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青能想到的問題,在場眾人,除了不怎么通人情世故的樊辰外,其他人也都想到了。
但沒人真把“官僚的憎恨”當一回事。
殷姮不在意,鄭高,以及阿布等寺人們無所謂。
至于殷長贏,他只權衡一個政策對國家的利與弊,從來沒把其他人的意志納入考慮的范圍。
昭國雖然是法家當道,法家對商人一向喊打喊殺得厲害,可殷長贏卻不會真驅逐掉國內的所有商人。
根據殷姮的觀察,昭國的商業其實十分發達。
因為國力強盛,百姓有宅有田,手里有錢,購買力強,六國的商人都喜歡往昭國跑,什么東西都能賣掉。
而對昭國本身來說,他們也需要這些商人帶來情報、工匠、人才。
但歷代昭王都很清楚,
商人,可用,卻不可信。
這些為了利益,連國家都能毫不猶豫出賣的人,只需豎一兩個典型,給于一定優待。由官員唱白臉,君王唱紅臉即可。
一邊殺,一邊用。自然而然地,就能把這些商人的野心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阻止他們的手伸得太長。
像陳國那樣,子錢(高利貸)商人別說影響地方,甚至能干預國政?想都不用想!
所以,對于殷姮的建議,殷長贏并沒有抵觸。
他對商人,不喜歡,也不討厭。
只見殷長贏思考了一會兒,就點出關鍵:“王都雖大,機會卻未必多。”
殷姮眼睛一亮。
與聰明人說話就是輕松,哪怕殷長贏不知道什么叫做“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可他卻很清楚,吸引一個年輕人背井離鄉,來到陌生城市的理由是什么。
是機遇。
假如王都之中,擁有足夠的機遇,那么天底下懷揣夢想的人都會蜂擁而至。
若是在王都工作,一個月工資待遇抵得過在家里種田一年,那么許多百姓就會愿意住在最臟最破的環境,干著最苦最累的活,也要留在王都里。
但后世的“機遇”多種多樣,不一而足,可對這個時代讀書、識字的年輕人來說,所謂的機遇,只有一種,那就是當官。
問題是,昭國的制度決定了,就算是個底層的薔夫、里正,也必須有從軍的基礎。若沒有軍功,想要官身,就只能破格提拔。
當然,殷長贏要提拔多少人都無所謂,可他破格提拔一兩個人沒關系,想改變現有制度,問題就大了。
就算要改革,也不是這么個傷筋動骨的改法。
殷長贏不相信殷姮會急功近利到這種程度,故這位氣勢迫人的君王望向她,平靜地說:“阿姮有何想法,但說無妨。”
殷姮看了孫青、樊辰等人一眼。
鄭高非常識趣,知道這代表接下來的話,他們不方便聽,立刻帶領所有人退下去,屋內僅留了殷姮和殷長贏二人。
一室寂靜。
不知過了多久,殷姮才緩緩道:“大兄以為,昭國制度如何?”
不用殷姮多說,殷長贏已然明白她要說什么:“人皆短視,若不封死所有退路,便不足以成器。”
這就是衛君變法之時,為何將政策定得這么死的原因。
唯有全國上下,從王室、到貴族、到百姓,想要飛黃騰達,只有打仗一條路,才能確保國家在對外戰爭的時候,永遠保持充沛的熱情。
否則,又有幾個人愿意上戰場廝殺呢?
“戰爭年代,孤注一擲,自是無妨。”殷姮嘆道,“但六國已如大兄囊中之物,屆時,田宅軍功爵位制度,或會反噬昭國自身。”
這是所有對外擴張型帝國的通病。
只要能一直打仗,把這種雞血狀態保持下去,那么國家始終就是一種向上的狀態。尤其是頻繁的對外戰爭勝利,能夠掩蓋高速發展中的許多問題。
可一旦擴張放緩,或者頻繁失敗……
殷長贏當然清楚這一點,短短八個字,直指關鍵:“政策易變,風俗難移。”
殷姮也知癥結所在。
這就和開國君王難以處理功臣,初創企業做大后,老將的去留成了麻煩一樣。
人家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為你嘔心瀝血,打下了這片天下。你翻臉就說,可以了,你們下臺一鞠躬吧!
長此以往,誰愿意替你賣命?
雖然她也清楚,后世的封建王朝,這種昧著良心的事情沒少干。亂世用武將,盛世用文官,結果呢?
那些文官天天搞黨爭,紙上談兵,地主士大夫階級做大,沒少把國家搞砸。
反倒是完全繼承了昭朝制度,沒切割文武的新朝,亡在了外戚和宦官手里——只因新朝的皇帝,用外戚來制衡軍功勛貴集團。
殷姮沒少讀史書,知曉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
殷長贏雖然不似殷姮那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他本身具有極其出眾的政治智慧,平常閑得無聊時,就會思考這些問題。
而他內心所思、所想的許多東西,也不可能和任何人說。
一是沒人有資格聽,除非他將來立了太子,要教兒子怎么繼承這個帝國;二是,他也不會輕易將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
尤其是這種攸關國政的大事。
但在殷姮面前,他卻不吝于說出內心一些想法,就聽他輕描淡寫地說:“孤看中了一個人,相邦的門客,楊轅。”
這個名字……
殷姮怔了一下,就聽見殷長贏緩緩道:“此人家世寒微,師承大家。輕情誼,重利益;有捷才,無私德;媚上,厲下;不群,善黨;貪生怕死,野心極大。”
這些聽上去都不是什么好詞啊!
可殷長贏話鋒一轉,淡淡地評價:“可堪一用。”
想到“歷史”上,昭帝怎么用楊轅的,殷姮就懂了。
簡單來說,就是一直讓對方去做各式內勤工作,卻絲毫不給軍權。又通過聯姻、恩賞等諸多方式,強行把楊轅捧上百官之首的位置。
這么一來,百官壓根不會認為殷長贏有意識地在切割文官與武將之間的部分權責,把楊轅當做試驗品。
他們只會認為,楊轅是個阿諛小人,蒙蔽了君王,仇恨和怒火都傾瀉到他身上。
想到這里,殷姮望向殷長贏,神色有些莫名地悲哀。
所以,昭帝暴斃后,楊轅會為了自保,和鄭高合謀,先把一批忠于昭帝,但絕對看他們不會順眼的武將們,全部矯詔,讓他們殉葬。
昭帝算到了一切,唯獨沒算到,自己會死得那么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