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書五經:純美典藏版
- (春秋)孔子等
- 1719字
- 2020-07-07 16:35:04
雍也篇第六
【原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1],不貳過[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則亡[4],未聞好學者也。”
【注解】
[1]不遷怒:不把對此人的怒氣發泄到彼人身上。[2]不貳過:“貳”是重復、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3]短命死矣:顏回死時年僅三十一歲。[4]亡:同“無”。
【譯文】
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誰最愛好學習?”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愛學習。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不犯同樣的過錯。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了,再也沒聽到誰愛好學習的了。”
【原文】
子華使于齊[1],冉子為其母請粟[2],子曰:“與之釜[3]。”請益,曰:“與之庾[4]。”冉子與之粟五秉[5]。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注解】
[1]子華:孔子的學生,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魯國人。[2]冉子:姓冉,名求,字子有,魯國人。粟:小米。[3]釜:古代量器,六斗四升為一釜。[4]庾(yǔ):古代量器,二斗四升為一庾。[5]秉(bǐnɡ):古代量器,十六斛為一秉。一斛為十斗。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有替子華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小米。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冉有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冉有卻給了她八百斗。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騎肥馬,穿著又輕又暖和的皮袍。我聽人說:君子應該救濟有緊急需要的窮人,而不應該給富人添富。”
【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1],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解】
[1]簞(dān):古代盛飯的竹器。
【譯文】
孔子說:“真是個大賢人啊,顏回!用一個竹筐盛飯,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能照樣快活。真是個大賢人啊,顏回!”
【原文】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
孔子說:“誰能夠走出屋子而不經過房門呢?為什么沒有人走這條必經的仁義之路呢?”
【原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1],然后君子。”
【注解】
[1]文質彬彬(bīn):文質配合適當。
【譯文】
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于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1]。”
【注解】
[1]罔:誣罔不直的人。
【譯文】
孔子說:“人憑著正直生存在世上,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靠僥幸避免了禍害啊。”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對于任何學問、知識、技藝等)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1];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注解】
[1]語(yù):告訴,講說,談論。
【譯文】
孔子說:“中等以上資質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而中等以下資質的人,不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
【原文】
樊遲問知[1],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2],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注解】
[1]樊遲:孔子的學生,姓樊,名須,字子遲。[2]遠(yuàn):作及物動詞,疏遠,避開。
【譯文】
樊遲問怎么樣才算聰明,孔子說:“努力從事人民認為合理的工作,尊敬鬼神,但要疏遠它們,這樣可以稱得上是聰明了。”樊遲又問怎么樣才叫作有仁德,孔子說:“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艱苦的努力,然后得到收獲,這樣可以說是有仁德了。”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1],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注解】
[1]樂(lè):喜愛。
【譯文】
孔子說:“聰明的人樂于水,仁德的人樂于山。聰明的人愛好活動,仁德的人愛好沉靜。聰明的人活得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原文】
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譯文】
孔子說:“齊國的政治一有改革,便可以達到魯國的這個樣子;魯國一有改革,就可以達到合符大道的境界了。”
【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譯文】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的樣子,這還叫觚嗎!這還叫觚嗎!”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解】
[1]畔:通“叛”。矣夫:語氣詞,表示較強烈的感嘆。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再用禮來加以約束,這樣也就不會離經叛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