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全解菜根譚:純美典藏版
- 洪應明
- 1273字
- 2020-07-08 14:41:59
富貴知貧 少壯念老
【原文】
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當少壯之時,須念衰老的辛酸。
【譯文】
生活在富貴的環境中,要知道貧窮困苦人家的艱難;年輕力壯時,要顧及年老力衰后的悲哀。
【精讀解析】
人生之中,最難能可貴的不是貧而無諂,也不是富而無驕,而是能夠富貴知貧、少壯念老、得寵思辱、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人們往往在困境之中會充滿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但是在順境之中卻通常看不見隱藏的危險。好的時候不要滿眼皆是好,壞的時候也不要滿眼皆是壞,關鍵是要有遠見。生活在富貴的環境中,要知道貧窮困苦人家的艱難;年輕力壯時,要顧及年老力衰后的悲哀;得勢的時候要預見到失勢之時的場景;處境安全無憂的時候要考慮到可能帶來危險的因素。
“陶朱公”范蠡,正是這樣一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智者。他能夠在功成名就之時毅然隱退,在家財萬貫的時候散盡千金,只因為他不執著于眼前的利害而放眼于將來的順逆。
范蠡侍奉越王勾踐,與勾踐運籌謀劃二十多年,終于滅了吳國,洗雪了會稽的恥辱。后來,勾踐稱霸,范蠡做了上將軍,備受尊崇,但是范蠡卻能夠適可而止、急流勇退。他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也深知勾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共安樂。于是,便毅然拋棄了到手的榮華,而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
在齊國,由于他仗義疏財、賢名遠播,受到齊王賞識,官拜相國。此時的范蠡,可以說是集富貴、權勢、聲名等于一身,但是這些并沒有讓他放松警惕。他喟然感嘆:“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于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抽身離開,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
一身布衣,范蠡來到定陶,那里四通八達,地理位置優越,是良好的經商之地。范蠡帶領家人們耕作和牧畜,他們戰勝了各種自然災害,獲得了莊稼的豐收和六畜的興旺。隨后,他又不失時機地轉而從事商業買賣,積累資金,看準時機大膽地買進賣出,雖然一次只謀取十分之一的利潤,但他的買賣做得十分紅火。沒過多久,他就憑此積累了數百萬的財富,人稱陶朱公。
相反,越王勾踐的謀臣文仲,曾和范蠡一起為勾踐出謀劃策,也為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但是在滅吳后,文仲自覺功高,不聽從范蠡的勸告,繼續留下為勾踐效力,卻終為勾踐所不容,受賜劍自刎而死。而范蠡卻能居安思危,急流勇退,高齡幾近百歲。
同為國家立下赫赫功勞,范蠡和文仲的命運卻截然不同,其中的關鍵在于,范蠡比較有遠見,在順境之中能夠預見逆境的到來,而且能夠未雨綢繆,及早采取行動,改變即將到來的不利處境。而文仲卻安于順境,不懂得得寵念辱的道理,結果受辱身死,令人感嘆。
每個人都應當有危機意識,身處順境的時候,要警惕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只有這樣才能掌握事情發展的先機,避免可能發生的不好的事情。
當然,范蠡急流勇退之時,放棄了很多東西,功名利祿這些常人難以拒絕的誘惑,都沒有阻擋他離開的腳步,這是十分需要勇氣和魄力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束縛,蝸角虛名、蠅頭小利,當放棄則放棄,居安思危、放眼長遠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