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所有定數(shù)皆變數(shù)
- 了凡四訓(詳解版)
- (明)袁了凡
- 2488字
- 2019-08-27 15:30:17
【原文】
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1],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shù)[2]?但惟凡人有數(shù);極善之人,數(shù)固[3]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shù)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zhuǎn)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注釋】
[1]心:這里指妄想心。
[2]數(shù):命運,天命。
[3]固:固然,自然。
【譯文】
我問他原因,云谷禪師說道:“人不可能沒有妄想心,既然有妄心在,終究還是會被陰陽氣數(shù)束縛,怎么能說沒有命運呢?但是只有凡夫俗子才有一定的命運。最善良的人,命運自然束縛不住他;最邪惡的人,命運也依然拘束不住他。你二十年來的命運,都被孔老先生算定,自己不去改變一絲一毫,反而讓命運把你給拘束住,難道不是凡夫俗子嗎?”
【解讀】
了凡先生就問云谷禪師這樣說的原因。云谷禪師回答:“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shù)?”這句話說白了就是肯定了命運的存在,意思就是說每個人都存在著一顆妄想的心,既然這顆妄想心存在的話,那么人就要受到天地的束縛;既然人受到了天地的束縛,那么也就是說命運是存在的。佛教經(jīng)典《楞伽經(jīng)》中有這樣的話:“妄想自纏,如蠶作繭。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xù),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zhuǎn)。”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陷入自身的妄想之心而無法自拔的話,就相當于作繭自縛,逐漸生出無窮無盡的煩惱,反而使得原本清凈的心性陷入命運的流轉(zhuǎn),被命運所束縛。
既然每個人都有妄想心,那為什么前面云谷禪師還說凡夫俗子和圣人的區(qū)別就在于一顆妄想心呢?難道是說圣人已經(jīng)超脫了人類的范疇了嗎?當然不是這樣的。聯(lián)系前后文,我們可以看出來,云谷禪師要表達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有一顆妄想心,也就是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命運的。但是這個世界上卻還是有圣人,也有凡夫俗子,造成這樣的結(jié)果的原因就是因為凡夫俗子受到了自身的妄想心的束縛,而圣人是超脫了或者說是看透了妄想心。
正如佛教中的六道輪回:六道即天、人、阿修羅、牲畜、餓鬼、地獄,并且分成善惡等級之別。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輪回,是眾生輪回的通道。六道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三善道為天、人、阿修羅;三惡道為畜生、餓鬼、地獄。但阿修羅雖為善道,因德不及天,故曰非天;以其苦道,尚甚于人,故有時被列入三惡道中,合稱為四惡道。佛教相信,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眾生由于其未盡之業(yè),故于六道中受無窮流轉(zhuǎn)生死輪回之苦,佛教中稱之為六道輪回。世間眾生無不在六道輪回之中,只有大羅金仙以及佛菩薩、羅漢因為超脫于世間才能夠跳出三界,不入輪回。
云谷禪師繼續(xù)說:“但惟凡人有數(shù);極善之人,數(shù)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shù)亦拘他不定。”云谷禪師的這句話其實是在給了凡先生講述一個道理,那就是命運是存在的,雖然有定數(shù),但是也有變數(shù)。云谷禪師認為,只有凡夫俗子的命運才是一定的,才是不會發(fā)生變化的,才是那所謂的定數(shù);也只有凡夫俗子才會才相信命運,遵循命運的安排。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有妄想心的,人都無法避免自己起心動念,即以虛妄顛倒之心去分辨各種各樣的事情。凡夫俗子會因為自己內(nèi)心的執(zhí)著而無法如實知見事物本身,從而產(chǎn)生錯誤的判斷。
當然了,云谷禪師認為人的命運有定數(shù),但也存在變數(shù)。對于人的命運之中存在的變數(shù),云谷禪師是通過例子來說明的:極其善良的人,他們是不會受到命運的束縛的。為什么?因為一個極其善良的人,自身的福德和功德會隨著自己所做的善行的增多而逐漸地增加,而當自身的功德增長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會受到上天賜給的福報,這樣的話就已經(jīng)算是改變了天生的命運;極其兇惡的人,他們同樣難以受到命運的拘束。為什么?因為極其兇惡的人,隨著自身的惡行的逐漸增加,自身的功德就會慢慢地減少,或者說是自身的罪業(yè)在逐漸地增加,所謂惡有惡報,當一個人自身的罪業(yè)增加到一定程度的話,那么就會遭到上天降下的禍患的懲罰,同樣,這也是超脫了命運的范疇。因此才說極善的人和極惡的人的命運都是存在著變數(shù)的。其實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凡夫俗子的命運為什么是定數(shù)了,因為凡夫俗子只會糾纏于自身的妄想心,或者深陷于自身的所謂的命運之中,不去做別的事情,也不去想著改變,因此才會被命運所束縛,因此才說凡夫俗子的命運是注定的,是定數(shù)。
接著云谷禪師還有一句話:“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zhuǎn)動一毫,豈非是凡夫?”這句話,就明確解釋了為什么云谷禪師會說了凡先生并不是一個豪杰丈夫而仍然只是一個凡夫俗子的原因。云谷禪師這么說是有道理的,了凡先生并不是沒有妄念,并不是沒有妄想心,自從他的命運被算定二十年來,他始終執(zhí)著于不想,心里面始終都認為自己的命運已經(jīng)被限定被決定了,這也屬于妄念范疇,而非真正的大徹大悟。正因為了凡先生執(zhí)著于這樣的妄念中,因而他的命運就被拘束于定數(shù)之中,不能有絲毫的動彈。了凡先生自己也沒有想要去突破這樣的既定命運,甘愿順著命運安排的一切走完一生。所以說,了凡先生仍然只是一個凡夫俗子而已。
這里要注意一點,了凡先生的命運被孔老先生算定后,“不曾轉(zhuǎn)動一毫”,提到這里這個“轉(zhuǎn)”字,也許《六祖壇經(jīng)》中有一段記載,可以給我們的人生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提供一些啟迪。唐代有位七歲出家的僧人,名號是法達,他常常念誦《法華經(jīng)》。當他念到三千部《法華經(jīng)》的時候,便去參訪六祖慧能。由于法達當時的態(tài)度十分輕狂傲慢,慧能大師一語點破他,說他其實是“心迷法華轉(zhuǎn),心悟轉(zhuǎn)法華”。意思就是說法達誦經(jīng)陷入了執(zhí)著的心念中,行為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相。法達頓時恍然大悟,只有口誦經(jīng)文并且心能行其義,才能夠轉(zhuǎn)得動經(jīng)文;倘若只是口誦經(jīng)文,而心不能行其義,則就只能被經(jīng)文所轉(zhuǎn)。
《孟子·盡心上》有這樣的記載:“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了仁義的事,卻不明白為什么要做,天天習以為常卻不知道所以然,一天都按著道去做,卻不想想什么是道,這種人有很多。了凡先生沒有遇到云谷大師之前,就是這樣的人。他雖然從孔老先生那里知道了自己的命運大致走向,卻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索性什么都不去爭取努力了,順其自然地按照命運里該發(fā)生的事情,一直走下去。當然了,云谷禪師的出現(xiàn),讓了凡的命運又走到了轉(zhuǎn)折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