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智慧
- (明)王陽明
- 1232字
- 2020-06-24 10:44:49
第二章 誠心:持純粹心,做至誠人
真心著眼,敦本尚實
“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工夫?!?/p>
——王陽明
一次,王陽明來到南鎮游玩,一個朋友指著從石頭縫里長出來的花問道:“你說天下沒有心外之物,那么這花自開自落,和我心有什么關系?”
王陽明回答說:“你見到這花之前,花與你的心各自寂靜;你來看此花時,花進入我們的內心,此花便在心頭顯現出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巖中花樹對于心來說,其存在本身及其意義的被確認,在于花在人心中的顯現?!?/p>

王陽明的這番話可以有很多種理解,而其中最為緊要的一點則是對于“心”的著眼。世間萬象,其實都在于你是否用一顆“本心”去體驗融會。在王陽明看來,這個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抽取“真”,弄權耍奸,虛偽掩飾,只剩皮囊一副;抽取“真”,花開花謝無關己身,不知人事變遷,落得心眼兩茫,終其一生,全無所得。
人心中有善有惡,有趨炎附勢,有高潔自傲。唯其不真,所以才有“這萬丈紅塵,最難揣摩的就是人心”的說法。王陽明的全部學問就在于求“真心”以接“仁義”。簡單地說,就是你沒有一顆真摯實誠的心,也做不出善良敦厚的事。
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程頤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卻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也不慍不惱,只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著他睜開眼來。
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在雪中等了約有半天工夫,程頤才從睡榻上醒來,見了楊、游二人,裝作一驚說道:“?。“?!賢輩早在此乎!”而楊時和游酢并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楊時、游酢二人“程門立雪”,只為學于高師、求善解,兩人真心崇拜程頤的人品道德和學術修養,明知程頤是故意為之,卻依然以禮相見。對他們來說,這是出于真心實意的行為,并非趨炎附勢,所以內心坦蕩而禮義周全,即是平常人之禮,其本質是誠心而非收買。

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實地袒露內心的人,往往最能打動人心,得到別人的諒解。然而,做人卻很難永遠保持著這種心境。就好像剛出學校的年輕人,滿懷著希望和抱負。但是入世久了,挫折受多了,艱難困苦經歷了,或者心被染污了,變得有雜質了;或者本來很爽直的,變得不敢說話了;或者本來很坦白的,變得拐彎抹角了;或者本來有抱負的,最后變得很窩囊了。其實,社會與環境不足以影響人,只要我們每個人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修養,那么在任何復雜的世界、任何復雜的時代、任何復雜的環境里,都可以永遠保持最初開始時的心境,這就是王陽明說的“本心”。
一如動靜互補是一種生命形態,本心為真亦是一種生命形態。王陽明常言:“真,吾之好也。”佛家說世上只有兩個人,一個人叫名,一個人叫利,照此講來,我們不妨也可以這樣說,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