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書五經:純美典藏版
- (春秋)孔子等
- 2805字
- 2020-07-07 16:35:06
顏淵篇第十二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1]。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解】
[1]克己復禮: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歸到禮的方面去,即合于禮。復禮,歸于禮。
【譯文】
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是由自己,難道是靠別人?”
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動。”
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原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1],在家無怨[2]。”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解】
[1]邦:諸侯統治的國家。[2]家:卿大夫的封地。
【譯文】
仲弓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出門好像去見貴賓,役使民眾好像去承擔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在邦國做事沒有抱怨,在卿大夫之家做事也無抱怨。”
仲弓說:“我冉雍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原文】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1]。”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注解】
[1]讱(rèn):說話謹慎,不容易出口。
【譯文】
司馬牛問什么是仁,孔子說:“仁人,他的言語顯得謹慎。”司馬牛說:“言語謹慎,這就可以稱作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難,說話能不謹慎嗎?”
【原文】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1],夫何憂何懼?”
【注解】
[1]疚(jiù):內心痛苦,慚愧。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就叫君子了嗎?”孔子說:“內心反省而不內疚,那還有什么可憂慮和恐懼的呢?”
【原文】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由命運決定,富貴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認真謹慎地做事,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四海之內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原文】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1],膚受之愬[2],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注解】
[1]浸潤之譖(zèn):像水浸潤物件一樣逐漸傳播的讒言。譖,誣陷。[2]膚受之愬(sù):像皮膚感受到疼痛一樣的誣告,即誹謗。愬,同“訴”。
【譯文】
子張問什么是明智。孔子說:“暗中傳播的讒言,切身感受的誹謗,在你這兒都行不通,就可以稱得上明智了。暗中傳播的讒言,切身感受的誹謗,在你這里都行不通,就可以說是有遠見了。”
【原文】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1],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注解】
[1]兵:武器,指軍備。
【譯文】
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民眾信任政府。”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兩項中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沒有民眾的信任,那么國家就站立不住了。”
【原文】
棘子成曰[1]:“君子質而已矣[2],何以文為[3]?”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4]!駟不及舌[5]。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6]。”
【注解】
[1]棘子成:衛國大夫。古代大夫尊稱為“夫子”,故子貢以此稱之。[2]質:質地,指思想品德。[3]文:文采,指禮節儀式。[4]說:談論。[5]駟(sì)不及舌:話一出口,四匹馬也追不回來,即“一言既出,駟馬難追”。[6]鞟(kuò):去毛的獸皮。
【譯文】
棘子成說:“君子有好本質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貢說:“可惜呀!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文采如同本質,本質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這兩樣皮革就沒有多大的區別了。”
【原文】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1]?”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2]?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注解】
[1]盍(hé)徹乎:盍,何不。徹,西周時流行于諸侯國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2]孰與:與誰,同誰。
【譯文】
魯哀公問有若說:“年成歉收,國家備用不足,怎么辦呢?”有若回答說:“何不實行十分抽一的稅率呢?”哀公說:“十分抽二,尚且不夠用,怎么能去實行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說:“如果百姓用度足,國君怎么會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國君用度怎么會足呢?”
【原文】
子張問崇德辨惑[1]。子曰:“主忠信[2],徙義[3],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4]’。”
【注解】
[1]崇德:提高道德修養的水平。惑:迷惑,不分是非。[2]主忠信:以忠厚誠實為主。[3]徙義:向義靠攏。徙,遷移。[4]誠不以富,亦祗以異:見《詩經·小雅·我行其野》。這兩句詩引在這里,頗覺費解。有人認為是錯簡。今按朱熹《四書集注》中解釋譯出。
【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去提高品德修養和辨別是非。孔子說:“以忠厚誠實為主,行為總是遵循道義,這就可以提高品德。對于同一個人,愛的時候希望他長期活下去;厭惡的時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長壽,又要他短命,這就是迷惑。‘這樣對自己實在是沒有益處,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罷了’。”
【原文】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
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治。孔子回答說:“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景公說:“好哇!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有糧食,我能夠吃得著嗎?”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1],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2]。
【注解】
[1]折獄:即斷案。獄,案件。[2]宿諾:拖了很久而沒有兌現的諾言。宿,久。
【譯文】
孔子說:“根據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訴訟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沒有說話不算數的時候。
【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譯文】
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一樣。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
【原文】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
子張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居于官位不懈怠,執行君令要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