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概說

一、關于道德、倫理

1.道德

道,原始義是人走的路,引申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其核心是為人之道、做事之道。德是符合“道”的良好的行動,是按規律、道理去實踐、去行動所表現出的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二者合起來,道德就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以善惡為標準,調整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和規范的總和。

我們今天所說的道德的含義,同時也兼指人的道德行為,思想品質和修養境界。中國傳統道德,一般來說,指的是從先秦到辛亥革命,以儒墨道法各家倫理道德傳統為內容的倫理思想和行為規范的總和。

道德一方面通過社會輿論和教育的方式影響人們的心理和意識,形成人們內心的信念。另一方面,又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規章制度的形式在社會生活中確定起來,成為約束人們相互交往和個人行為的原則規范,它和法律不同,法律具有強制性。

道德兩個字連用是在戰國之前、春秋時期。始見于《管子·君得》篇:“道德定而民有軌也”,以后莊子、荀子也把道德連用。《荀子·勸學》中說“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謂道德之極”。

2.倫理

在西方,倫理一詞源于古希臘語,原意是風俗習慣的意思。在中國,“倫理”一詞最早見于《禮記·樂記》。“倫”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理”指道德規律和原則,因而,“倫理”一詞是指人們相互關系所應遵循的道德原則。倫理通常作為道德的同義詞使用,二者的基本含義是一致的。平時我們說倫理也說道德,也說倫理道德,說中華倫理、中華道德、傳統倫理、傳統道德,往往是不加區分的。

3.社會主義道德

社會主義道德,一般來說,是指與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相適應的社會主義社會道德。它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階段道德關系的反映,它繼承了人類歷史上一切優良道德傳統,是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所形成的人類從未有過的新道德。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開展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

4.共產主義道德

共產主義道德作為一種道德體系,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形態,即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無產階級道德、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社會主義道德、共產主義社會的共產主義道德。這三種形態中的任何一種道德,都是共產主義道德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不同形態。

二、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

1.四維:禮、義、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于《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2.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79)以后,“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后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并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于“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于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3.四字:忠、孝、節、義

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

忠——《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禮記·表記》中載孔子言:“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于民”。孔子講君臣關系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于君,而在后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于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國,忠于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傳·昭西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忠,本指人與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謂之忠”,故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第謂居職任事者,當盡心竭力求利于人而已”。

孝——《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系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教民親愛,莫大于孝”。“孝之為義,初不限于經營家族。”孫中山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于贍養。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4.三達德:智、仁、勇

三達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達德,所以行之者一也。”

5.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孫中山提出了中國固有的八種道德,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八德和四維,合稱“四維八德”。

三、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歷史分期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凝聚起來的民族精神之所在,它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核心。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是儒、墨、道、法各家思想的有機融合。但由于中國歷史的特殊原因,儒家思想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從影響層面的廣度,還是從思想滲透的深度上說,儒家道德的魅力是首當其沖的。

中國傳統道德所賴以生長的歷史時代主要是中國的封建社會,即從戰國到1840年鴉片戰爭。此前的春秋屬于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產生了我國古代的倫理學說,對以后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中國傳統道德當從先秦始。鴉片戰爭之后,我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始終不能摧毀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道德。辛亥革命之前,我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中國傳統道德。所以,中國傳統道德當以辛亥革命止。

重要歷史分期大致有三:先秦時期、秦漢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先秦時期是中國傳統道德孕育形成時期。秦漢隋唐時期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抽象發展和大一統、封建化時期。宋元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道德的辯證綜合期。

1.先秦時期是中國傳統道德孕育形成時期

先秦的倫理學說主要有四大流派: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他創立了儒家倫理思想,以仁為核心。孔子之后儒家分化為兩大支:一支是孟軻(前372—前289)學派,他提出仁義禮智四項道德原則,奠定了封建時代占統治地位的道德的理論基礎;一支是荀況學派(荀況前313—前238),這一派進一步發展了儒家思想。儒家倫理學說的基本觀點是以仁義道德為人類的行為準則,認為道德生活高于一切。儒家對道德規范、道德范疇、道德的社會作用、善惡評價的標準以及道德修養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為中國古代的倫理學說奠定了基礎。

