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蠅效應:激勵自己,跑得更快
背負壓力,你會跑得更快
1860年大選結束后幾個星期,有位叫作巴恩的大銀行家看見參議員薩蒙·蔡思從林肯的辦公室走出來,就對林肯說:“你不要將此人選入你的內閣。”林肯問:“你為什么這樣說?”巴恩答:“因為他認為他比你偉大得多。”“哦,”林肯說,“你還知道有誰認為自己比我要偉大的?”“不知道了。”巴恩說,“不過,你為什么這樣問?”林肯回答:“因為我要把他們全都收入我的內閣。”林肯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很多人都對林肯的決定感到困惑。如巴恩所說,蔡思確實是個狂態十足、極其自大的人,他妒忌心很重,而且一直希望謀求總統職位。至于林肯為何仍舊重用蔡思,用他自己的話來解釋為:“現在正好有一只名叫‘總統欲’的馬蠅叮著蔡思先生,那么,只要它能使蔡思那個部門不停地跑,我還不想打落它。”
現實生活中,不僅是蔡思先生,我們任何一個人,找只馬蠅給自己點壓力,都會使自己向目標的方向前進得更快。曾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勒斯里為了領略山間的野趣,一個人來到一片陌生的山林,左轉右轉迷失了方向。正當他一籌莫展的時候,迎面走來了一個挑山貨的美麗少女。
少女嫣然一笑,問道:“先生是從景點那邊走迷失的吧?請跟我來吧,我帶你抄小路往山下趕,那里有旅游公司的汽車等著你。”
勒斯里跟著少女穿越叢林,正當他陶醉于美妙的景致時,少女說:“先生,往前一點就是我們這兒的鬼谷,是這片山林中最危險的路段,一不小心就會摔進萬丈深淵。我們這兒的規矩是路過此地,一定要挑點或者扛點什么東西。”
勒斯里驚問:“這么危險的地方,再負重前行,那不是更危險嗎?”
少女笑了,解釋道:“只有你意識到危險了,才會更加集中精力,那樣反而會更安全。這兒發生過好幾起墜谷事件,都是迷路的游客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一不小心摔下去的。我們每天都挑著東西來來去去,卻從來沒人出事。”

勒斯里不禁冒出一身冷汗。沒有辦法,他只好扛著兩根沉沉的木條,小心翼翼地走過這段“鬼谷”路。
兩根沉木條在危險面前竟成了人們的“護身符”。其實,許多時候,如果我們學會在肩上壓上兩根“沉木條”,給自己一些壓力,確實會讓我們走得更好。下面看看這個非常貼近我們自己的例子:
小王是學管理的,因為愛好設計,進了某私企的企劃部。剛工作不久,接手了一個公司的圣誕節網站廣告設計項目,期限是4天。
由于這次廣告需要設計一個非常有創意的網頁,而小王和其他同事都不懂網頁設計軟件,老總便在出差前給他推薦了一位做網頁不錯的外援。誰料,小王拿著老總給的手機號碼聯系對方,發現人家也到外地出差了,根本抽不出時間。
當時,小王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放棄,直接找老總告訴做不了;二是迎難而上,完成項目。選擇前者,會失去很好的表現機會,晉升的夢想也可能泡湯;選擇后者,自己需要再想別的辦法做出一個有創意的網頁,既要符合活動廣告的要求,又要體現公司的內涵和優勢,但若成功了會大大提升自己在老總心中的地位。一直夢想做出成績的小王,最終選擇了后者。
決定后,他想如果再找別人,要讓對方了解公司的企業文化、優勢及活動意義等,至少也要1天左右,而整個項目只有4天,還不如自己上,畢竟自己對公司和這次活動主旨都比較了解,何況大學期間也學過FOXPRO、VB等計算機課程。
于是,他買了兩本網頁制作的書,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連續3天廢寢忘食地學習。第四天,老總出差回來,小王交上了一個自己精心設計的網頁。當老總問他,是那個外援的杰作嗎,他便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說了一下,老總立刻對他豎起了大拇指,還夸他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年輕人。
可見,我們不應總是懼怕壓力,適當的壓力反而會讓我們更好地發揮潛力。如果每天都給自己一點壓力,你就會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發揮出更多的潛力。正如一位哲人說過,你要求得越少,那么你得到的也越少。
利用敵手“叮”上自己,讓你變得更加強大
馬由慢跑到快跑是由于馬蠅的叮咬,那么,我們個人的發展由弱到強需要什么來“叮咬”呢?事實證明,在有競爭對手“叮咬”的時候,人往往能保持旺盛的勢頭,最終讓自己壯大起來,加速前進。
在北方某大城市里,諸多電器經銷商經過明爭暗斗的激烈市場較量,在彼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后,有趙、王兩大商家脫穎而出,他們彼此又成為最強硬的競爭對手。
這一年,趙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采取了極度擴張的經營策略,大量地收購、兼并各類小企業,并在各市縣發展連鎖店,但由于實際操作中有所失誤,造成信貸資金比例過大,經營包袱過重,其市場銷售業績反倒直線下降。
這時,許多業內外人士紛紛提醒王說,這是主動出擊,一舉徹底擊敗對手趙,進而獨占該市電器市場的最好商機。王卻微微一笑,始終不采納眾人提出的建議。
在趙最危難的時機,王卻出人意料地主動伸出援手,拆借資金幫助趙涉險過關。最終,趙的經營狀況日趨好轉,并一直給王的經營施加著壓力,迫使王時刻面對著這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有很多人曾嘲笑王的心慈手軟,說他是養虎為患。可王卻絲毫沒有后悔之意,只是殫精竭慮,四處招納人才,并以多種方式調動手下的人拼搏進取,一刻也不敢懈怠。
就這樣,王和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既是朋友又是對手,彼此絞盡腦汁地較量,雙方各有損失,但各自的收獲也都很大。多年后,王和趙都成了當地赫赫有名的商業巨子。
面對事業如日中天的王,當記者提及他當年的“非常之舉”時,王一臉的平淡,他說擊倒一個對手有時候很簡單,但沒有對手的競爭又是乏味的。企業能夠發展壯大,應該感謝對手時時施加的壓力,正是這些壓力化為想方設法戰勝困難的動力,進而讓我們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危機感。
沒錯,人生需要一定的“激發”,就好比著名的錢塘大潮,至柔至弱的水,一經激發,便能產生“白馬千群浪涌,銀山萬迭天高”的蔚為壯觀的景象。
事實上,人皆有惰性,如果沒有外力的刺激或震蕩,許多人都會四平八穩、舒舒服服、得過且過、無聲無息地走完平庸的人生之旅,可是偏偏人生多蹇,世事難料,給人帶來種種困窘,也帶來種種激勵。朋友反目,愛人變心,事業上不順心,都可能成為一種精神動力源,激發人們調動潛能,干出一番事業,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
例如,蘇秦一事無成時,屢受父母、妻、嫂的白眼,于是發憤圖強,懸梁刺股,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終成一代名士,掛六國相印,顯赫一時,威震天下。蒲松齡雖滿腹經綸,卻屢試不中,窮困潦倒,憤而激勵自己著書立說,以畢生心血學識凝成《聊齋志異》,自己也躋身文學巨匠行列,成為千古名人。
所以,想成功,我們就要學會主動接受外在的激勵,化壓力為動力,以使我們的心智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使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瑰麗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