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FOREWORD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諸子百家,群星璀璨。其中儒家思想,成為漢武帝以來歷代明君的治國圭臬;“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成為古今學子仁人志士奮進的人生燈塔。
青年,尤其是青年學生,正處在人生道德培養與知識儲備的奠基階段。其道德素養與知識基礎將影響著其步入社會的人生歷程與社會價值——從最小處講,影響著個人的幸福指數;稍大一點,影響著家族的興衰;再大一點,便是將走什么樣的路、創造什么價值、是有益于社會還是危害社會的問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先生就發出了這樣的吶喊,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把握好青年學生的教育,便把握住了民族的未來。
青年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三觀”的確立,必將影響其人生奮進的方向——只有正方向,才能產生正能量,才能為自己的人生和社會添彩增光;反之,會適得其反。
正如先哲所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周語》),意為“學好,如同高處攀登;學壞,就像石落山崩”。
一位年過七旬的老教育工作者,對自己少年所學的《國文》課程仍情有獨鐘。其中的一篇課文如下:
學生入學,先生問曰:“汝來何事?”學生曰:“奉父母之命,來此讀書。”先生曰:善!人不讀書,不能成人。”
就這樣一篇簡短的課文,何以讓人終生難忘?老先生講:就是這篇課文,讓自己更加明確了肩負的責任(父母之命與厚望);懂得了“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只有讀圣賢書、明明德,才有望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仁者)……這些知識就成了自己一生的“燈塔”。
還有一位學者這樣說:孔子等往圣先賢的知識量,可能還不如當今的小學生多,但他們懂得“天地人”之“大道”,懂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科技飛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的幸福感卻不能如約同行;還有是非不分、美丑顛倒者;更可怕的是:科技與欲望的聯姻,已使人類面臨著自然破壞、戰爭毀滅等多種生存的危機……這也正如至圣先師孔子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指出的“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論語·里仁》),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之心,貧不能“樂道”,富不能“安享”——無論貧富貴賤,都是非常危險的。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人,人是社會的成員,社會培養他成長,成長后再把他的聰明才智奉獻給社會。做對社會有用的人,不僅要有知識有技能,還要熟悉祖國的歷史文化,關心社會和國家大事,對美丑、善惡、正誤有正確的判斷力。這些正是我們編寫此教材的目的和動力——做人,首先做一個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什么專家、學者等。
為便于廣大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謹以儒家的“四書”“五經”為主,兼顧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部分作品,精心選取能反映中華文化精髓,培養倫理道德觀念,而又具有現實意義的篇章,分類匯聚,使義理相近篇章得以互相支持互相闡發,以便確切理解其教義。
編輯成《國學經典選讀》這本教材,殷切希望廣大青年學生能從中感受到往圣先賢的哲學思想與人生智慧,并從中受到有益的啟迪,進而擁有一個光輝燦爛的幸福人生。
本書是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成果,由滄州國學院翟廣瀛、滄州職業技術學院呂桂蘭兩位教授任主編,確定編寫思路、體例架構、遴選篇目,并完成統稿定稿工作。滄州國學院高秉劍、滄州職業技術學院張虹教授、李杰教授任副主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劉寶成、滄州職業技術學院桑金歌兩位教授主審。劉秀娟、賈紅國參與了本書的編寫。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欠妥與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同仁、專家、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7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