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全解菜根譚:純美典藏版
- 洪應明
- 1206字
- 2020-07-08 14:41:54
聞逆耳言 懷拂心事
【原文】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譯文】
經常聽到一些不順耳的話,常常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這樣才是修身養性、提高道行的磨礪方法。如果聽到的話句句都順耳,遇到的事件件都順心,那么這一生就如同浸在毒藥中一樣。
【精讀解析】
唐朝初年,魏王李泰喜歡文學,受到唐太宗的寵愛。可朝中有些大臣卻認為李泰徒有虛名,很是瞧不起他。聽聞此事唐太宗大怒,召眾大臣責備道:“隋文帝時,眾大臣都被諸王踩在腳下。我如果放縱諸王,他們也這樣做,早就折殺諸位并使諸位蒙受恥辱了。”
這時,魏徵嚴肅地說道:“若是法紀綱常被徹底破壞,固然不必理論。如今有圣明的君主在,魏王當然沒有辱沒群臣的道理。隋文帝驕縱他的兒子,最終做了刀下之鬼,這也值得效法嗎?”
唐太宗聽后停頓片刻,高興地說道:“我因私愛而忘公義,聽了愛卿的話才知道自己理屈。”
俗話說,“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這個世界上,像唐太宗這樣英明的君主都難免有犯錯的時候,更何況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如果有人能在耳邊提醒,讓我們及時調適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狀態,處事時保持清醒頭腦,倒不失為一種福分。三國吳孫權在執掌江山之初,受一些阿諛奸佞之徒的教唆,耽于游樂歡娛中不能自拔,幸有良臣張昭逆耳諫言,才振奮了精神。
有一天,孫權在武昌釣魚臺上大宴群臣,場面極盡奢華。這時,酒至半酣的孫權便暢然說道:“今天我們要不醉不歸,把酒喝到極致。”
孫權話音未落,張昭便沉默地走出了釣魚臺。及至坐定車中,孫權派人叫張昭回來,說:“只是為了高興一下,您何必生氣掃了大家的興呢?”
張昭說:“從前商紂王以此為樂,也并不認為是壞事,但最終自焚于鹿臺之上。”
聽聞此語,孫權面露羞愧之色,于是不再耽于吃喝玩樂,并在張昭的提點下日日精進,適時反省自己的錯誤,及時地進行自我批評,改正錯誤,因此,東吳基業日益強大。
身為一個領導、管理者,只有廣納群言、虛懷若谷,聽取不同的意見,并吸收好的建議,總結犯錯的教訓,才能做出明智、深孚眾望的決定。一個社會、一個團體、一個人都有不容易自知的問題和缺陷,必須有人來提意見才會覺悟起來。有的以為“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即可,而不知許多社會、團體和個人與自己的成敗榮辱息息相關,提意見是不得不為之的。
“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過。和那些經常受到批評建議、處于生活逆境的人相比,反而是那些只聽甜言蜜語、一生沒有經歷拂心事的人進步比較緩慢,經常犯下各種各樣的錯誤,而且犯下的錯誤往往無法彌補,讓人悔之晚矣。
世上本來就沒有完美,如果我們對自己的錯誤諱疾忌醫、遮遮掩掩,雖然可以蒙混一時,但是日積月累之后終有一日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大錯。所以,無論我們身處逆境還是身處順境,都要保持一顆內視的心,并“常聞逆耳之言,常有拂心之事”,這樣我們的德業、事業才會在磨礪中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