墨家的創始人墨翟是從儒家分化出來的。墨家的主要觀點是兼相愛,交相利,義利統一。

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生卒年月不詳,與孔子同時代,而年長于孔子)。老子之后道家分化為兩大派:一是以莊周為代表的老莊學派;二是以齊國道家為首的黃老學派。道家是儒、墨兩家的反對派,其中老莊學派雖然也講道德,但他們反對儒墨兩家以仁義為道德的內容,道家的核心思想是知道、法道、用道,以實現道的無擾運行為尚,以道法論人法,主張和諧、法水不爭等,提出了以“無為”作為道德的原則。莊子又把老子的道德學說引向脫離人類社會生活的非倫理主義。黃老學派則與法家合流,容納了法家的一些思想。

法家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法家分為商鞅學派和以齊國慎到為代表的流派。前者是從儒家分化出來的反對派,后者是從道家分化出來的反對派。后期法家的代表韓非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家倫理學的共同特征是反對儒、墨、道三家的觀點,既不贊成儒家的道德決定論,也不贊成道家的獨善其身說。他們一般不排斥道德規范,而是認為法制的社會作用高于仁義教化。他們提出“廢私立公”說,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

除了上述四大流派之外,這個時期在倫理學上有較大影響的還有戰國時代的楊朱、告子和兵家。楊朱提倡貴生,告子主張人性無善惡,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子(孫武,前545—前470),他從國家和社會利益出發,從不同層次和不同方向分析軍事競爭,以戰略制勝,提出了德法兼治的倫理思想。

2.秦漢隋唐時期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抽象發展和大一統、封建化時期

在先秦時期,中國倫理思想體系的基本要素已形成,但并沒有一家能占主導或統治地位。秦漢隋唐時期是中國倫理思想繼續發展和大一統、封建化時期,這一社會發展的必然性與文化選擇的能動性相結合的過程又分為三個小階段:兩漢儒家、魏晉玄學、隋唐佛學。

儒家倫理能在兩漢以后占主導地位,是因為它最體現中國的特質和國情,同時其理論本身也最為完備。秦漢之際《禮記》成書,作為中國倫理精神生長的元典和本體(四書)的倫理體系已經形成。《大學》《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它是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的提煉和概括。《大學》提出“三綱領八條目”,從“明明德”即復明自己光明的德行出發,經過“親民”的過程,最后止于“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朋友有信”的“至善”境界。

這一過程具體展開為八個階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之道”是培養統治階級理想人格的途徑,所謂“大學精神”就是“內圣外王”的精神,它體現了中國社會家國一體的原理和儒家倫理政治的本質。《中庸》揭示了儒家倫理“天人合一”的中庸境界和精神模式。從此“極高明而道中庸”成為中國人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

《大學》與《中庸》標志著儒家倫理走向成熟,但它并不等于封建倫理。中國封建倫理的真實形態是董仲舒的“三綱五常”論。漢代儒者董仲舒用他所謂的“天人感應”“三綱五常”“陰陽五行”的理論,從適應封建統治大一統的政治需要出發,改造和扭曲了儒家倫理思想。一方面使儒家倫理思想處于“獨尊”的歷史地位,另一方面又為了進一步維護封建等級制度而強化了所謂綱常倫理道德,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作為封建倫理道德的基本原則,用神學目的論來論證封建道德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并受到佛學思想的影響。

在儒學獨尊的社會背景下,“三綱五常”論使中國倫理精神完成了封建化和抽象性的統一。“三綱五常”與古典儒家倫理既有內在聯系又有原則區別。“三綱”由“五倫”發展而來,它抓住了“五倫”中最重要的“三倫”,以此作為人倫的根本,應該說,這種提煉突出了中國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和君主專制政治體制中最本質的方面。但是,它與先秦儒家的本義已大相徑庭。

先秦儒家講的“五倫”關系是一種雙向的相對關系,而“三綱”關系則是單向的以人身依附和服從為原則的絕對關系。“五倫”雖然強調宗法等級秩序,有歧視婦女的內容,但它是以君臣、父子等的互惠互動和在上者的率先垂范為前提,具有較濃的人情味;而“三綱”則使倫理關系完全服從于封建的政治關系,使雙向的人倫義務變成片面的等級服從,使得人對人的關系,變成人對理、人對份位、人對綱常的單方面的服從、義務關系。

