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計算機基礎(文科)
- 劉萍萍
- 1561字
- 2019-09-30 12:23:23
1.1.5 計算機的發展方向
21世紀是人類走向信息社會的世紀、是網絡的時代?,F代計算機的發展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趨勢更加趨向于巨型化、微型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二是非馮·諾依曼結構化。
1.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趨勢
(1)巨型化
巨型化是指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更快、存儲容量更大、功能更強,而不是指計算機的體積大。巨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通常在每秒一億次以上,存儲容量超過太字節。例如,1997年中國成功研制了“銀河-Ⅲ”巨型計算機,如圖1-2所示,其運算速度已達到130億次/s。巨型機主要應用于天文、軍事、仿真等需要進行大量科學計算的領域。

圖1-2 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
(2)微型化
微型化是指進一步提高集成度,目的是利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制質量更加可靠、性能更加優良、價格更加低廉、整機更加小巧的微型計算機。微型計算機現在已大量應用于儀器、儀表、家用電器等小型儀器設備中,同時也作為工業控制過程的心臟,使儀器設備實現“智能化”。
(3)網絡化
網絡化就是用通信線路將各自獨立的計算機連接起來,以便進行協同工作和資源共享。例如,通過Internet,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進行網上交易等。今天,網絡技術已經從計算機技術的配角地位上升到與計算機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的地位,產生了“網絡電腦”的概念。
(4)智能化
計算機的智能化就是要求計算機具有人的智能。能夠像人一樣思維,使計算機能夠進行圖像識別、定理證明、研究學習、探索、聯想、啟發和理解人的語言等,它是新一代計算機要實現的目標。智能化使計算機突破了“計算”這一初級的含義,從本質上擴充了計算機的能力,可以越來越多地代替人類的腦力勞動。
2.非馮·諾依曼結構計算機
近年來通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發現,由于電子電路的局限性,理論上基于馮·諾依曼原理的電子計算機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局限,因此人們提出了制造非馮·諾依曼結構計算機的想法。該研究主要有兩大方向:一是創造新的程序設計語言,即所謂的“非馮·諾依曼”語言;二是從計算機元件方面進行研究,如研究生物計算機、光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1982年,日本提出了“第五代計算機”,其核心思想是設計一種所謂的“非馮·諾依曼”語言——PROLOG語言。PROLOG語言是一種邏輯程序設計語言,主要是將程序設計變成邏輯設計,突破傳統的程序設計概念。
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著手研究由蛋白質分子或傳導化合物元件組成的生物計算機。研究人員發現,遺傳基因——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能容納大量信息,其存儲量相當于半導體芯片的數百萬倍。兩個蛋白質分子就是一個存儲體,而且阻抗低、能耗小、發熱量極小。人們基于這一特點,研究如何利用蛋白質分子制造基因芯片。盡管目前生物計算實驗距離使用還很遙遠,但是鑒于人們對集成電路的認識,其前景十分看好。
光計算機是用光子代替電子來傳遞信息。1984年5月,歐洲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光計算機。光計算機有三大優勢:①光子的傳播速度非???,電子在導線中的運行速度與其無法相比,采用硅、光混合技術后,其傳送速度可達到每秒萬億字節;②光子不像帶電的電子那樣相互作用,因此經過同樣窄小的空間通道可以傳送更多數據;③光無須物理連接。如果能將普通的透鏡和激光器做得很小,以至能安裝在微芯片的背面,那么未來的計算機就可以通過稀薄的空氣傳送信號。
量子計算機是一種基于量子力學原理,利用質子、電子等亞原子微粒的某些特性,采用深層次計算模式的計算機。這一模式只由物質世界中一個原子的行為決定,而不是像傳統的二進制計算機那樣將信息分為0和1(對應于晶體管的開和關)來進行處理。在量子計算機中最小的信息單元是一個量子比特,量子比特不止有開和關兩種狀態,而是能以多種狀態同時出現,這種數據結構對使用并行結構計算機來處理信息是非常有利的。量子計算機還具有一些近乎神奇的性質:信息傳輸幾乎不需要時間(超距作用),信息處理所需的能量可以接近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