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6 法的實施

1.法的實施的概念

法的實施,又稱法律實施,是指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和實現。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求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都要嚴格遵守法律;二是要求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執行法律、運用法律,保證法律的實現。也就是說,法的實施包括守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

2.法的適用

法的適用,又稱法的執行或法律適用,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具體實施法律的活動,包括執法和司法。狹義上說,法的適用是國家司法機關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審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3.法的適用的基本原則

(1)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以事實為根據,是指在適用法律時,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只能以能夠用證據證明的客觀事實為根據,而絕不能以主觀的想象、分析和判斷作為根據,更不能弄虛作假、掩蓋或假造事實。以法律為準繩,是指在適用法律時,必須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辦事,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則。任何公民都必須平等地遵守憲法、法律和其他法規,不容許任何人有超越憲法和法律之外、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所有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承擔義務;任何公民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必須同等地依法受到追究和制裁。

(3)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的原則。國家的審判權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國家的檢察權只能由人民檢察院行使,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獨立行使各自的職權,不受任何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非法干涉。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在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過程中,必須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規定,正確適用法律。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在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過程中,在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應當實現社會主義的公正。

此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適用法律時應遵循的原則還包括: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原則;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國家賠償的原則等。

4.違法、法律責任和法律制裁

違法,是指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公民,因違反法律規定,致使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遭受破壞,依法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

違法的構成條件:

(1)違法必須是人們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作為,是指積極實施我國法律所禁止的危害社會的行為;不作為,是指有義務實施并且能夠實施某種積極的行為而未實施,即應該做而且能夠做卻未做的情況。

(2)違法必須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了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行為,必須是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的行為。

(3)違法必須是行為者出于故意或過失,也就是行為人要有主觀方面的過錯。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一種主觀心理態度。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一種心理態度。

(4)違法的主體必須具有法定責任能力。

違法的分類。按照違法行為的具體性質、危害程度和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的不同,可將違法分為:違憲、民事違法、行政違法和刑事違法(犯罪)。

法律責任。廣義的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同義;狹義的法律責任,專指違法者對自己實施的違法行為必須承擔的責任。按照違法行為的性質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法律責任可以分為:違憲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法律制裁。法律制裁是指國家專門機關對違法者依其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而采取的懲罰措施。按照承擔法律責任的不同,可以將法律制裁分為:違憲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

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的聯系和區別是:

(1)相同點:是保護法律關系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是在出現違法的情況下,在國家和違法者之間建立的一種特殊的權利、義務關系;都是違法行為導致的結果。

(2)不同點:法律責任司法意義上專指違法者對自己實施的違法行為必須承擔的責任。法律制裁專指國家機關對違法者實施的法律行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所進行的懲罰。

5.法的作用

(1)法的規范作用

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具有一定的形式特征和獨特的作用方式。根據行為主體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①指引作用。即對本人行為的指引。對人的行為的指引可分為個別指引和規范性指引。個別指引的優勢是比較具體、針對性強,缺點是不適用于關系復雜、人數較多的群體。規范性指引是建立社會秩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它具有連續性、穩定性、高效率的優點,符合一般人的心理要求。法律規范可分為授權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授權性規范代表了一種有選擇的指引,義務性規范代表確定的指引。確定的指引,目的是防止人們做出違反法律指引的行為,而就有選擇的指引來說,法律的目的一般是鼓勵人們,至少是容許人們從事法律所指示的行為。

②評價作用。作為一種規范,法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的評價作用。在評價他人行為時,總要有一個客觀的評價準則。法是一種重要的準則,通過法可以判斷某個人的行為是合法還是違法(包括違反什么法、違反到什么程度等)。任何社會規范(道德、宗教規則、政策等)均具有一定的評價作用。但與其他社會規范相比,法律這種社會規范的評價作用具有概括性、公開性和穩定性,所以這種評價更客觀、更明確、更具體。法律的評價作用的優越性,使法律起到了其他社會規范難以起到的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

③教育作用。教育作用不同于上面所說的指引作用,也不是指法在促進文化教育領域方面的社會作用,它是指通過法的實施而對一般人的行為所發生的影響。有人因違法行為而受到制裁,固然對其他一般人有教育作用(嚴格地說,對那些企圖違法的人來說,是一種警戒作用),反過來,人們的合法的行為及其法律后果也同樣對一般人的行為有重大示范作用。

④預測作用。法的預測作用表現在,人們可以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事先估計到當事人雙方將如何行為及行為的法律后果,從而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合理的安排。一般而言,它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對如何行為的預測,即當事人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預計對方當事人將如何行為,自己將如何采取相應的行為。二是對行為后果的預測,由于法律規范的存在,人們可以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在法律上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是會受到國家肯定、鼓勵、保護或獎勵的,還是應受法律撤銷、否定或制裁的。

⑤強制作用。這種作用的對象是違法者的行為。所有社會的法律都有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特征,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是以廣大人民自覺遵守為基礎的,但強制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法的強制作用無論對法的社會作用或對法的其他規范作用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法律的權威性的直接表現就是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罰和強制,離開了強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權威。當然,強制僅是法律實施的一種手段,對違法犯罪者制裁的最終目的是教育,防范新的違法犯罪行為。