董仲舒以后,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家倫理成為不可動搖的名教和禮教。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倫理精神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態——玄學倫理。它是試圖把儒道結合以克服人的精神和倫理生活中的矛盾的一種努力,其特點是“托好老莊”,用道家的“自然”價值觀對儒家的名教進行評判。但它的片面發展,形成一種茍且偷安、縱欲混世的人生態度。于是中國倫理又出現了新的精神形態——隋唐佛學。

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之后,佛學對儒家的倫理思想影響越來越大。魏晉時代,玄學興起,推崇道家老莊的思想,而且佛學大量傳入,提出出家,既不拜父母,又不敬王者,于是引起佛儒的對立與抗爭,經過一番較量,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經受住了考驗,鞏固了統治地位,它在吸取了佛學和玄學的某些內容之后,豐富和補充了自己,向更高的階段發展了。隋唐佛學以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的虛幻形式克服了傳統倫理中“德”與“得”、道德與命運的內在矛盾,在基本精神取向上又與儒家倫理契合,特別是禪宗的即心即佛,其宗教的修行方式與儒家的修身養性理論實有相通之處,因此它成為向儒家倫理回歸的中介環節。

3.宋元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道德的辨證綜合時期

秦漢隋唐時期的社會發展表明,單一的儒家綱常倫理,或儒與道、儒與佛的簡單結合,都不能滿足中國封建社會的需要,而這一時期倫理思想的發展又為建立一個整合的倫理體系提供了可能。于是,宋明時期以儒學為核心的理學便應運而生。但這時的儒學,已不是孔孟的古典儒學,也不是董仲舒的官方儒學,而是融合了道玄和佛學的“新儒學”。宋明時期的一些思想家們都不同程度地受佛學的影響,他們熟知佛教理論。因此他們又都援佛入儒,吸收了佛學思想,特別是佛學的心性理論,對于人們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觀念的研究分析,有開啟思路的作用,更為許多思想家們所注意。它最重要的代表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他們強調“義利論”“理欲論”和“心性論”,批判了佛學,在理論上為君臣父子的倫理提供了本體論的基礎。

程朱(程頤、程顥和朱熹)理學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系。何為“天理”?人倫五常就是天理。“天理”是以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本體。程朱宣稱君臣父子之禮即是天地萬物的本源。經過這個轉換,人間的倫常之理便上升為天道的法則,實現了“天道”與“人道”的統一。這種理論不僅為綱常名教找到了本然的根據,而且也使之具備神圣性和永恒性,成為統治者替天行道的理論依據。

在此基礎上,程朱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口號,認為天理人欲不容并列,其本質的區別是“公”與“私”的對立,二者對立的實質就是對綱常禮教秩序的維護和破壞。這種倫理思想一方面提倡整體價值觀,在理欲對立中突出人性的莊嚴及其道德的能動性;另一方面它又與封建制度結合而淪為道德專制主義,成為“以理殺人”的工具。

陸王心學的基本范疇也是“理”,二者的區別在于,陸王認為“理”不是外在的客觀實體,而是人的“心”或“良知”的先驗結構,天理即在內心之中。譬如“良心”,認為它不但是道德的根源,而且先驗地具有辨別善惡的能力,人的道德修養不需要像朱熹那樣格物致知,大費手腳,而只要自識本心,存心明性。這一思想進一步發揚和改造了儒家倫理思想,在道德原則、公私關系、修養踐履等方面賦予了儒家倫理思想以新的內容。同時為了挽救宋明的封建統治,在理欲和義利關系以及君臣、父子、夫婦的倫理關系上(理學倫理思想的內容上)使儒家倫理思想陷入片面化、絕對化的泥潭,但是從形式上看,它更精巧、更系統了,顯示了理論思維的較大進步。

陸王的根本目的也是要維護封建的“天理”,但王陽明的致良知說要人們“破心中賊”,能動地進行封建道德修養,由于他強調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倡導懷疑精神,結果適得其反,在客觀上造成了對封建道德的離心力,最終導致了宋明理學的自我否定。所以當戴震打破理學體系,揭露其“以理殺人”的本質后,宋明理學便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從明中葉開始,封建道德走向衰落,一些進步的思想家看到宋明理學的空疏,轉而重視現實。明清之際的實學家們如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顏元等有鑒于明清后期理學家們空談“天理人欲”的弊端,從而以“崇實黜虛”“經邦濟世”“義利統一”的思想,從不同側面對理學提出了一定的批判,對儒家傳統倫理思想作了新的解釋,但仍然以仁義禮智為最高的道德原則。

