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世界不好,是你懂得太少
- 陳鳳玲
- 2329字
- 2020-06-24 10:41:07
第二節 運詐成晦,曲徑通幽
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戰國)韓非子
將欲擒之,先予縱之
兵法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叫“欲擒故縱”,指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按照《易經·需卦》的原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就能贏得光明的戰爭結局。
智者大多懂得“欲擒故縱”的道理,做事從不操之過急,而且總能取得成功。
鄭莊公的母親姜氏生有兩個兒子,老大就是莊公,老二叫共叔段。姜氏對共叔段特別偏愛,幾次請求鄭武公立共叔段為世子,武公都沒有同意。
武公死后,長子寤生繼位,是為鄭莊公。姜氏見扶植共叔段的計劃失敗,轉而請求莊公將京邑封給共叔段,莊公不好推辭,只好答應了。
鄭國大夫知道后,立即面見莊公說:“分封的都城,它的周圍超過300丈的,就會對國家有害。
按照先王的制度規定,國內大城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城不能超過國都的五分之一,小城不能超過國都的九分之一。現在將京邑封給共叔段,不合法度。這樣下去恐怕您將控制不住他。”
莊公答道:“母親喜歡這樣,我怎么能讓她不高興呢?”
大夫又說:“姜氏哪里有滿足的時候!不如早想辦法處置,不要使她滋長蔓延,蔓延了就很難解決,就像蔓草不能除得干凈一樣。”
莊公沉吟了一會兒,說:“多行不義必自斃。你姑且等著吧!”
其實,鄭莊公心里早已有了對付共叔段的方略。他知道自己現在力量還不夠強大,共叔段又有母后的支持,要除掉共叔段還比較困難,不如先讓他盡力表演,等到其罪惡昭著后,再進行討伐,一舉除之。
共叔段到了京邑后,將城進一步擴大,還逐漸把鄭國的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地方據為己有。
公子呂見此情形十分著急,對莊公說:“國家不能使人民有兩個君主統治的情況出現,您要怎么辦?請早下決心。要把國家傳給共叔段,那么就讓我奉他為君,如果不傳給他,就請除掉他。不要使人民產生二心。”
莊公回答說:“你不用擔心,也不用除他,他將要遭受禍端的。”
此后,共叔段又將他的地盤向東北擴展到與衛國接壤。此時,子封又來見莊公,說:“應該除掉共叔段了,讓他再擴大土地,他就要得到民心了。”
莊公都說:“他多行不義,人民不會擁護他。土地雖然擴大了,但一定會崩潰的。”
共叔段見莊公屢屢退讓,以為莊公怕他,更加有恃無恐。他集合民眾,修繕城墻,收集糧草,修整裝備武器,編組戰車,并與母親姜氏約定日期作為內應,企圖偷襲鄭國都城,篡位奪權。
女人應該如何對男人欲擒故縱

不論你多么愛對方,首先要愛你自己,不要失去自我。
莊公對共叔段的一舉一動早已看在眼里,并有防備。當他得知共叔段與姜氏約定的行動日期后,就命大將子封率領二百乘兵車提前進攻京邑,歷數共叔段的叛君罪行,京邑的人民也起來響應,反攻共叔段,共叔段棄城而逃,后畏罪自殺。他的母親姜氏也因無顏見莊公而離開宮廷。
鄭莊公運用“將欲擒之,先予縱之”的謀略,很輕松地除掉了王位競爭對手。他考慮到共叔段畢竟是自己的弟弟,如果一開始就對共叔段大加討伐,別人會說他不講親情,在道義上他會失分。所以他先讓共叔段壞下去,讓大家都看清楚了是非曲直,才順理成章地出兵。
在權力的爭奪過程中,只有找到合適的方法與途徑,才能事半功倍,否則就是事倍功半,甚至可能是一無所獲。“欲擒故縱”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在面對親人的時候,無論是什么樣的方法,只要背棄了義,都會顯得過于殘忍。
瞞天過海,用“習慣”把他徹底麻醉
相信很多人都上過網購的當,一件衣服怎么穿在模特身上,拍出來的照片那么美,而實物拿到手里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回頭跟店主理論吧,對方又總強調是電腦顯示器的問題,自己只能干吃啞巴虧。可是,雖然這個道理非常簡單,但很多人仍然一次又一次地被那些漂亮的網絡圖片所吸引,每次也都痛痛快快地掏錢,上當也就不止一次了。
為什么會這樣?很顯然,因為人們已經產生了情緒疲勞,習慣了網絡商家的某種行為,而恰恰是這種習慣性,讓人們產生了麻痹心理。
研究表明,一些習慣性的行為會使人產生情緒疲勞,大部分人都清楚這個道理,卻不會運用這種方法來為自己在一些情況中獲得利益,其實它是一種最簡單的“瞞天過海”行為。故作姿態,用習慣去麻痹對方是很好的斗志不斗力的行為,通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提高收益的百分比。
公元583年,正值五代時期,陳叔寶當上了陳朝皇帝,整日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奸臣當道,民不聊生。
當時隋文帝統一了北方,國力強盛,斗志正旺。他分析局勢,深知陳朝國力空虛,不堪一擊,便派兵南下,打算一舉消滅陳朝。可是,一條長江成天塹,如何才能安然渡過長江進攻陳朝呢?
臣子高颎遂向文帝獻了一條計策。隋文帝聽了大喜,立刻下令大軍一齊進攻,首先切斷了陳朝駐守長江上游和中下游的部隊聯系,使他們不能相互照應。與此同時,隋朝大將賀若弼率大隊人馬向陳朝國都建康進軍。兵馬來到長江北岸駐扎下來,帳篷林立,軍旗飄揚,一副緊張備戰的模樣。
陳朝將領見這種陣勢,以為隋軍即將渡江攻城,頓時緊張起來,召集全部人馬,準備與隋軍決一死戰。誰知劍拔弩張地等了幾天,隋軍不但沒有渡江進攻,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小船。陳朝將士以為隋軍水上兵力不足,不敢輕易進攻,松了口氣。哪知道隋軍又集結江北,安營扎寨,陳軍慌忙再度備戰。如此反復折騰幾次,陳軍人困馬乏,加之糧草又被隋軍的探子燒毀,陳軍更是人心惶惶、身心疲憊,最后干脆對隋軍的行為不予理睬,只當隋軍沒事閑著瞎折騰,隋軍不累他們還累呢。就在陳軍最懈怠的一刻,隋軍突然渡過浩浩長江,發動全面進攻,一時間金鼓齊鳴,陳軍兵敗如山倒。
高颎一招“瞞天過海”的小小計策,令敵方麻痹大意,最后不費吹灰之力贏得了戰爭的全面勝利,誰人能說他不高明?
商場中的“瞞天過海”

通常,人們防備周全的時候,就很難麻痹大意;可一旦習以為常,警惕心就完全失去,讓自己暴露在危機當中,此時使用“瞞天過海”是再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