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微創業實戰手冊:知識、技巧、案例
- 張兵
- 1550字
- 2019-11-04 11:09:30
2.賺錢是創業成功的標準之一
在跟創業者交流的時候,經常會有人跟我說:張老師,我做這個項目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別的原因。比如,聚集人氣拉/搭建平臺之類的。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創業是為了什么?
或者我們把這個問題進行一次拆分,首先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什么是創業?真的就是創立個人可以為之奮斗一輩子的事業嗎?
答案是否定的。
創業不過是比較高大上的說法,其本質說白了就是做生意,可能是出售有形產品或售賣無形產品或研發產品,也可能是研發+銷售產品……不管你進行哪種創業,基本上都離不開這幾種模式。
為什么要這么說呢?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我的一個朋友的公司需要外包一個項目,有兩家公司競標。朋友分別與這兩家公司的負責人聊的時候,我正好都在場,當時發現有這樣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兩家公司對于報價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A公司的負責人給人的感覺是很善于社交,跟朋友一副很熟的樣子,在聊到項目時,不斷強調的一點就是公司不在乎賺錢的事,目的只是為了提升業界口碑,而他給出來的報價也非常低。B公司負責人則似乎有點不太善于溝通,不管與他說什么,他都咬死一個價格不放口,甚至不惜與朋友發生爭執。
按理說不出意外的話,朋友應該把項目交給A公司,因為他們的報價更低,而且負責人的各種承諾也讓人很舒服。但最終朋友卻把項目交給了B公司。我問他為什么,他的回答是自己在外包項目之前已經充分了解了這個項目的成本。A公司的報價基本接近成本價,確實不賺錢,但也正因為如此,他會擔心A公司因為項目沒有利潤而偷工減料或者不放在心上,最終導致公司受損。B公司的報價雖然高一些,但利潤是合理的,且B公司負責人據理力爭的態度讓他覺得更可信賴,所以他才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所有的企業都真的在乎錢,即便是那些看似不斷燒錢的企業,他們燒錢的背后,一定是在布局更賺錢的模式。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有足夠的投資和經過充分設計的商業模式。比如,京東就有虧損幾十億元的底氣,因為它有源源不斷的投資進來,而這些投資看重的是其在物流倉儲等環節上的布局,所以盡管現階段是虧損的,但是未來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可這對于大部分創業型企業來說無異于天方夜譚,所以我的建議就是別想太多,踏踏實實賺錢,先讓自己活下去。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做生意講的是面子,太在乎小錢會失掉大生意。這句話說起來也不算錯,但我還是建議大家多考慮實際情況,尤其是投入產出比。比如,我花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如果能有八成機會搞定一個幾百萬元的項目,這個錢當然可以不糾結,該花就花。但如果你為沒有價值的人或者事去投錢,就算幾千元也是沒有必要的。
因此,創業的第一大法則,就是一定要做賺錢的事,而且賺錢不分大小,就算是小錢,只要在占用精力不大的情況下,也是可以去做的。而且根據我總結身邊各種人群得到的結論,就是越有錢的人,越在乎錢的累積。比如,我有個朋友,生意做得不錯,這些年賺了不少錢,但是她有一個特點,就是只要有機會賺錢的事情她都感興趣。比如,我上次請客的時候給她喝了一點兒自己和朋友一起搞的竹子酒,她就很感興趣,要做我的代理。結果很快就銷了幾百件出去,賺了七八萬元。雖然跟她其他生意比起來七八萬元并不算多,但她也只是在跟朋友聚會的時候拿出來給大家品嘗,幾次飯局就搞定的事,為什么不做呢?
所以我們既然要創業,要做生意,就一定要把賺錢擺在第一位。因為在創業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來跟你談合作,但凡那種要求以資源互換或者利潤分成形式合作的,一定要謹慎。并不是說這種合作就一定要排斥,而是我們必須要評估這件事情的可靠程度,如果做起來不是特別累,還能賺到錢,就可以嘗試著去做。可一旦拼盡全力還不見得能賺到錢的事,就算可能為你累積一些行業名氣,也必須要謹慎對待,因為很有可能名氣還沒賺到,你的團隊就被不賺錢的項目給拖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