20世紀初至新中國成立,儒家倫理思想時斷時續。20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啟蒙思想的產生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在五四運動中,“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成為反對舊倫理,提倡新倫理的主要標志。從30年代開始,以熊十力、梁漱溟、馮友蘭、賀麟、唐君毅、牟宗三、方東美等人為代表,對儒家倫理思想作了所謂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的概括,他們力圖從倫理本體上來理解和建構一種新的儒家倫理體系,達到他們所謂的使儒學在當今條件下能夠開拓出新外王的目的。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在2000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儒、墨、道、法、兵各家倫理思想和佛教有關心性的理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另一方面又依據不同時期的經濟、政治的特點而不斷發展變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必須用唯物史觀的理論,對這一長期發展變化的傳統,進行正確的分析。

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的基本思想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可以從五個方面去體會和把握。

1.“公忠”的道德精神

主張在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發生沖突時,犧牲個人私利,以整體利益為重,強調為民族、為整體、為國家的整體主義精神,此為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核心。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形成了以公滅私、公而忘私、以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為重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國社會在很長時期內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以家庭為本位,并強調國、家一體的社會,在倫理道德上則一直提倡“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強調個人利益和家庭利益應當服從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了國家和民族,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盡忠保國”“先公后私”,一心為公。《詩經》中“夙夜在公”,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直到孫中山“天下為公”,無不滲透著“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思想。中華民族的這種為國家、為民族的整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強大凝聚力,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基石。

應當指出,中國古代的整體主義總是為封建制度服務的,國家利益和封建制度,甚至和一家一姓的國君的利益,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成為維護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封建關系的意識形態。因此,我們必須加以批判地改造,使其為社會主義、為人民大眾的利益服務。

2.“仁愛”思想

“仁愛”既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又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智慧。儒家創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仁”,就是愛人的思想,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最高要求。“仁者愛人”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人道主義思想,即把所有人都看成是一個類,因而主張人對自己的同類,更有一種憐憫、同情和愛護之心。人應當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去關心自己的同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就是人們在處理個人同他人關系時所依據的原則。孟子繼承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又進一步提出人的“良知”問題。他認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就在于人有道德,就在于人有禽獸所沒有的對其他人的同情、憐憫、關心和慈愛之心。宋代的張載,把這種推己及人的愛人思想加以發展,強調所有的人類,都是同一父母(天地)所生的親兄弟,因此,那些疲、殘、疾、孤、獨、鰥、寡,都是我們遭受顛連之苦而需要幫助的兄弟,我們應當盡力去救助他們。正是從這種仁愛原則出發,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中國傳統道德強調“和而不同”“人和”“和諧”和“以和為貴”、和氣生財的思想,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齊,泰山移”等,就是這一思想的反映。為了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中國傳統道德又特別強調“待人以寬,責己以嚴”、助人為樂、舍己救人等道德要求,以調節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中國傳統道德中的“仁愛”思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地得到發展,盡管其中包含著抽象人道主義,但在中華民族的長期發展中,對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3.“重義輕利”的義利觀

整體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既有統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又往往被稱為義利關系或公私關系。一般來說,“義”指公利,指社會、民族和封建國家的利益,而“利”在較多的情況下,是指個人的、私人的利益。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曾進行過長時期的如何對待“義”“利”的爭論。孔子強調“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義以為上”“先義后利”。清初顏元(1635—1704)主張“正其義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主張要重視利,更重視義,從總的思想傾向來看,儒家更重視先義后利。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現在是社會主義時期,封建社會的“義”“利”的內涵早已一去不復返了,但新的義利關系仍然存在,“先義后利”“見利思義”的思想,對于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極端利己主義思想,仍有現實的針對性。

