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臟五味補瀉

【肝】

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酸瀉之(赤芍藥);實則瀉子(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虛則補母(地黃、黃檗)。

【心】

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以甘瀉之(甘草、參、芪);實則瀉子(甘草)。欲軟,急食咸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虛則補母(生姜)。

【脾】

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術),以苦瀉之(黃連);實則瀉子(桑白皮)。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炙甘草),以甘補之(人參);虛則補母(炒鹽)。

【肺】

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黃芩),以辛瀉之(桑白皮);實則瀉子(澤瀉)。

figure_0030_0010

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酸補之(五味子);虛則補母(五味子)。

【腎】

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黃檗、知母),以咸瀉之(澤瀉);實則瀉子(芍藥)。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檗);虛則補母(五味子)。

〔張元素曰〕凡藥之五味,隨五臟所入而為補瀉,亦不過因其性而調之。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緩,苦主堅,咸主軟。辛能散結潤燥,致津液,通氣;酸能收緩斂散;甘能緩急調中;苦能燥濕堅軟;咸能軟堅;淡能利竅。

〔李時珍曰〕甘緩、酸收、苦燥、辛散、咸軟、淡滲,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變者也。其或補或瀉,則因五臟四時而迭相施用者也。溫、涼、寒、熱,四氣之本性也;其于五臟補瀉,亦迭相施用也。此特潔古張氏因《素問》飲食補瀉之義,舉數藥以為例耳,學者宜因意而充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安市| 滨州市| 安达市| 延边| 湖口县| 时尚| 辽中县| 星子县| 泰和县| 资兴市| 安泽县| 郯城县| 临沭县| 吕梁市| 潞西市| 固始县| 鹤山市| 宁乡县| 凤城市| 白银市| 色达县| 闵行区| 吴忠市| 平湖市| 中超| 雷波县| 富裕县| 广东省| 衡东县| 大化| 乌拉特后旗| 西藏| 赤壁市| 白河县| 浦城县| 鹤山市| 眉山市| 西乌| 商都县| 清远市| 林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