(2)法的社會作用

法的社會作用,是指法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由法的本質和目的所決定的發揮作用的領域和方式。從國家職能的角度看,法具有兩個基本職能:一是維護階級統治的作用;二是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從法自身的職能來看,法具有調整的職能(即確認一定的社會關系并反映其發展變化的要求,通過法律規范確立社會關系的模式)和保護的功能(即保護法律所確立的社會關系模式的實現和運行,排除對法的破壞力量)。從法發揮社會作用的領域來看,法的作用可以分為政治方面的作用、經濟方面的作用、社會方面的作用和文化方面的作用。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①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秩序,促進國民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②健全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保障社會和政治秩序的穩定;

③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④維護我國在國際交往中的地位和利益,促進和保障對外經濟、技術和文化交流。

(3)法的局限性

法固然有十分重要而廣泛的作用,但法絕不是萬能的,它的作用范圍和作用方式及效率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法的調整范圍具有局限性。法具有強制性這一方面是法的優越性,使法比其他社會規范在一些領域更為有效、更有力。另一方面,這也決定了法不能調整一切社會生活領域的關系,有些領域不需要強制力量的干預,如友誼關系、戀愛關系等;有些領域不能夠用強制的方式干預,如思想活動、內心信仰等,否則,法就會喪失其可靠性,成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和破壞社會秩序的工具。

其次,法調整社會關系的方式是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公平地分配權利和義務。它干預社會生活是以對社會生活的內在規律的認識為前提的。否則,不但無助于社會秩序穩定而且可能破壞社會秩序。因而立法者應當把這些領域讓位給道德、習俗等社會規范去調整。

最后,法具有很高的社會成本。只有在法所產生的社會收益高于法的社會成本的情況下,法才是有效率的。在其他社會規范客觀上不能保證實現國家、社會所追求的收益目標,并且這種收益顯著高于相應的法的社會成本時,法才是一種合理的選擇。一般來說,法的社會成本主要包括立法成本、執法成本、司法成本和當事人的訴訟成本等。增加法方面的投入,必須與國力相適應,必須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6.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范圍,即法的適用范圍,主要指法的空間、時間和對人的效力問題。具體講就是法適用在什么領域、什么時間和對誰有效的問題。

(1)法適用的空間效力

所謂空間上的效力,是指法在哪些地方生效。根據國家主權原則,一國的法在其主權管轄的全部領域有效,包括陸地、水域及其底土和領空。此外,還包括延伸意義上的領土,即本國駐外大使館、領事館,在本國領域外的本國船舶和飛行器。

由于制定的機關和法的內容不同,其空間效力有所不同,法的空間效力一般可分為法的域內效力和法的域外效力兩方面。

(2)法適用的時間效力

法適用的時間效力,是指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效力以及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有無溯及力。

①法律的生效時間

法律的生效時間主要有三種: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在沒有明確生效時間規定時,根據慣例,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法律條文中自行規定具體生效時間;規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條件時生效(立法機關另行發布專門文件規定法律的生效時間)。

②法律終止生效的時間

法律終止生效,即法律被廢止,指法律效力的消滅。它一般分為明示的廢止和默示的廢止兩類。具體形式主要有:法律法規本身規定了有效期,有效期屆滿,從而自動失效;新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自本法實施之日起,舊法律法規立即失效;法律法規以存在的時代背景或者條件消失,或者其所調整的對象不復存在,或者其使命完成,使法律法規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從而自動失效(比如當年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一些特殊法律規定);權力機關進行法律法規清理,對外公布某項法律法規作廢;隨著新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相關內容與已生效的新法抵觸的舊的法律法規自動失效。

③法的溯及力

法的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法律是否具有溯及力,不同法律規范之間的情況是不同的。關于法律的溯及力問題,一般通行兩個原則:首先“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即國家不能用現在制定的法律指導人們過去的行為,更不能由于人們過去從事某種當時是合法而現在看來是違法的行為,而依照現在的法律處罰他們。其次,作為“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的補充,法律規范的效力可以有條件地適用于既往的行為。從我國目前有關法律溯及既往的原則的規定,一般采用“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具體表現在,就有關侵權、違約的法律和刑事法律而言,一般適用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而在某些有關民事權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滨海县| 化隆| 通道| 中方县| 林西县| 辽阳县| 大渡口区| 宁安市| 建宁县| 丽水市| 南漳县| 深圳市| 慈溪市| 永泰县| 枣阳市| 兴化市| 沙河市| 获嘉县| 磐安县| 洞头县| 社会| 亚东县| 天全县| 桂平市| 福鼎市| 长子县| 丹寨县| 广饶县| 达孜县| 南汇区| 湛江市| 姚安县| 北京市| 鹤山市| 和静县| 桐城市| 惠水县| 朝阳区| 辽宁省| 铜鼓县| 东兰县|