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第一代計算機網絡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這部機器使用了17468個真空管,長30.48m,寬6m,占地170m2,重達30t。ENIAC以電子管作為元器件,所以又被稱為電子管計算機,是第一代計算機。自ENIAC問世以來,大型計算機開始逐漸發展起來,但計算機的數量非常少,而且非常昂貴。當時的計算機大都采用批處理方式,用戶使用計算機首先要將程序和數據制成紙帶或卡片,再送到計算中心進行處理。1954年,人們開始使用一種稱為收發器(Transceiver)的終端將穿孔卡片上的數據通過電話線路傳送到遠程計算機。此后,電傳打字機也作為遠程終端和計算機相連,用戶可以在遠程電傳打字機上輸入自己的程序,而計算機計算的結果也可以傳送到遠程電傳打字機上并打印出來,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原型就這樣誕生了。
由于當初的計算機是為批處理而設計的,因此當計算機和遠程終端相連時,必須在計算機上增加一個接口。顯然,這個接口應當對計算機原來軟件和硬件的影響盡可能小,于是就出現了圖1-1所示的線路控制器(Line Controller)。圖中的調制解調器(Modem)是必需的,因為公用交換電話網絡(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是用來傳輸模擬的語音信號,而計算機處理的信號為數字信號,因此需要用調制解調器完成模擬數據和數字數據之間的轉換。當計算機連接的終端數量增多時,為了避免一臺計算機使用多個線路控制器,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出現了多重線路控制器(Multiple Line Controller)。它可以和多個遠程終端相連接,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如圖1-2所示。有人將這種最簡單的通信網稱為第一代計算機網絡。

圖1-2 擴展的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
在第一代計算機網絡中,計算機是網絡的控制中心,終端圍繞著中心分布在各處,而計算機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批處理。同時考慮到為一個用戶架設直達的通信線路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因此在用戶終端和計算機之間通過公用交換電話網絡進行通信。人們利用通信線路、集中器、多路復用器等設備,將一臺計算機與多臺用戶終端相連接,用戶通過終端命令以交互的方式使用計算機系統,從而將單一計算機系統的各種資源分散到每個用戶手中。
第一代計算機網絡系統存在一些缺點:如果計算機的負荷較重,會導致系統響應時間過長;而且單機系統的可靠性一般較低,一旦計算機發生故障,將導致整個網絡系統癱瘓。
- Maven Build Customization
- Twilio Best Practices
- Clojure for Domain:specific Languages
- Python貝葉斯分析(第2版)
- Hands-On Microservices with Kotlin
- 快速念咒:MySQL入門指南與進階實戰
-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程(Windows 7+Office 2010)
- Learning JavaScript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Second Edition)
- 交互式程序設計(第2版)
- ABAQUS6.14中文版有限元分析與實例詳解
- Learning ECMAScript 6
- React and React Native
- Flutter之旅
- Unreal Engine Game Development Cookbook
- Java EE 程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