腦筋想方設法改變局面,要么坐以待斃。而事實上人類總是傾向于選擇前者,冰川時期曾四次從致命危機中成功逃脫的經驗給予了他們更多求生的欲望。地球上每次冰川期都把所有的生命置于死亡的陰影之下,這一次人類仍需借助他們的智慧尋求一線生機。
為了抵御嚴寒,人們想出了穿衣服的辦法,他們可不想被活活凍死。他們先是學會了如何來制造陷阱,以便更好地捕捉動物。他們挖一個大坑,在上面蓋上樹枝和樹葉,讓動物看不出來,當一只狗熊或者野狗掉進去的時候,他們就會用石塊將其砸死。由此,他們就可以將動物的皮毛當作衣服來御寒。
僅有衣服還是不夠的,他們還必須要有一個房子。不過這相對容易得多,他們將動物居住的、溫暖的洞穴占據,從此他們就有了住的地方。可是,天氣的寒冷似乎比他們想象的更加嚴重,僅有的條件仍然會讓抵抗力比較弱的老人和孩子大批凍死。于是,一個偉大的想法誕生了——用火。
曾經有一個人狩獵時在山火中差點被燒死的經歷讓他想到了可以用火來取暖。在那個時候,火對于人類來說是相當危險的,但對于寒冷的境地來說,借助火取暖無疑是一個機智且有效的方法。于是,這個聰明的人就將野外燃燒著的樹枝拖入了山洞,燃起了一堆火來。果然,有了火的幫助,冰冷的山洞頓時變得溫暖起來。

遠古人通過仿制自然界生物或生活中的先例來制作簡單的石制工具,盡管非常粗糙,但卻具有砸、搗、切等多種用途。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只死雞掉落到燃燒的火堆中,當然這樣的小事自然不會引起人類的特別關注。可是,當烤熟的雞肉飄散出香味時,人們才發覺自己的疏忽。人類大膽地嘗了嘗烤熟的雞肉,發現味道實在是太好了,而且遠比生肉要好吃得多。于是,人類學會了用火來烤食物,擺脫了生吃食物的習慣。
數千年的冰川期終于過去了,能夠從這個時期安然度過的人類都有著絕頂聰慧的頭腦。整個冰川期中漫長的饑餓和寒冷,迫使他們必須不停地開動腦筋來對抗大自然的威脅。他們發明出各式各樣的工具,他們學會用尖石磨制石斧,制造沉重的石錘;他們學會用黏土制成碗和罐子,并在陽光下曬硬后使用;他們儲存起大量的食物,以便挨過整個漫長的冬天。威脅著人類最終命運的冰川期迫使人類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不僅沒有使他們滅絕,反而促使人類向前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