4.重視人倫關系,提倡人倫價值

從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中國文化是一種“倫理型”的文化,而在中國傳統道德中,重視倫理價值,更成為一個重要的特點。在以家庭為本位的古代社會中,中國傳統道德最重視“父義、母慈、兄友、弟悌、子孝”五種人倫關系,《尚書》提出五教,確立以家族為本位、以血緣為紐帶的五種人倫關系的道德要求,并使其成為相互遵守的道德要求。孔子又進一步突出了君臣關系,提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原則,認為君和臣都應當按照自己的社會地位去履行自己的義務,進一步規范君臣之間各自應有的態度。孟子概括了封建社會中最重要的五種人倫關系,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婦有別”五倫關系,并提出處理這些關系的原則,用以維護和改善當時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父子有親”,就是“父慈子孝”,把孝看作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個人在家庭中能夠善事父母,就能夠正確地對待他人和對待社會,就能夠對人有“信”,對國家盡忠。中國傳統道德強調,對父母不僅應當贍養,而且應當敬重。孔子在回答弟子什么是孝的問題時提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確實,如果一個人連生育、教育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敬愛,又怎么能愛祖國、愛人民呢?中國傳統道德中把“善事父母”看作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前提,把對待父母的態度作為處理一切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礎。

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在中國傳統的人倫關系中,“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抹殺了臣、子、妻的獨立人格,是為當時的等級制度服務的,是一種封建的糟粕,今天應當摒棄。但從總體上看,中國重視人倫關系和人倫價值的傳統道德,強調了每個人在特定的人倫關系中的責任意識,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良性運行。如能加以正確的分析,發展其合理的因素,現在仍然有著協調各種人際關系的積極意義。父母和子女之間、上級和下級之間、丈夫和妻子之間、長輩和幼輩之間、朋友與朋友之間,都應當根據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建立起新的道德原則。對于五倫中的父子有親、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如能賦予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意義,對于維護和改善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人倫關系,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國傳統道德對于人倫關系的重視,在歷史發展中曾經有過一個演變的過程。孔子、孟子一方面強調孝順父母的重要,另一方面又認為,父母有了錯誤,可以提出“諫諍”,但應當注意態度。孔子主張,“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這就是說,如果國君不能聽從正確的意見,就可以離君而去。孟子認為,君臣之間互相都應當履行自己的責任。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認為臣對君不應當絕對服從。荀子特別強調對國君、對父母的錯誤,不應當完全聽從,而應當提出批評。他說,“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孝經》也認為:“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但是,在維護封建等級制的社會里,中國傳統道德中“孝”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為尊者諱”的烙印,在尊者與卑者的關系中,總是要壓制卑者的權力。秦漢以后,特別是宋明儒家把五倫關系中的“三綱”片面地加以扭曲,對孝作了片面化和絕對化的解釋,以致走向愚忠愚孝,這是錯誤的。對于這種復雜的情況,我們應當加以分析、加以辨別。

5.“修身為本”思想

修身,強調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最具文化價值的思想。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人之所以不同于動物,在于人有道德。因而人除了有物質需要外,還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對自己所信仰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對社會、對他人作貢獻而不是向社會索取。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尤重“為學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改變人的氣質,培養人的品德,即學習怎樣做人。以達到“成圣”“成賢”的目的,把道德上的理想人格作為學習上的根本要求。在專業知識和思想品德問題上,強調“先器識而后文藝”,也就是說,要首重道德品質,次重文藝技術,認為要想做一個專門知識上有所成就的人,首先應在道德上提高自己(德高于才者謂之君子,才高于德者謂之小人)。中國傳統道德對于這種高尚道德境界的追求,總是同一種“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人生哲理相聯系,總是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生態度共同發展。正是從這種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出發,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重視獨立人格的精神力量,強調“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在一個人一生活動中,不論遇到什么情況,不論遇到什么危難,都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都要有一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對于外在的一切壓力,應當不屈不撓,努力保持一個人的不受屈辱的獨立的、高尚的人格。

雖然中國傳統道德所提倡的這種精神境界,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不容易達到的,但是人們仍抱著“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誠摯態度,孜孜不懈地追求。所以說這是一種對于人格尊嚴的自覺,是我們民族賴以存在的脊梁,它對于維護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是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的一個重要的優良傳統。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主張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的情況下,人們應當追求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并把對這種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看作人生最大的快樂。孔子稱贊在德行方面最滿意的學生顏回時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認為一個人只要有了這種崇高的道德追求,就可以克服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挫折。孟子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表現出為追求崇高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的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道家更崇尚精神境界,把無私無欲的“真人”“圣人”作為最高的人生理想。墨子尚賢,推崇“圣王”“賢人”,把為大眾謀利的犧牲精神作為人生最值得的追求。正是有了這種追求,一個有道德的人才能夠“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其志,始終保持追求高尚人格的樂觀主義精神。

