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施計弄巧,以心治心
通過“我錯了”,讓他人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批評
法國著名作家拉羅什富科曾說過:“沒有什么人比那些不能容忍別人錯誤的人更經常犯錯誤了。”確實,我們在生活中,總會發現周圍的人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于是,如何做到批評但又不傷害他人,成了與人交往中很重要的一門學問。
也許你會說:“批評還不容易,直接告訴他‘你錯了’或‘你某些地方做得不對’,很簡單嘛。”然而,我們都知道,人是有自尊的動物,很少有人不會主動地去維護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因此,幾乎沒有誰在聽見“你錯了”三個字時,內心仍能非常平靜。大家往往會為來自他人的批評指責悶悶不樂,沖動的人甚至可能當即暴跳如雷、反唇相譏。
千萬不要小看“你錯了”直截了當的三個字,在人際交往中,破壞力最強的莫過于這三個字了。它通常不會造成任何好的效果,只會帶來一場不快、一場爭吵,甚至會使朋友變成對手,使情人變成怨偶。在我們肆無忌憚地用它指責別人的錯誤的同時,幾乎意識不到,這樣做是會給別人的心中留下疤痕的。
從人性角度來說,做錯事的人只會責怪別人,而不會責怪自己——我們都是如此。這不是肚量的問題,而是人性的問題。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克服人性的弱點而使肚量大到能接受批評的程度。
那么,想批評別人的時候,我們采用什么方式好呢?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曾指出,想對他人表達“你錯了”的批評意圖,不妨先承認“我錯了”,這對疏通關系和解決問題更有好處。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用主動認錯的方式贏得了讀者的尊重。在長達二十年社會紀實體裁小說寫作之后,他嘗試著變換風格,推出了一部偵破類新作,這讓許多讀者無法接受。一名憤怒的讀者甚至寫信給他,言辭非常激烈,指責他根本不該轉型。其中很多語句有失偏頗,看得出這位讀者對小說藝術的理解并不深入。但這位作家并沒有惱羞成怒,而是非常認真地寫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只字不提這位讀者的不禮貌和認識上的淺薄,只是很誠懇地承認自己并不適合懸疑推理題材的寫作。他很感謝讀者的意見,希望以后能夠經常互相交流看法。
這個故事讓我們深刻體味到:“你錯了”會為你樹立新的敵人,“我錯了”卻可能幫你贏得新的朋友。可以想象,那名激動的讀者看到回信后,一定會為自己的粗魯無禮,為作家的謙遜大度心生慚愧。在一個胸襟寬廣、能夠認識自己的錯誤、敢于向別人承認錯誤的人面前,任何問題都將迎刃而解,任何矛盾都將煙消云散。
現實往往就是如此,當我們說對方錯了時,他的反應常讓我們頭疼,而當我們承認自己也許錯了時,就絕不會有這樣的麻煩。這樣做,不但會避免所有的爭執,而且可以使對方跟你一樣的寬宏大度,承認他也可能弄錯了。
指出對方錯誤時,他也許并不明白你的用意,是為了貶低他、抬高你自己,還是為了他好?因此,你應該盡量讓他明白批評他是你的好意。講話時態度一定要謙和誠懇,用語不能激烈,否則對方就會以為你在教訓他;也不必過于委婉,否則他會認為你惺惺作態。
此外,指正別人還要選擇適當的場合和時機。原則上講,要在對方情緒比較穩定時,指出他的不足之處。人在情緒不正常時,可能什么也聽不進去。最好避開第三者,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以免讓他產生當眾出丑的感覺。在大庭廣眾下指出別人的錯誤,除了會為自己多樹立一個敵人外,別無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