如何培養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特別強調要從兒童起,就注意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必使其講而習之于幼稚之時”。管仲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這就是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重視道德品質的傳統教育思想。正是注意了從“幼小童稚”時就對人們進行必要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各種禮儀的教育,力求使他們自幼就熟習這些原則和規范,也就可以使他們在長大以后,不會對這些規范禮儀產生逆反心理,也就能夠收到教育所希望達到的效果。

6.強調修養踐履

注重道德理論與道德實踐、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的統一。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強調道德主體在完善自身中的主體能動作用。中國歷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認為在樹立起崇高的道德理想,即樹立起君子、賢人、圣人的理想人格后,更重要的是奮發志氣,養心修身,切磋踐履,以達到這一理想。

首先,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特別強調“為仁由己”的道德主體的能動精神。孔子認為,如果一個人立定志向,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他就不會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即孔子所說的“茍志于仁矣,無惡也”。他特別強調道德主體的能動作用,即“仁遠呼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認為仁這一最高的道德品質和道德境界,對于人們來說并不是遙遠而不可達到的,只要人們能夠堅持不懈地修行,就一定能夠達到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人們之所以不能達到道德理想的最高目的,主要是因為人們由于種種原因半途而廢,不能執著追求的結果。雖然在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但他們從兩個極端走向同一個目的,一個“是反身而誠”、一個是“教化習修”,最終追求共同的理想人格。墨家也非常強調修身,主張“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意社會環境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影響,把“所染”作為道德品質的重要環節。中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們,在提出道德境界的理論時,也都認為人們的道德境界有著不同的層次,在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時,也必須經過不同的階段,但他們都一致強調人們應當遵循不同階段的不同要求,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直至最終達到道德的高峰。

其次,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尤重“知”和“行”的統一。一個人僅僅懂得了應當怎樣做人,并不算有道德,只有身體力行道德規范,才算真有道德。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為了達到知與行的統一,必須加強道德主體對自身“省察克治”的功夫。中國傳統道德強調“克己、內訟、養心、慎獨”,強調“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強調自己對道德品質的嚴格要求。孔子的弟子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強調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反省檢查,以求在道德上能夠不斷進步)“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也,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些流傳很廣、膾炙人口的格言,都同道德的修養踐履有著密切的關系。

其三,“慎獨”自律,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在道德修養中,中國傳統道德強調“良心”在擇善去惡中的作用,認為能否慎獨是提高道德品質的關鍵。一個人在獨處之境,無人監管,便是修養的重要之時(如網絡道德、超市偷竊等)。道德就其本質的意義來看,它應當是人們的自覺行為,即“自律”的行為。只有憑借人們的道德覺悟,憑借人們的良心自律,道德對人們的規范作用才會真正成為不受外界制約的自愿的行為,道德的社會作用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因此,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中強調“慎獨”的思想是正確的。

上述六個方面,是就中國傳統道德的總體上所做的分析。應當看到,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特別是在社會上、在勞動人民的良風美俗中,真可說是浩如煙海,舉不勝舉。如熱愛勞動、勤儉樸素、尊老愛幼、尊師敬賢、謙虛禮讓、誠實守信,以及廉潔奉公、積極進取、發奮圖強、堅強不屈、剛健有為等,都可以說是中國傳統道德中的瑰寶。這些優良傳統在我國的歷史中,曾經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當把中華民族所有的優良傳統集中起來,結合新的時代要求,賦予新的內容,使其能夠在新社會中發出新的光輝。

思考與討論

1.中國人為什么特別重視中秋節、春節?出遠門的人為什么稱為游子?在外謀生為何要說是漂流?

2.為什么在中國“走后門”、潛規則一直久禁不絕?最簡單的就餐AA制,在中國為什么行不通?

3.人們為什么歌頌紀念屈原、岳飛、文天祥,他們都有什么特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日县| 大荔县| 调兵山市| 双城市| 阿克陶县| 博客| 台东县| 铜山县| 祁阳县| 江城| 嘉义市| 池州市| 班戈县| 喀喇沁旗| 阜阳市| 德兴市| 沂南县| 马关县| 吉林省| 响水县| 永川市| 金山区| 新营市| 南汇区| 贺兰县| 咸宁市| 山东| 永善县| 禄劝| 保亭| 巴青县| 梅河口市| 容城县| 宾阳县| 博湖县| 蒙阴县| 日喀则市| 云梦县| 正安县| 密云县| 晋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